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頡篇》研讀獻芹(十)
作者:張存良  發布時間:2015-12-30 09:32:28
(甘肅簡牘博物館)
(首發)

  八、秅秿麻荅
  北大簡《蒼頡篇》簡一五有如下四字:
  
  整理者釋為“秅秿麻荅”,秿字釋讀錯誤,應為秭,已有學者發帖揭櫫,其說甚是[1]。這批竹書中涉及“甫”旁與“巿”旁之字還有其他例證,其中仍不乏釋讀錯誤者,現將其逐一揀出,以便對比分析。

例字







出處

簡七:逋

簡二六:餔

簡三二:酺

簡五二:捕

簡六四:蒲

小篆甫字

例字


http://pic.zdic.net/xz/swpic/233B5_9502.png




http://pic.zdic.net/xz/swpic/20094_9157.png

出處

簡四二,原釋文為㤄。

小篆𣎵字

簡五七,原釋文為泲。

簡一五,原釋文為秿,應為秭。

簡四〇,原釋文為𡜵,應為姊。

小篆𠂔字

  甫()之形體固不同於𠂔(http://pic.zdic.net/xz/swpic/20094_9157.png)、𣎵(http://pic.zdic.net/xz/swpic/233B5_9502.png),然俗寫簡率,“三豕涉河”之誤[2]、“魯魚帝虎”[3]之訛,也在所不免。上舉簡五二之捕字、簡六四之蒲字,其甫字之形體就與簡一五之秭字和簡四〇之姊字中的𠂔字寫法幾近相同,所以出土文獻的釋讀,依據字形辨析、考證固然是第一要義,但仍需義訓、文例、書證等諸多方面的相互參酌。
  𣎵為《說文》部首字,“𣎵,艸木盛𣎵𣎵然。象形,八聲。讀若輩。”八、輩平入對轉。古無輕脣音,讀若輩(bèi);今則有輕脣、重脣之分,故讀若沛(pèi)。𣎵𣎵,枝葉茂盛因風舒散之貌。《詩經·小雅·小弁》:“有漼者渊,萑葦淠淠。”毛《傳》:“淠淠,眾貌。”馬瑞辰《傳箋通釋》引《爾雅》:“淠淠,茂也。” 淠淠實𣎵𣎵之假借。又《詩經·小雅·出車》:“彼旟旐斯,胡不旆旆?”毛《傳》:“旆旆,旒垂皃。” 旆旆亦𣎵𣎵之假借。
  𣎵部所收𢍚、孛、索、𠂔、南等字,隸定時其字形所含之“𣎵(http://pic.zdic.net/xz/swpic/233B5_9502.png)”都作,與“巿”近同,幾無例外。唯http://pic.zdic.net/xz/swpic/233B5_9502.png隸寫為𣎵,可能是為了與“巿”字相區別。按,巿音弗,篆文作,韍之本字。(韐)字從巿取義,韎韐,士服也。芾字從巿得聲,樹葉初生微密之貌。
  《說文》另有從𣎵得聲之字,如[4]、𥄔[5]、肺、杮、旆、馷[6]、沛、霈、犻、䰽、㧊、𨙶,這些字形中的“𣎵”,隸楷中皆作“巿”,無一例外。是知𣎵(http://pic.zdic.net/xz/swpic/233B5_9502.png)、巿()二字在隸變之後有字形合一而淆訛不辨之勢,是故芾字有兩讀而義訓各別,一從巿得聲,讀若弗,《詩經·小雅·斯干》:“朱芾斯黄,室家君王。”芾即巿。朱芾者,朱韍也。𧘟、𥾧俱從巿()得聲,而其義訓又與紱同。紱,《說文》作巿,同芾(音弗),其字又別作袚、𫖍、黻,實一字之孳乳浸多者。
  芾字又從𣎵得聲,讀若沛。《詩經·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毛《傳》釋蔽芾為小貌,恐非是。蔽芾當訓為枝繁葉茂,惟其甘棠之樹枝葉茂盛而有蔭蔽,召公纔可休憩聽訟於其下。從𣎵得聲之字若㸬、芾、肺、杮、旆、馷、沛、霈、犻、㧊、䣪諸字,都有繁茂、密多、充盈、豐沛之意,應是一組同源字。
  從𣎵得聲之字篆文舉隅(以《說文》部首為序):

楷體



𧺡[7]

𥄔



𣎵


篆文


《說文》未收


《說文》同𥄱



http://pic.zdic.net/xz/swpic/233B5_9502.png


 

楷體




[8]



𨙶[9]


篆文


http://pic.zdic.net/xz/swpic/3904_8388.png




http://pic.zdic.net/xz/swpic/39CA_8420.png


http://pic.zdic.net/xz/swpic/48EA_8955.png

  𠂔字從𣎵從一,會意。《說文》𣎵部:“𠂔,止也。从𣎵盛而一横止之也。”因為𣎵(http://pic.zdic.net/xz/swpic/233B5_9502.png)、𠂔(http://pic.zdic.net/xz/swpic/20094_9157.png)二字的篆文形體相近,故俗寫中經常混同不辨。從𣎵之字常寫作從𠂔,如下表所示:

正體

𣎵

𤘱

𨒠

 


 


 

𣏕


𩡀

 

 

通行

巿


𧺡

𢻵[10]

𥄔

[11]


𧢿[12]



[13]

[14]

𢂏[15]

俗寫

 

[16]


 

 

𦍜

[17]

𧣘


𣃩

 

 

 

 

正體

 

 

 

 

𤝂

 


 

𩶚

𢪹

 

 

 

通行

𤽌

[18]

𧘟








𥾧

𨙶


俗寫

 

 

 

 

𤝮

 

 

 

 

 

 

 

𨠓

  此表中的𢻵、𧢿、䑔、𤽌、𧘟、馷諸字,本身就是後起之字,故無所謂正體、俗寫之別。
  在實用俗寫中,從𠂔之字也每常寫作從𣎵(巿)之形,如下表所示:

正體

𠂔

𦬷[19]

𨒉[20]

𣧨[21]

𡰾[22]

𠛔[23]


篆文

http://pic.zdic.net/xz/swpic/20094_9157.png

 

 

 

 

 


俗寫

巿

 

 

 

 

𠚷

𥫴[24]

 

正體






𨥦

 

篆文


http://pic.zdic.net/xz/swpic/3F85_8602.png


http://pic.zdic.net/xz/swpic/6CF2_3298.png


http://pic.zdic.net/xz/swpic/28966_10147.png

 

俗寫


𤴹

𧠎

 


 

 

  此表中的𦬷、𨒉、𣧨、𡰾、𠛔諸字,也是相對後起之字,故無篆文。
  是故甫字與巿、𣎵、𠂔諸字寫法固異,易於辨析。然巿、𣎵、𠂔三字之寫法,又經常混訛,衍為錯謬,積久成習。今條分而縷析之,或為考古者問津之一梁耳。
  北大簡簡一五“秅秿麻荅”四字的正解應為“秅秭麻荅”,這不僅在字形分析上有跡可循,而且在傳世文獻中也有據可徵。《周禮·秋官·司寇》“掌客”條:“掌客掌四方賓客之牢禮餼獻,飲食之等數與其政治。……,諸侯之禮,上公五積。……,牽四牢,……車禾眡死牢,牢十車,車三秅,芻薪倍禾,皆陳。”[25]鄭玄注曰:“秅讀為‘秅秭麻荅’之秅。”[26]賈公彥疏云:“秅讀為‘秅秭麻荅’之秅者,時有‘秅秭麻荅’之言,故讀從之。秅是束之揔名,如《詩》云‘尤億及秭’,秭亦數之揔號。荅是鋪名,刈麻者數把共為一鋪。言此者見秅為數之揔號之意也。”[27]秅、秭連文,用以泛指禾黍之數量。《說文》禾部:“二秭爲秅”,又“五稯爲秭”,然究其所實,則又眾說紛歧,難有確數。《儀禮·聘禮》:“唯大聘有几筵。十斗曰斛,十六斗曰籔,十薮曰秉,二百四十斗,四秉曰筥,十筥曰稯,十稯曰秅,四百秉为一秅。”[28]與《說文》異。《爾雅·釋詁》:“厤秭,筭數也。”郭璞注:“厤厤,數也。今以十億爲秭。”則與前說又異。
  賈《疏》釋荅為鋪名,恐非是。麻、荅連文,應指桑麻菽麥之類。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倉律》:“種:稻、麻畝用二斗大半斗,禾麥畝一斗,黍、荅畝大半斗。”[29]又《晉書·律曆志·嘉量》:“《九章商功法》:程粟一斛,積二千七百寸;米一斛,積一千六百二十七寸;菽荅麻麥一斛,積二千四百三十寸。”皆其證也。麻與𣏟(音派)同,從广從𣏟,治之者謂之麻,未治者謂之枲。荅者,小菽也。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於禾部“秭”字注引《周禮》“秅秭麻荅”之文,然未言此乃《蒼頡篇》之本文,葢因文獻不足徵信之故。清代學者孫星衍、任大椿、馬國翰諸家及王國維氏所輯《蒼頡篇》中,均未收錄“秅秭麻荅”四字,可能也是出於謹慎的考慮。[30]
  乾隆五十年(1785),著名學者畢沅在為孫星衍所輯《倉頡篇》作序時說:“鄭司農注《周禮》有‘秅秭麻荅’之言,四字當即《倉頡篇》,則《說文》以荅為小尗之義明。”[31]此真目光如炬之見,兩百餘年後的今天,被北大簡證明其說不誣,同時也足見北大簡《蒼頡篇》學術價值之一斑。
  今按,畢氏《序》中說“秅秭麻荅”四字乃鄭司農注《周記》中語,應屬誤判。鄭玄在注“牽四牢”時引鄭眾之說曰:“鄭司農說‘牽’云:牲可牽行者也。故《春秋傳》曰:‘餼牽竭矣。’”下文緊接“秅讀為‘秅秭麻荅’之秅”之語,根據文例,“說牽”云云者,乃鄭眾之說,而“秅讀”云云者,當為鄭玄之注解,非前鄭之說也。[32]
(2015年12月29日草就)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出土漢簡《蒼頡篇》輯證”(13BZS014)階段性成果之一。
   
  (編者按:本文到達收稿信箱時間爲2015年12月30日0:10。)


[1]Jileijilei先生《北大漢簡〈蒼頡篇〉釋文商榷》,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5年11月14日。
[2]《呂氏春秋·察傳》:“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3][晋]葛洪《抱樸子》:“谚云:書三寫,魚成魯,帝成虎。”
[4]《爾雅·釋畜》:“體長牬。”牬即㸬。郝懿行《義疏》:“體長言呂脊長也。《釋文》:博葢反。按,牬,《說文》作㸬。”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於㸬字注曰:“㹑字從貳,當為二歲牛。” 㸬當為牛體長也。
[5]𥄔,《說文》作𥄱,即䀟,目不明也。
[6]馷,《說文》未見。《集韻》泰韻:馷,普蓋切,音霈。馬壯貌。
[7]𧺡,同䢌、䟛。
[8]霈,《說文》作沛。
[9]𨙶,《說文》邑部:“𨙶,沛郡。从邑巿聲。”博蓋切,音貝。
[10]《集韻》:博蓋切,音貝。物袤舛也。
[11]䍨,《廣雅》:羯也。《集韻》:牯羊也。《廣韻》《集韻》并普活切,音蹳。又《集韻》北末切,音撥。又《玉篇》芳末切。人姓也。
[12]𧢿,同䚨。《說文》角部:“䚨,弋射收𦅾具也。从角發聲。”方肺切。䚨,俗作𧤔。
[13]䭱,《玉篇》:小香。或作𩡀。《集韻》:或作𩠿、𩠻、馛。
[14]䑔,《廣韻》:舂米。《韻會》:舂也。《廣韻》《集韻》《韻會》并房越切,音伐。又《集韻》芳廢切,音肺。又房廢切,音吠。義并同。
[15]𢂏,《字彙補》:博蓋切,音拜。《六書略》:行貌。
[16]《爾雅·釋畜》:“體長牬。”
[17]《說文》肉部:“𡌵,食所遺也,從肉仕聲。《易》曰:噬乾𡌵。楊雄說,𡌵從𠂔。”《玉篇》:“胏,脯有骨也。”如是,則𡌵(胏)、肺判然兩字,然俗寫中肺常作胏。
[18]伂,今顚沛之本字,《廣韻》《集韻》《韻會》并博蓋切,音貝。
[19]𦬷,《集韻》:𦬷與䔂同。《說文》艸部:“䔂,羹菜也。从艸宰聲。”阻史切。
[20]𨒉,古文遂字。
[21]𣧨,《玉篇》:慈詈切,音自。今作骴。
[22]《玉篇》:𡰾𡳆,盜視也,與𧠵同。《集韻》引《蒼頡篇》:此也。或从資。《廣韻》:取私切。《集韻》:千咨切。并音雌。
[23]𠛔,《篇海》:“初已切,音齒。割物也。”
[24]𥫴,竹名,出南方荒中,長百丈,圍三丈。《神異經》:“𥫴竹子美,煑而食之,亡創厲。”《集韻》:“𥫴,士止切,音市。”非是,𥫴當為笫之別體,阻史切,音𠂔。
[25][清]阮元校刊《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卷第三八,第九〇〇頁中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
[26][清]阮元校刊《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卷第三八,第九〇一頁上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
[27][清]阮元校刊《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卷第三八,第九〇二頁上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
[28][清]阮元校刊《十三經注疏·儀禮注疏·聘禮第八》,卷第二十四,第一〇六七頁上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
[29]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第二九頁,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30]《急就篇》卷二:“稻黍秫稷粟麻秔”,有麻字。王國維《蒼頡篇》輯本“以史游所錄、揚雄、杜林所訓之字為上卷”,此所謂“史游所錄”者,就是《急就篇》。然而王輯本中終未見“麻”字,葢仍有所疏漏也。《急就篇》參曾仲珊校點本,第130頁,嶽麓書社1989年1月;王國維《重輯蒼頡篇》,《王國維遺書》第七冊,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
[31][清]畢沅《孫氏〈倉頡篇〉序》,[清]孫星衍輯《蒼頡篇》,叢書集成初編本據孫氏岱南閣叢書本影印,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版。
[32]詳參[清]阮元校刊《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卷第三八,第九〇一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