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EJT5:120釋文作:
足下善
負責數千錢 73EJT5:120[1]
73EJT1:212釋文作:
□□□□
□又茲沒入馬 73EJT1:212[2]
兩簡綴合後,可復原茬口處的“錢”字,對比見下表:
彩圖 | 紅外 |
![]() | ![]() |
兩簡出土點的來源不同,分別來自探方T5和T1,但兩簡茬口大致密合略有缺口,簡面豎向紋路的疏密度一致,根據“錢”字的復原,當可綴合無疑。釋文作:
□足下善□□□□
□負責數千錢又茲沒入馬 73EJT5:120+73EJT1:212[3]
完整綴合見附圖A。
兩簡均為削衣,而且是跨探方綴合,這與此前肩水金關漢簡所见“相鄰簡號削衣的綴合”[4]的案例相比,显得特殊。
73EJT24:394釋文作:
五藉□ 73EJT24:394A
…… 73EJT24:394B[5]
73EJT24:470釋文作:
□毋狀□ 73EJT24:470A
前屬 73EJT24:470B[6]
兩簡茬口密合,A面綴合後和復原“大”字,對比見下表:
A面 | B面 |
![]() | ![]() |
兩簡屬同一探方,茬口密合且簡面豎向紋路的疏密度一致,根據“大”字的復原,當可綴合。釋文作:
五藉大毋狀□ 73EJT24:394A+470A
□□前屬 73EJT24:394B+470B
完整綴合見附圖B1(73EJT24:394A+470A)、B2(73EJT24:394B+470B)。
我們曾綴合73EJT4H:74B+73EJT23:1004A,釋文作:
八月豐叩頭請丈人、及君□小子叩=頭= □ 73EJT4H:74B+73EJT23:1004A[7]
今又找到73EJT4H:83可以加綴其上,茬口對比見下表:
彩圖 | 紅外 |
![]() | ![]() |
兩簡簡面豎向紋路的疏密度一致,當可綴合,釋文作:
八月豐叩頭請丈人、及君□小子叩=頭= □氏字子□ 73EJT4H:74B+73EJT23:1004A+73EJT4H:83
值得注意的是,該簡由三段綴合而成。簡頭和簡尾來自73EJT4H,而簡中來自73EJT23。此前我們曾把這種上中下三段分別來自兩個探方的綴合現象稱為“夾心餅乾型”。懸泉漢簡Ⅱ90DXT0111①:30AB+Ⅰ90DXT0109②:61AB+Ⅱ90DXT0111①:273AB即屬此類。其簡頭部分(Ⅱ90DXT0111①:30AB)和簡尾部分(Ⅱ90DXT0111①:273AB)在Ⅱ區,簡中部分(Ⅰ90DXT0109②:61AB)卻在Ⅰ區。[8]
灰坑73EJT4H和探方73EJT23之間跨探方綴合達9組之多,兩探方關係密切不必贅言。探方T23的簡有相當的一部分曾被遺棄於灰坑73EJT4H,73EJT4H:74B+73EJT23:1004A+73EJT4H:83的綴合則提示了遺棄時的複雜狀況。一枚簡被處理成多段,並分別拋在兩個探方之中,才有可能導致“夾心餅乾型”綴合的出現。
另外,73EJT4H:74A+73EJT23:1004B釋文的第二行諸字筆劃僅餘一半甚至更少,綴合時我們曾以“……”處理。今對比兩簡正反面字形,發現第二行的,應該釋讀為“叩=頭=”。字形對比如下:
73EJT4H:74A+73EJT23:1004B | 73EJT23:1004A | 73EJT23:1004B第一行 |
![]() | ![]() | ![]() |
據此,73EJT4H:74+73EJT23:1004+73EJT4H:83的釋文應作:
馮豐叩頭言、多少必通今為注記者豐叩=頭=
…… 叩=頭=…… 73EJT4H:74A+73EJT23:1004B[9]
八月豐叩頭請丈人、及君□小子叩=頭= □氏字子□ 73EJT4H:74B+73EJT23:1004A+73EJT4H:83
完整綴合見附圖C。
序號 | 簡牘編號 | 備註[10] |
1 | 73EJT1:30+148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八) |
2 | 73EJT1:45+73EJT21:319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九) |
3 | 73EJT1:108+91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三) |
4 | 73EJT5:111+121 | 《肩水金關漢簡(壹)》綴合二則 |
5 | 73EJT5:120+73EJT1:212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五) |
6 | 73EJT9:332+73EJT10:119 | 《肩水金關漢簡(壹)》綴合二則 |
7 | 73EJT10:45+435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九) |
8 | 73EJT10:152+73EJT9:130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七) |
9 | 73EJT10:191+73EJT9:46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四) |
10 | 73EJT10:192+73EJT9:43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六) |
11 | 73EJT15:13+73EJT10:211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二) |
12 | 73EJT21:46+73EJT23:1062+1040[11]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一) |
13 | 73EJT21:224+73EJC:343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九) |
14 | 73EJT22:114+73EJC:321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六) |
15 | 73EJT23:538+513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四) |
16 | 73EJT23:708+73EJT4H:77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二) |
17 | 73EJT23:845+73EJT4H:49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四) |
18 | 73EJT23:1006A+73EJT4H:36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三) |
19 | 73EJT24:394+470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五) |
20 | 73EJT25:151+144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三) |
21 | 73EJT26:196+219 | 《肩水金關漢簡(三)》綴合四則 |
22 | 73EJT27:97+99 | 《肩水金關漢簡(三)》綴合四則 |
23 | 73EJT27:124+135 | 《肩水金關漢簡(三)》綴合四則 |
24 | 73EJT28:134+73EJT7:192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八) |
25 | 73EJT31:188+187 | 《肩水金關漢簡(三)》綴合四則 |
26 | 73EJT35:15+73EJC:484 | 《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七則 |
27 | 73EJT37:512②+464A | 《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七則 |
28 | 73EJT37:120+333+332[12] | 《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第8-11則 |
29 | 73EJT37:420+11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六) |
30 | 73EJT37:429+73EJF2:45A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一) |
31 | 73EJT37:511+515+516[13]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五) |
32 | 73EJT37:625+42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七) |
33 | 73EJT37:639+865 | 《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七則 |
34 | 73EJT37:667+556 | 《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七則 |
35 | 73EJT37:853+801 | 《〈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第13-15則》 |
36 | 73EJT37:910+887 | 《〈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第13-15則》 |
37 | 73EJT37:912+73EJT21:291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 |
38 | 73EJT37:1141+1102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一) |
39 | 73EJT37:1443+73EJT21:290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 |
40 | 73EJH1:73+73EJT4:44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一) |
41 | 73EJH2:11+73EJC:493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八) |
42 | 73EJF3:95+342 | 《肩水金關漢簡(伍)》綴合四則 |
43 | 73EJF3:294+126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五) |
44 | 73EJF3:546+38 | 《肩水金關漢簡(伍)》綴合四則 |
45 | 73EJT4H:17+73EJT23:840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七) |
46 | 73EJT4H:20+73EJT23:861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二) |
47 | 73EJT4H:44B+73EJT23:60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二) |
48 | 73EJT4H:50+73EJT23:806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四) |
49 | 73EJT4H:69+73EJT23:1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一) |
50 | 73EJT4H:74+73EJT23:1004+73EJT4H:83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三)(十五) |
51 | 73EJD:73A+118 | 《肩水金關漢簡(伍)》綴合四則 |
52 | 73EJC:618+72EJC:47+25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三) |
53 | 73EJC:640A+73EJT9:167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 |
54 | 72ECC:42+72EJC:88 | 《肩水金關漢簡(伍)》綴合四則 |
A | B | C |
![]() | ![]() | ![]() |
[1] 甘肅簡牘博物館等編:《肩水金關漢簡(壹)》,中西書局2011年,第118頁。
[2] 同1 ,第26頁。
[3] “足”字前有殘筆,“負”字前有殘筆
,故增補兩個未釋字。
[4] “在這些削衣綴合中,往往還是相鄰簡號削衣的綴合。”參姚磊:《肩水金關漢簡綴合》,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20年10月,第6頁。
[5] 甘肅簡牘博物館等編:《肩水金關漢簡(貳)》,中西書局2013年,第332頁。
[6] 同5 ,第341頁。
[7] 見拙文:《<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三)》,武漢大學簡帛中心網站2022年7月13日,http://www.bsm.org.cn/?hanjian/8742.html。
[8] 見拙文:《<懸泉漢簡(貳)>綴合(十九)》,武漢大學簡帛中心網站2022年1月1日,http://www.bsm.org.cn/?hanjian/8582.html。
[9] 73EJT4H:83僅著錄正面圖像與釋文,其背面或無字。
[10] 綴合出處只標題目,均可在武漢大學簡帛網進行站內搜索。
[11] 73EJT21:46+73EJT23:1062為姚磊綴合,此則為補綴。見《<肩水金關漢簡(貳)>綴合(二十八)》,武漢大學簡帛中心網站2020年6月28日,http://www.bsm.org.cn/?hanjian/8278.html。
[12] 73EJT37:120+333為姚磊綴合,此則為補綴。見《〈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九)》,武漢大學簡帛中心網站2016年2月7日,http://www.bsm.org.cn/?hanjian/6625.html。
[13] 73EJT37:511+515+516為顏世鉉綴合,此則為補綴,見《<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第1-2組》,武漢大學簡帛中心網站2016年1月13日,http://www.bsm.org.cn/?hanjian/6590.html。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為2022年9月22日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