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簡三《陰陽家言》零釋
作者:王寧  發布時間:2016-01-02 15:37:01
(棗莊廣播電視台)
(首發)

  本文所引簡文釋文、原整理者注均據《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叁(下)》之《陰陽家言釋文注釋》,[1]原整理者注文均隨文註明頁碼序號,不另出注。
  1、簡1:春氣作生,君氣作仁。
  原整理者注引《鹽鐵論·論災》:“故春生,仁;夏長,德;秋成,義;冬藏,禮。”(231頁注[一])
  按:據簡文此二句,該節內容應該是說四季之氣與君氣的關係,所謂“君氣”可能就是《論災》所說的仁、德、義、禮,但是下文有“夏氣作緩,不緩而張”句,則又不言“君氣”,懷疑有文字訛奪。本節與四季有關的內容有可能是“春氣作生,君氣作仁,不仁而張……”、“夏氣作緩,君氣作德,不德而張……”這樣的格式,抄手抄漏了一句,又把“不德而張”寫成“不緩而張”,或是抄手為了省事故意節略改造。可惜秋、冬二季的文字殘缺,無法知道其是否如此。
  2、簡1:六風王王。
  原整理者注:“六風”疑即“六氣”。……“王王”可讀作“遑遑”, 《文選》宋玉《九辯》“鳳獨遑遑而無所集”,劉良注:“遑遑,不得所貌。”這裏是說六氣不能正常止息、運行。“王王”或亦可讀作“荒荒”。(231頁注[二])
  按:“六風王王”當是說的一種不良的氣象。古書中“王”、“皇”通假之例甚多,[2]且皆訓“大”,故“王王”當讀為“皇皇”,《爾雅·釋詁》:“暀暀、皇皇,美也”,郝懿行《義疏》:“古讀皇聲如王,王聲如往,……《聘禮記》注:‘古文皇皆作王。’”“暀暀”、“皇皇”訓“美”乃言其盛大之美,本由其“大”訓而來,故本文此處當是指風大貌。“皇皇”又作“惶惶”、“遑遑”訓“憂遽貌”或“惶遽貌”,[3]乃別一義也。“王王”亦可讀為“汪汪”,《廣雅·釋訓》:“汪汪,大也”,《疏證》:“《晉語》:‘汪是土也’,韋昭注云:‘汪,大貌。’重言之則曰‘汪汪’。班固《典引》云:‘汪汪乎丕天之大律。’《後漢書·黃憲傳》:‘叔度汪汪若千頃陂。’”古人認為,至德之世都是 “風不鳴條,雨不破塊”(《論衡·是應》、《鹽鐵論·水旱》等),可見好氣象是和風細雨,而不良的氣象則是“大風甚雨”,會造成災害。“六風王王”言六風皆大,此災害之氣象也。
  3、簡1:公門改行,中𪚔(龏)之央(殃)。
  原整理者注:中龏,應是一種災異的名稱,未詳。一說“龏”,見母東部字,在此疑讀作“句”、“鉤”,“句”、“鉤”為見母侯部字。“侯”、“東”因陽對轉。故“龏”通“句”、“鉤”,……“中”,中天,亦訓“間”。“中句”或“中鉤”指客星犯宿的天文現象。(231頁注[四])
  按:循文意,“中龏”當與“公門”同類事物。《論語·鄉黨》:“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疏》:“君門雖大,斂身如狹小不容受其身也。”“公門”即君門,則“中龏”當與宮廷有關。“龏”(見紐東部)疑當讀“冓”(見紐侯部),二字古音雙聲、侯東對轉,音近可通假。《詩·墻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毛傳》:“中冓,內冓也。”鄭《箋》:“內冓之言,謂宮中所冓成,頑與夫人淫昬之語。”後起專字作“㝤”,《玉篇·宀部》:“㝤,古候切,夜也。《詩》曰:‘中㝤之言’,中夜之言也。本亦作冓。”此訓為“夜”,與毛、鄭不同。《正字通·宀部》:“㝤,干侯切,音遘。室深密處。本作冓。”故此“中龏(冓)”當即“中冓”,謂內宮也。下簡4“𪚔”形訛作“襲”,亦當讀“冓”。
  4、簡3:宜冬不冬,萬物皆龍(讋);宜春不春,萬物皆失其論(倫)。
  原整理者注:龍,讀為“讋”,忌也。《淮南子·氾論》“因其資以讋之”,高誘注:“讋,忌也。”(232頁注[九])
  按:“龍”讀“讋”恐不當。此四句之前二句是以“冬”、“龍”為韻(冬、東旁轉),後二句是以“春”、“論(倫)”為韻(同文部)。而“讋”本是從“龖”聲,古音是緝部,與“冬”不韻,故仍當作“龍”為是。根據末句“萬物皆失其論(倫)”句推之,“萬物皆龍”很可能是原作“萬物皆[失其]龍”,抄手倉促抄漏了“失其”二字。《詩·酌》:“我龍受之”、《長發》:“何天之龍”《毛傳》并云:“龍,和也。”《廣雅·釋詁三》:“龍,和也。”段玉裁於《說文》:“龍”下注:“《勺》傳曰:‘龍、和也。’《長發》同,謂‘龍’爲‘邕和’之叚借字也。”訓“和”之“龍”均是邕和之“邕”的假借字,字或作“雍”,《玉篇》:“雍,和也。”“萬物皆失其龍”即萬物皆失其和。
  5、簡3-4:宜夏甚張。
  按:“宜夏”為簡3末尾二字,簡3與簡4不能連讀,“宜夏”後當為“不夏”二字,其後還有缺簡。說見拙文《北大簡〈陰陽家言〉1-9簡編連問題》。[4]
  6、簡4-5:故天子動樂,𪚔(讋)春三旬,𪚔(讋)秋三旬。
  按:“𪚔”即“龏”字,此仍當用作“冓”,應讀為“遘”,《詩·墻有茨》“中冓之言”,《釋文》:“冓,本又作遘”,二字古本通用。《說文》:“遘,遇也。”“遇”古訓逢、會、當、遭、合等義,這裡即用此類義,即謂天子動樂要在春三旬和秋三旬。只是“春三旬”、“秋三旬”是在什麼時候尚待考。
  7、簡6:昔耤歛無義,使令不時,則民奪之謀矣。
  原整理者注:“昔”,疑是衍文。可能原本在“昔”下注“耤”字,其後“耤”字抄入正文,而未刪去“昔”字。“耤”,《廣雅·釋詁二》云“稅也”,“耤”、“歛”在此皆指徵收賦稅。(232頁注[一四])
  按:此句當有脫誤,“昔耤歛無義”當作“[人君好]昔,耤歛無義”,抄手抄脫了“人君好”三字。“昔”疑讀為“索”,《周易·震·上六》“震索索”,馬王堆帛書本作“辰昔昔”,是二字古通用。“索”即“𡩡”,《說文》:“𡩡,入家𢯱也。”段注:“𢯱,求也。《顔氏家訓》曰:‘《通俗文》云:‘入室求曰搜。’按當作‘入室求曰𡩡。’今俗語云‘搜𡩡’是也。’𡩡,經典多假‘索’爲之,如‘探嘖索隱’是。”這裡應該是索取、搜刮財物之意。“耤斂”之“耤”古書多作“籍”,如《墨子·節用上》:“其籍歛厚,民財不足”;《管子·山至數》:“古者輕賦稅而肥籍斂,取下無順於此者矣。”《晏子春秋·諫上》:“使令不勞力,籍斂不費民。。”“義”當讀為“宜”,《玉篇》:“宜,當也,合當然也”,“無宜”蓋謂不適當、沒有限度。
  8、簡6:人君好垂(埵)盧(爐)。
  原整理者注:“垂”,通“埵”,冶爐用的吹風鐵管。《淮南子·本經》“鼓槖吹埵”,高誘注:“埵,銅槖口鐵筒,埵入火中吹火也。”(232頁注[一六])
  按:銀雀山漢簡《人君不善之應》:“人君好垂(埵)盧(爐)槖,抏金盧,反山破石,磿(歷)二時,五穀椅橋;磿(歷)四時,大火焚臧(藏);磿(歷)六時,則林有囗者矣;磿(歷)八時而國亡。”[5]與本文類似。據此,“盧(爐)”下可補“槖”字,下簡11有“人君抏金炭,垂盧(爐)槖,鼓金石”句亦可證。此處“垂”讀“埵”疑非是,細循文意,此恐當與“抏”一樣為動詞,今《淮南》高注全文是“埵,銅槖口鐵筒埵入火中吹火也,故曰‘吹埵’。”高注開始的“埵”很可能當作“吹埵”,“埵入”當作“入埵”,則原文當是“[吹]埵,銅槖口鐵筒入埵火中吹火也,故曰‘吹埵’。” 疑古人之冶爐分為兩部分,上部分裝礦石熔金屬的部分稱為“鑪(爐)”,鑪下燒火的火膛稱“埵”,即後來所說的爐膛,古代爐灶都是用泥土埵成,故亦曰“埵”,裡面加炭燒火,用橐吹火即要把其籥的一端伸入爐膛內鼓風,故曰“吹埵”。“鼓橐”即鼓動爐槖,“吹埵”即往爐膛內鼓風吹火。前人根據高注認為“埵”為橐上的鐵筒,恐非是。《淮南子·齊俗訓》:“鑪橐埵坊設,非巧冶不能以治金”,許慎注:“鑪、橐、埵、坊,皆冶具。坊,土刑(型)也。”亦不言“埵”是鐵筒。橐是用牛皮做的皮囊,裡面吹火的金屬管稱為“籥”,即《老子》所謂“橐籥”,固不名“埵”也。疑此“垂爐橐”之“垂”當讀為朵動之“朵”,“朵”本樹木枝葉華實下垂之貌,人張嘴開合只動下頷若垂然,故稱“朵頤”,引申為開合義。蓋爐槖吹火要張縮,若開合然,故云“朵”也。《人君不善之應》中此句下有“抏金盧”之句,根據其上句“盧”即“爐”之通假字,然“抏金爐”不辭,《陰陽家言》原整理者據簡11作“抏金炭”認為其“盧”當為“炭”之誤,是也。《史記·平準書》:“百姓抏獘以巧法”,《索隱》:“抏者,秏也,消秏之名。”“抏金炭”即消耗金屬和炭。《淮南子·本經訓》:“鐫山石,消銅鐵”,又曰:“鼓橐吹埵,以銷銅鐵”,“抏”即相當於“消”、“銷”。故《人君不善之應》之“盧”當即“炭”之誤字,蓋古人每“爐炭”連言,抄手因而書“炭”為“盧(爐)”。
  9、簡7:反山求金鐵。
  原整理者注:銀雀山漢簡《人君不善之應》亦有“人君好垂(埵)盧(爐)槖,抏金盧,反山破石”句。“反山求金鐵”,指將山上的土石翻覆過來,尋找和發掘礦石。(232頁注[一七])
  按:簡7不當與簡6“人君好垂盧”句連讀,此句當是說冬季的一種不當的行為,會造成一系列惡果,並非是專言人君的不良行為。說詳拙文《北大簡〈陰陽家言〉1-9簡編連問題》。此簡所屬的一段的文字,是說四季當中的一些禁止的行為,如果違背了,就會造成種種災害,應當相當於《管子·七臣七主》中言“四禁”的一段,其文云:
  “四禁者何也?春無殺伐,無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斬大山,行大火,誅大臣,收谷賦。夏無遏水,達名川,塞大谷,動土功,射鳥獸。秋毋赦過、釋罪、緩刑。冬無賦爵賞祿,傷伐五穀。故春政不禁,則百長不生;夏政不禁,則五穀不成;秋政不禁,則奸邪不勝;冬政不禁,則地氣不藏。四者俱犯,則陰陽不和,風雨不時,大水漂州流邑,大風漂屋折樹,火暴焚地燋草。天冬雷,地冬霆。草木夏落而秋榮,蟄蟲不藏。宜死者生,宜蟄者鳴,苴多螣蟆,山多蟲螟。六畜不蕃,民多夭死,國貧法亂,逆氣下生。”
  二者內容應當有所聯繫。又:此處“反”非翻覆義,《國語·晉語四》:“文公誅觀狀以伐鄭,反其陴”,韋昭注:“反,撥也。”此處之“反”疑當即“發”義,古字“撥”與“發”通,《詩·長發》:“玄王桓撥”,《釋文》:“撥,《韓詩》作發”,是其證。“發(撥)”、“反”古音同幫紐雙聲、月元對轉疊韻音近。《說苑·權謀》:“武王伐紂,過隧斬岸,過水折舟,過谷發梁,過山焚萊,示民無返志也。”“發梁”蓋謂拆毀橋樑,《國語》之“反其陴”則為拆毀其陴。“發”又有掘開、扒開義,故稱掘開墳墓為“發冢”。“反山”蓋即“發山”,掘開山之意。山自己裂開也稱“發”,《管子·地數》:“修教十年,而葛盧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戟,是歲相兼者諸侯九;雍狐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雍狐之戟、芮戈,是歲相兼者諸侯十二。”
  10、簡7:則地不能涷,水不能
  按:“”從“恒”聲,疑字本讀音“揯”,古音見紐蒸部。苦行僧先生認為此當讀“凝”,[6]是也。“凝”字本作“冰”,《說文》:“冰,水堅也。从仌从水。凝,俗冰从疑。”《集韻·平聲四·十六蒸》:“冰、凝、𣲝:魚陵切。《說文》:‘水堅也。’一曰成。從疑。古從仌。”魚陵切古音疑紐蒸部,與“”為見疑旁紐雙聲、同蒸部疊韻,音近可通。
  11、簡8:野有熯者。
  按:銀雀山漢簡《人君不善之應》此句作“林有囗者”,缺文當即“熯”字,同“然(燃)”。“野”古文作“埜”,與“林”形近,二字文意均可通,“野有熯者”當指野火,“林有有熯者”則之山林自燃。根據《管子·七臣七主》言“火暴焚地燋草”,則當以作“野(埜)”者是。
  12、簡8:則妃主傰(崩)。
  原整理者注:“妃主”,后妃和公主。(232頁注[二一])
  按:《周易·豐·初九》:“遇其配主”,《釋文》:“配,鄭作妃。”則此“妃主”亦即《周易》之“配主”,帛書本《周易》作“肥主”,“妃”、“配”、“肥”均音近通假字。《豐·九四》又有“遇其夷主”,可知“妃主”、“夷主”應當是某種“主”的稱謂,不能解釋為“后妃和公主”。高亨先生將“配(妃)主”解釋為“女主人”,將“夷主”解釋為“作客者所常寄寓之主人”,[7]應是比較接近原意的。今就本文來看,“妃主”之死曰“傰(崩)”,《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可能是指王(皇)后或國君的正室夫人之用事者,典籍中多稱“女主”,如《荀子·強國》:“相國舍是而不為,案直為是世俗之所以為,則女主亂之宮”;《史記·呂太后本紀》:“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呂氏”、“高后女主稱制”;又《天官書》:“軒轅,黃龍體,前大星,女主象”;又《梁孝王世家》:“今太后,女主也。”《呂太后本紀》言呂后之死曰“辛巳,高后崩”,正用“崩”字。
  13、簡8:國訞(妖)死,多女喪。
  按:“國”後當寫脫“多”字。“訞”不應讀“妖”,當讀為“夭”,“夭死”一詞先秦兩漢書中習見,“國多夭死”即《管子·七臣七主》“民多夭死”是也。“女喪”謂女子死亡。此與“野有熯者”、“妃主傰”等等蓋均陽氣過盛造成的災害,陽氣過盛則陰氣衰竭,而妃主、女子屬陰,陰氣衰竭則女多死也。
  14、簡9:大臣,則天下覆。參,則大臣疾,榮芋(華)令(零),苴多螣,山多螟,大兵起,天下訖。九,則君卒矣。
  按:此節簡文當是講各種爲政不善的狀況所造成的災害,銀雀山漢簡《爲政不善之應》中即有類似的記載,如“爲正(政)壹擾則虫,再則蛾,三則冥(螟),四則踲,五則螣,六則兵作,七則君𣨛”、“爲正(政)壹暴則胞(雹),再則如垸(丸),三則盈握,四則穿屋,五則如杚,六則兵作,七則君𣨛。”[8]據此,此段簡文當是抄手抄寫時省略了一些數字,其全文當為“[爲政壹囗則囗]大臣,[再]則天下覆,參(三)則大臣疾,[四則]榮芋(華)令(零),[五則]苴多螣,[六則]山多螟,[七則]大兵起,[八則]天下訖,九則君卒矣。”
  15、簡10:囗於囗囗十二窒(室)十二竃而月佚(迭),鐫(鑚)遂(燧)昜〈易〉火。
  按:根據紅外線照片和文意,“於”下疑是“作之”二字。此兩句當斷句為“囗於[作之]十二窒(室)、十二竃,而月佚(迭)鐫(鑚)遂(燧)昜〈易〉火。”“月迭鑚燧易火”即根據時令按照月份更迭鑚燧改火。
  就簡文情況看,《陰陽家言》此篇當比較長,然抄寫似乎比較倉促,抄手為了趕工,抄脫漏的文字較多,甚至故意對文字進行了一些簡省、節略,可能是為了快速完工之故。懷疑北大所藏這批簡中,有些篇章本就是專為陪葬所抄,非供人日常閱讀之書,這些書一般抄完後即隨死者下葬,無人查驗,即使是有錯誤也不會被追責,故其字跡比較工整,文字卻錯謬時見,蓋因時間緊迫,有的抄手“蘿卜快了不洗泥”,勉強應付差事。因此有些文句不能通讀,當是因為文字脫漏或簡省所致,難以強解。
   
  (編者按:本文到達收稿信箱時間爲2016年1月2日10:35。)
[1]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叁(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231-233頁。
[2]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274頁【王與皇】條。
[3]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879頁。
[4]王寧:《北大簡〈陰陽家言〉1-9簡編連問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5/12/20.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684
[5]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漢墓竹簡[貳]》,文物出版社2010年,229頁。
[6]ee《〈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伍]〉小識》下7樓跟帖,簡帛論壇•簡帛研讀。發表日期2015/12/03.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288
[7]高亨:《周易古經今注》,中華書局1984年,322頁、324頁。
[8]《銀雀山漢墓竹簡[貳]》,228頁。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