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懸泉漢簡札記
作者:趙含潤  發布時間:2022-09-20 10:51:03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古籍研究所,“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臺)
(首發)

  《懸泉漢簡(貳)》簡Ⅰ90DXT0209③:7釋文作:
  □□書到即食馬至其日免食時□□御步行日蚤餔時付魚離     Ⅰ90DXT0209③:7
  此簡文字潦草,墨跡脫落較多,部分文字很難釋讀,筆者有一些淺陋的看法,姑誌於此。
  簡文第9字,《懸泉漢簡(貳)》釋文作“其”,筆者認為此應是“受”字。漢簡草字中的“其”常作(尹灣漢簡125)(居延新簡EPT51·416A)形,[1]“受”有(居延舊簡130·8)(居延新簡EPT48.137)形,[2]乍一看,“其”與“受”的草字形體極近,但其實二字的重要區別特徴在其下部:“其”的下部為兩點,且有兩種寫法,一是正常的分開的“八”形,如(居延新簡EPT51·416A),二是與上部的“一”連筆作“Z”形,如(敦煌漢簡45)(居延舊簡502·1),這兩種寫法包攬了所有的“其”字,無一例外;“受”的下部从“又”。而簡文第9字的下部為,正是“又”形,整字又與確定無疑的“受”字(居延舊簡130·8)極為相近,所以從字形上來看,應釋為“受”。
  從文義上來看,也應該是“受”字。懸泉簡中這類傳遞公文的記錄,總要先“受”才能“付”,可參以下文例:
  陽關都尉明上書一封  甘露元年十一月丁酉日中時縣泉譯騎道平望譯騎□到日中萬年譯騎     Ⅰ90DXT0114③:5
  西檄一詣大守府印曰王廣  本始五年閏月戊戌日入時縣泉御田魚離御惠到人定時遮     Ⅰ90DXT0112③:91
  簡文第11字,西北師範大學簡牘讀書班將此字改釋為“蚤”。[3]筆者認為,此字從字形上來看是“免”無疑,絕非西北師範大學簡牘讀書班認為的“下部是‘蚤’所從的‘虫’,上部是‘㕚’的殘存”。西北師範大學簡牘讀書班釋為“蚤”,主要是認為“免食”一詞“於文義有所不通”,而“蚤食”是漢簡常見的時稱名,釋“蚤”利於疏解文義。其實漢簡中的“免食”還有兩見:
  〼己未免食,當曲隧卒威受收降卒嚴;夜少半四分,臨木卒〼     居延舊簡224.23+188.3
  〼令。十二月甲寅免食入。     居延舊簡482.8
  以上出現的兩例“免”,前一例字作,後一例字作,都是很清晰、無疑的“免”字。裘錫圭先生引及居延舊簡224.23+188.3時,在“免”後括注“晚”,[4]應是把“免食”讀作“晚食”,筆者暫從裘說。
  簡文第14字,《懸泉漢簡(貳)》未釋,筆者認為此字殘損嚴重,很難確定究竟是什麼字,字上部亦為空白,或許原本有字,而今墨跡消逝。西北師範大學簡牘讀書班釋此字為“要”,並以為簡文第13、14字直接的空白處仍有一字,為“遮”字,與第14字連讀,即“遮要置”之“遮要”。[5]可備一說。
  簡文第15字,《懸泉漢簡(貳)》未釋,西北師範大學簡牘讀書班因懸泉簡中有作形(Ⅰ90DXT0108②:12)的“遣”字,認為此字亦為“遣”,[6]其說可從。“遣”字早期古文字字形从“𦥑”从“𠂤”,會派遣軍隊之意,如(合5318),後加動符“辵”、“走”等,強調派遣之意,西周晚期以後“遣”字上部的“𦥑”逐漸訛變作“𠀐”形,而漢代的“遣”的草字,更是將上部的“𠀐”形進一步省寫作“⺌”形,如(居延舊簡84·12)(居延舊簡511·30),本簡第15字,亦屬此類形體。
  簡文第17字,《懸泉漢簡(貳)》釋作“步”,西北師範大學簡牘讀書班釋作“成”,以其為所謂“遮要”御之名。[7]筆者認為字仍應釋“步”。從字形上看,“步”本从“止”、“𼄔”,而下部的“𼄔”有時會在草字中訛變作“少”形,如(敦煌漢簡2220A)、(肩水金關漢簡73EJT3:110A)、(居延新簡EPF22·198)。“成”與“步”的草字的重要差別,在於“成”左下的“𠃌”形基本都寫在“乚”的左側,即使個別的“𠃌”的折筆超過了“乚”,“𠃌”依然寫得很扁平,下部不會超過“乚”,如(肩水金關漢簡73EJT6:178)、(肩水金關漢簡73EJT6:187)。細查本簡第17字,可知其特徴更符合“步”而非“成”。漢代名“步”者多見,如:
  ……五鳳三年七月甲辰朔癸酉敦煌大守步……     Ⅰ90DXT0114②:7
  ……守令史輔、佐步。     Ⅰ90DXT0111②:26A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該簡的釋文應作:
  □□書到,即食馬,至受日免(晚)食時,□遣御步行,日蚤餔時付魚離     Ⅰ90DXT0209③:7

  《懸泉漢簡(貳)》簡Ⅰ90DXT0209③:16釋文作:
  癸丑營□□□富昌里楊虔□營馬一匹騮騅左剽久在           Ⅰ90DXT0209③:16
  簡文第一字,《懸泉漢簡(貳)》釋為“癸”,可商。筆者認為這個字的上部為一短橫,與漢隸常見的“癸”不同。[8]其釋讀暫且存疑。
  簡文第二字,《懸泉漢簡(貳)》釋為“丑”,可商。筆者認為這個字很可能是“左”或“右”的殘字,“營”分左、中、右,文獻常見。
  簡文第四字,《懸泉漢簡(貳)》未釋,此字右側明顯从“奇”,左側雖殘,仍具“馬”形,當是“騎”字無疑。
  騮騅,騮,《說文》:“赤馬黑毛尾也”;騅,《說文》:“馬蒼黑雜毛。”二字皆用於形容馬的外貌,卻彼此矛盾。且根據懸泉簡所見傳馬名籍類文書的體例,此處的“騮騅”只能是描述馬的外貌特徴,不可能是馬名。故“騮騅”訓釋待考。
  久讀為“灸”,《說文》訓作灼,此處指馬身上的烙鐵灸灼之處。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該簡釋文應作:
  營騎□□富昌里楊虔□營馬一匹,騮騅,左剽,久(灸)在      Ⅰ90DXT0209③:16


  《懸泉漢簡(貳)》簡Ⅰ90DXT0209③:27釋文作: 

     鑿十

  入  劍五     元鳳六年閏月庚子朔丙辰效穀縣泉廄佐成受郡庫令史孫彊佐

     鐵椎二    安/守令候    臨  Ⅰ90DXT0209③:27

  本簡字跡潦草,墨跡殘損嚴重,後半段簡文的釋讀存在一些爭議。
  “令史”後一字,《懸泉漢簡(貳)》釋“孫”,西北師範大學簡牘讀書班從之。[9]筆者認為這個字不是“孫”字。首先,“孫”一般是姓氏,但文書中提到官員的格式一般是“官職+名”,少見“官職+姓+名”;其次,即使“孫”是令史的名,在字形上亦與“孫”不合,筆者認為單從字形上看,或是“殔”字,[10]然而“殔”字《說文》訓“瘗也”,很不適合作人名,所以字的釋讀,暫且存疑。
  簡文第二個“佐”下的字,《懸泉漢簡(貳)》釋“安”,西北師範大學簡牘讀書班以的上半部分為“安”,下半部分為鉤校符號。[11]筆者認為二說皆可商,“安”上部的“宀”旁的草字寫法,不會作一弧筆[12]應是中間及右部豎畫有殘損“國”字。
  簡末“令候”一職,出土文獻及傳世文獻皆未見,疑“候”為“史”之誤書,應是“守令史”。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該簡釋文應作:

     鑿十

  入  劍五     元鳳六年閏月庚子朔丙辰,效穀縣泉廄佐成受郡庫令史

     鐵椎二    彊、佐國/守令候<史>    臨  Ⅰ90DXT0209③:27

2022年7月2日初稿
  2022年9月19日二稿

  附記:
  文稿初成,蒙劉釗(樂遊)師、陳亨敦兄審閱指正。陳亨敦兄認為即“粲”字,可參(肩水金關漢簡73EJT6:92)。“粲”常用作人名,如《後漢書·張王种陳列傳》:“子謙,為大將軍何進長史。謙子粲,以文才知名”。釋為“粲”,比釋“肂”更好。

  附圖
         
   


[1] 詳參:李洪財:《漢簡草字整理與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第199-200頁。
[2] 詳參:李洪財:《漢簡草字整理與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第169-171頁。
[3] 西北師範大學簡牘讀書班:《讀〈懸泉漢簡(貳)〉札記(一)》,簡帛網http://www.bsm.org.cn/?hanjian/8527.html,2021年12月7日。
[4] 裘錫圭:《〈居延漢簡甲乙編〉釋文商榷》,《裘錫圭學術文集·簡牘帛書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37頁。
[5] 西北師範大學簡牘讀書班:《讀〈懸泉漢簡(貳)〉札記(一)》,簡帛網http://www.bsm.org.cn/?hanjian/8527.html,2021年12月7日。
[6] 西北師範大學簡牘讀書班:《讀〈懸泉漢簡(貳)〉札記(一)》,簡帛網http://www.bsm.org.cn/?hanjian/8527.html,2021年12月7日。
[7] 西北師範大學簡牘讀書班:《讀〈懸泉漢簡(貳)〉札記(一)》,簡帛網http://www.bsm.org.cn/?hanjian/8527.html,2021年12月7日。
[8] 漢隸常見的“癸”字上部,或从“𣥠”,或從“艹”,或省作“丷”,未見有作一短橫者,詳參:李洪財:《漢簡草字整理與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第620-621頁;于淼:《漢代隸書異體字表與相關問題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第661頁。
[9] 西北師範大學簡牘讀書班:《讀〈懸泉漢簡(貳)〉札記(二)》,簡帛網http://www.bsm.org.cn/?hanjian/8546.html,2021年12月21日。
[10] 可參漢簡中無誤的“殔”字:(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228),與此字字形極近。
[11] 西北師範大學簡牘讀書班:《讀〈懸泉漢簡(貳)〉札記(二)》,簡帛網http://www.bsm.org.cn/?hanjian/8546.html,2021年12月21日。
[12] “安”及“宀”的草字寫法,可參李洪財:《漢簡草字整理與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第327-328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為2022年9月19日12:53。)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