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EJT37:912與73EJT21:291彩圖與紅外對比 |
![]() |
兩簡茬口密合,綴合後可復原茬口處的“南”字,其圖版作、
。茬口對比見下表:
彩圖 | 紅外 |
![]() | ![]() |
兩簡出土點的來源不同,73EJT37:912來自探方T37被《肩水金關漢簡(肆)》收錄,73EJT21:291來自探方T21被《肩水金關漢簡(貳)》收錄,但兩簡茬口密合,文意相關,書體風格相類,彎曲弧度相當,根據“南”字的復原,[3]當可綴合無疑。釋文作:
戍卒昭武步廣里不更楊當年廿九A1
迎吏奉城官B1
五月辛丑南嗇夫豐入C1 六月辛酉北嗇夫豐出C2 73EJT37:912+73EJT21:291
完整綴合見附圖A。
彩圖 | 紅外 |
![]() | ![]() |
兩簡與73EJT37:912+73EJT21:291類似,均是出土點來源不同,但是茬口密合,文意相關,書體風格相類,根據“九”字的復原,當可綴合無疑。釋文作:
居延都尉守屬趙武年卌五 乘軺車一乘用馬一匹牡齒四歲高五尺九寸A1
三月丁酉B1 南入B2 73EJT37:1443+73EJT21:290
完整綴合見附圖B。
73EJT37:912+73EJT21:291與73EJT37:1443+73EJT21:290的相同之處在於,都是T37與T21的跨探方綴合,而且73EJT21:291與73EJT21:290在T21中的簡號相鄰。同樣的的情況,也發生在73EJT10:191+73EJT9:46[5]與73EJT10:192+73EJT9:43[6]兩組綴合中。都是T10與T9的跨探方綴合,73EJT10:191與73EJT10:192簡號相鄰,同時73EJT9:46與73EJT9:43簡號相去也不遠。
這種同一探方相鄰兩簡與其他探方的簡跨探方綴合現象值得注意。一方面,它可以提示各探方之間複雜的關係,提供更多殘簡綴合線索。另一方面也和發掘報告所言的“有的堆儲在一處”和“或當作垃圾拋在各處”的說法相印證。[7]
茬口 | 未綴 |
![]() | ![]() |
兩簡出土點的來源不同,73EJC:640A是採集簡被《肩水金關漢簡(伍)》收錄,73EJT9:167來自探方T9被《肩水金關漢簡(壹)》收錄,但是兩簡茬口密合,簡面豎向紋路的疏密度一致,文意相關書體風格相類,均是殘缺右側筆劃。根據“令”字尾筆墨塊的復原,當可綴合無疑。釋文作:
乘所占用馬二匹當舍傳舍從者如律令∕掾□守屬安樂書佐宗 73EJC:640A+73EJT9:167[10]
完整綴合見附圖C。
序號 | 簡牘編號 | 備註[11] |
1 | 73EJT1:30+148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八) |
2 | 73EJT1:45+73EJT21:319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九) |
3 | 73EJT1:108+91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三) |
4 | 73EJT5:111+121 | 《肩水金關漢簡(壹)》綴合二則 |
5 | 73EJT9:332+73EJT10:119 | 《肩水金關漢簡(壹)》綴合二則 |
6 | 73EJT10:45+435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九) |
7 | 73EJT10:152+73EJT9:130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七) |
8 | 73EJT10:191+73EJT9:46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四) |
9 | 73EJT10:192+73EJT9:43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六) |
10 | 73EJT15:13+73EJT10:211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二) |
11 | 73EJT21:46+73EJT23:1062+1040[12]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一) |
12 | 73EJT21:224+73EJC:343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九) |
13 | 73EJT22:114+73EJC:321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六) |
14 | 73EJT23:538+513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四) |
15 | 73EJT25:151+144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三) |
16 | 73EJT26:196+219 | 《肩水金關漢簡(三)》綴合四則 |
17 | 73EJT27:97+99 | 《肩水金關漢簡(三)》綴合四則 |
18 | 73EJT27:124+135 | 《肩水金關漢簡(三)》綴合四則 |
19 | 73EJT28:134+73EJT7:192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八) |
20 | 73EJT31:188+187 | 《肩水金關漢簡(三)》綴合四則 |
21 | 73EJT35:15+73EJC:484 | 《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七則 |
22 | 73EJT37:512②+464A | 《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七則 |
23 | 73EJT37:120+333+332[13] | 《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第8-11則 |
24 | 73EJT37:420+11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六) |
25 | 73EJT37:429+73EJF2:45A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一) |
26 | 73EJT37:511+515+516[14]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五) |
27 | 73EJT37:625+42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七) |
28 | 73EJT37:639+865 | 《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七則 |
29 | 73EJT37:667+556 | 《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七則 |
30 | 73EJT37:853+801 | 《〈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第13-15則》 |
31 | 73EJT37:910+887 | 《〈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第13-15則》 |
32 | 73EJT37:912+73EJT21:291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 |
33 | 73EJT37:1443+73EJT21:290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 |
34 | 73EJH2:11+73EJC:493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八) |
35 | 73EJF3:95+342 | 《肩水金關漢簡(伍)》綴合四則 |
36 | 73EJF3:294+126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五) |
37 | 73EJF3:546+38 | 《肩水金關漢簡(伍)》綴合四則 |
38 | 73EJT4H:17+73EJT23:840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七) |
39 | 73EJD:73A+118 | 《肩水金關漢簡(伍)》綴合四則 |
40 | 73EJC:618+72EJC:47+25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三) |
41 | 73EJC:640A+73EJT9:167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 |
42 | 72ECC:42+72EJC:88 | 《肩水金關漢簡(伍)》綴合四則 |
A | B | C |
![]() | ![]() | ![]() |
[1] 甘肅簡牘博物館等編:《肩水金關漢簡(肆)》,中西書局2015年,第142頁。
[2] 甘肅簡牘博物館等編:《肩水金關漢簡(貳)》,中西書局2013年,第69頁。
[3] 观察茬口,“南”字左部的“啬”字也隐约有残笔留在73EJT21:291的简面,但不如“南”字明显。
[4] 同[1],第221頁。
[5] 見拙文:《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四),武漢大學簡帛中心網站2022年6月10日,http://www.bsm.org.cn/?hanjian/8721.html。
[6] 見拙文:《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六),武漢大學簡帛中心網站2022年6月18日,http://www.bsm.org.cn/?hanjian/8724.html。
[7] 甘肅居延考古隊:《居延漢代遺址的發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文物》1978年第1期,第7頁。
[8] 甘肅簡牘博物館等編:《肩水金關漢簡(伍)》,中西書局2016年,第248頁。
[9] 甘肅簡牘博物館等編:《肩水金關漢簡(壹)》,中西書局2011年,第216頁。
[10] “安”字何茂活、王錦城、姚磊均認為當存疑不釋,参姚磊:《肩水金關漢簡釋文合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年6月,第109頁。
[11] 綴合出處只標題目,均可在武漢大學簡帛網進行站內搜索。
[12] 73EJT21:46+73EJT23:1062為姚磊綴合,此則為補綴。見《〈肩水金關漢簡(貳)〉綴合(二十八)》,武漢大學簡帛中心網站2020年6月28日,http://www.bsm.org.cn/?hanjian/8278.html。
[13] 73EJT37:120+333為姚磊綴合,此則為補綴。見《〈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九)》,武漢大學簡帛中心網站2016年2月7日,http://www.bsm.org.cn/?hanjian/6625.html。
[14] 73EJT37:511+515+516為顏世鉉綴合,此則為補綴,見《〈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第1-2組》,武漢大學簡帛中心網站2016年1月13日,http://www.bsm.org.cn/?hanjian/6590.html。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2年7月1日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