《馬圏灣漢簡》日食實錄
作者:許名瑲  發布時間:2015-05-01 08:05:21
(台北市立大學)
(首發)

  《馬圏灣漢簡》63記錄一則日食,這是十分難得的漢代日食實錄。簡文如下:
   
  桼月晦日日食,常安中陰雨,獨不見。[1]
   
簡文記錄新莽天鳳三年七月廿九日戊子(西曆16年8月21日;儒略日172 7135)日食實況。該次為日環食,最大食分0.94,長安可見,食分0.84,[2]然是日陰雨,故獨不見。《漢書‧王莽傳》4144載此次日食:「戊子晦,日有食之。大赦天下。」
  日食,就天體力學言:必發生于朔,此時地、月、日運行到同一經度上。但古代曆法疏闊,法數過強,往往後天,朔先於曆,月或朔見,日食在晦。故《漢書‧律曆志》974云:「朔晦月見,弦望滿虧,多非是。」是也。今簡文云:「桼月晦日日食」,即是曆法後天所致。天鳳三年七月廿九日戊子晦,明日,八月初一己丑交朔餘分55(西曆16年8月22日16時18分;儒略日172 7136),張培瑜先生考訂真朔在16年8月21日11時37分。[3]《太初曆》行用至此時已百廿年,曆術後天一日有餘。
  武帝元封七年夏五月,廢《顓頊曆》,頒行新曆,曰《太初曆》,改武帝元封七年為太初元年,以寅正為年首。其前十一月甲子朔旦啟元;天正子月甲子日子時正(前105年12月25日0時;儒略日168 3461)張張培瑜先生考訂真朔在前105年12月24日9 時8分,[4]則《太初曆》行用之初,已後天近16小時。《太初曆》月策29又43/81(29.5308641975308642),較《顓頊曆》等古六曆四分曆術月策29又499/940(29.5308510638297872)強,皆強于今用天文密律29.530588,行用愈久,誤差愈大,後天愈多。
  《太初曆》每月朔後天    29.5308641975308642-29.530588=0.0002761975308642日
  一章19年;235月,則每年後天    0.0002761975308642×235÷19=0.0034161273554256日
  《太初曆》曆元在前105年,至天鳳三年(16年),已行用120年,則後天
  0.0034161273554256×120=0.409935282651072日
  日食在申月朔,則月又運行八周天,累進後天
  0.409935282651072+0.0002761975308642×8=0.412144862897985日;約9時53分29秒3
  上文述《太初曆》曆元本已後天近16時,至天鳳三年曆面後天累進差誤已一日有餘,故簡文記日食在七月戊子晦日,而曆朔在明日己丑,這是曆面後天一日現象。
  簡文記日食,不載日躔,而史志往往有之,例如《漢書‧五行志》1500「高帝三年十月甲戌晦,日有食之,在斗二十度,燕地也。」、「 (高帝三年)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在虛三度,齊地也。」日,日東行一度,以周於天。天鳳三年前天正子月十二月廿六日戊子 (15年12月25日;儒略日172 6895)冬至,至七月廿九日戊子(16年8月21日;儒略日172 7135),積日240,則日東行二百四十度。《太初曆》曆元冬至在牽牛初度,黃經歲差每年退行50.29066弧秒,每71年213天退行1°。太初元年至天鳳三年,積年百又二十,冬至點西退1°. 67635533,古度一度合今0°.98562628336,則天鳳三年前天正子月冬至,日躔西退一度強,在斗廿四度,東行二百四十度(經斗二度、牽牛八、婺女十二、虛十、危十七、營室十六、東壁九、奎十六、婁十二、胃十四、昴十一、畢十六、觜觿二、參九、東井卅三、輿鬼四、柳十五、星七、張十八、翼九,凡二百四十度),在翼九度,故曰「天鳳三年七月戊子晦,日有食之,幾盡,在翼九度。」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5年5月1日07:26。)
[1]張德芳:《馬圏灣漢簡集釋》,蘭州:廿肅文化出版社,2013年,彩版頁11;紅外線版頁191;集釋頁289。
[2]李廣宇〈5000年日食表(西元前2500~西元2500年)〉,《夏商周時期的天象和月相》,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頁65;張培瑜:《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頁1000。
[3]張培瑜:《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頁630。
[4]張培瑜:《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頁615。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