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水金關漢簡(肆)》73EJH1:58簡試說
作者:黃浩波  發布時間:2016-01-14 07:07:23
(南寧沛鴻民族中學)
(首發)

  《肩水金關漢簡(肆)》中有如下一簡:
  〼之方也思理自外可以知〼        73EJH1:58 [1]
  頗可注意者,《說文解字·玉部》“玉”字之下的解說有“石之美有五德者:潤澤以溫,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絜之方也”,[2]簡文與其中“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數字,僅有“䚡”與“思”之差。然而,“䚡”從“思”得聲,可以通假,當無疑義。
   《肩水金關漢簡(肆)》H1編號之下包含82枚簡,其中有紀年簡三枚,年份分別是73EJH1:3簡所見神爵二年(前60年),73EJH1:14簡所見本始五年(前69年),73EJH1:55簡所見神爵三年(前59年)。此外再無其他可資判斷年代的簡文。若就此判斷,則H1編號之下所含漢簡的年代即在西漢中期的宣帝時期。至於《說文解字》的年代,根據《說文解字·序》,始撰於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於建光元年(公元121年)上獻。因此,《說文解字》的撰作年代距H1編號之下所含漢簡的年代或有一百五十年之久。即使將考察範圍擴大至《肩水金關漢簡(肆)》所收錄的簡文,乃至肩水金關遺址出土的漢簡,《肩水金關漢簡(肆)》所見年代最晚者大概便是73EJF1:25簡的建武三年(公元27年),而肩水金關遺址所出紀年簡“最晚的是東漢光武建武四年簡”,[3]也與《說文解字》的獻書年代相去將近百年。綜合以上考察,從時間上可以排除73EJH1:58簡是《說文解字》殘簡的可能性。
   因此,73EJH1:58簡雖存字無多,然所存數字幾與《說文解字·玉部》“玉”字解說的部分文句全同,而未見於他書,窺斑見豹,足以說明《說文解字》“玉”字之下“有五德”的解說乃是引述自某一現已佚失的典籍。
  關於“玉德”,傳世文獻屢見不鮮,在《說文解字》之前,《禮記·聘義》列舉玉有“十一德”,《管子·水地》記載玉有“九德”,《荀子·法行》則記載玉有“七德”,《說苑·雜言》則說“玉有六美”。以往,學者將《說文解字·玉部》“玉”字之下的解說視為許慎“總結了東周以來的玉德思想,提出了玉有仁、義、智、勇、絜五種德的‘五德說’,並認為“‘五德說’是漢人在繼承先秦玉德思想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歸納得來的,突出了玉德的基本內容,集中代表了漢人貴玉的思想觀念。”[4]肩水金關漢簡73EJH1:58簡的發現,則表明“五德說”並非由許慎總結,而是至少早在許慎之前百餘年的西漢中期便已存在。
   
  附記:小札在寫作之前的資料收集工作曾得葛亮先生幫助,初稿寫成之後又蒙陳偉先生教示。謹致謝忱!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6年1月13日23:40。)
[1]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等編撰:《肩水金關漢簡(肆)》,中西書局,2015年。
[2]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1頁。
[3]史兆利:《金關遺址與金關漢簡》,《絲綢之路》2011年第10期,第12頁。
[4]盧兆蔭:《玉德·玉符·漢玉風格》,《文物》1996年第4期,第49頁。先秦至漢代傳世文獻中關於的“玉德”的說法,此文收集齊全,可以一併參看。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