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EJT24:625釋文作:
居延出□□都尉□□死…… 73EJT24:625
“死”字下,有兩個字左右排布,整理者未釋。右側一字圖版作,當釋作“大”。[1]
73EJT24:633釋文作:
富里趙譚年卌
乘馬二匹 73EJT24:633
兩簡茬口密合,對比見下表:
表1
彩圖 | 紅外 |
![]() | ![]() |
兩簡屬同一探方,簡面紋路疏密度一致。綴合後的“大富里”,另見於肩水金關漢簡73EJT8:35與73EJT37:698,安定郡的鸇陰縣有“大富里”。[2]此外,懸泉漢簡顯示敦煌郡冥安縣下也有“大富里”。(Ⅰ91DXT0309③:181)
綴合釋文作:
居延出□□都尉□□死
大富里趙譚年卌
□乘馬二匹 73EJT24:625+633
完整綴合見附圖A。
73EJT26:300釋文作:
□黑牝豚黍飯酒財□ 73EJT26:300[3]
73EJT26:241釋文作:
□蕃率持三席□ 73EJT26:241
兩簡茬口密合,對比見下表:[4]
茬口 | 紋路 |
![]() | ![]() |
兩簡屬同一探方,茬口密合且簡面豎向紋路的疏密度一致,書體風格相類,當可綴合。釋文作:
□黑牝豚黍飯酒財□蕃率持三席□ 73EJT26:300+241
茬口處拼合的字圖版作,其上部筆劃有脫落,待考。
完整綴合見附圖B。
73EJT31:159釋文作:
觻得壽貴里大夫梁千秋年廿一長 73EJT31:159
73EJT25:64釋文作:
七尺二寸黑色卩 73EJT25:64
兩簡茬口密合,綴合後可復原茬口處的“七”字,對比見下表:
彩圖 | 紅外 |
![]() | ![]() |
兩簡雖屬不同探方,但茬口密合,簡面豎向紋路的疏密度一致,內容相關文意相接流暢,當可綴合無疑。釋文作:
觻得壽貴里大夫梁千秋年廿一長七尺二寸黑色卩 73EJT31:159+73EJT25:64
此前所見的跨探方綴合中,T25可與T27、T30、EJC綴合,T31僅有一例與T30綴合。[5]73EJT31:159+73EJT25:64為T31與T25之間的首綴,顯示了肩水金關漢簡跨探方綴合的多樣性。
完整綴合見附圖C。
73EJT37:144釋文作:
□謁移肩水金關如律令敢言之 73EJT37:144
73EJT37:344釋文作:
出入關符如牒 73EJT37:344
兩簡茬口密合,綴合後可復原“牒”字,[6]對比見下表:
彩圖 | 紅外 |
![]() | ![]() |
兩簡屬同一探方,茬口密合且簡面豎向紋路的疏密度一致,根據“牒”字的復原,當可綴合無疑,釋文作:
出入關符如牒謁移肩水金關如律令敢言之 73EJT37:144+344
完整綴合見附圖D。
73EJF1:114釋文作:
年七月□ 73EJF1:114
73EJF1:116釋文作:
北亭長□出 73EJF1:116
兩簡茬口密合,綴合後可復原“北”字,茬口及紋路對比見下表:
茬口 | 紋路 |
![]() | ![]() |
兩者屬同一探方,均為削衣,簡面紋路的疏密度一致,根據“北”字的復原,當可綴合。釋文作:
年七月□北亭長□出 73EJF1:114+116
根據肩水金關簡常見的騂北亭長,疑“北”字的前一字為“騂”。
完整綴合見附圖E。
73EJT4H:30A釋文作:
疆年卅八 字子立 已出 □□ 73EJT4H:30A
末兩字整理者未釋,末字圖版作,當釋作“五”字。
73EJT4H:51釋文作:
月丁未出 73EJT4H:51
兩簡茬口密合,綴合後可復原“五”字,對比見下表:
彩圖 | 紅外 |
![]() | ![]() |
兩簡屬同一探方,茬口密合且簡面豎向紋路的疏密度一致,當可綴合。釋文作:
疆年卅八 字子立 已出 □五月丁未出 73EJT4H:30A+51
完整綴合見附圖F。
73EJT4H:70釋文作:
並年卌四 73EJT4H:70
73EJT4H:21釋文作:
閏月壬午南入 73EJT4H:21
兩簡茬口雖無字,但茬口密合且簡面豎向紋路疏密度一致,對比見下表:
彩圖 | 紅外 |
![]() | ![]() |
綴合釋文作:
並年卌四 閏月壬午南入 73EJT4H:70+21
完整綴合見附圖G。
附記:我們曾綴合73EJH2:11+73EJC:493,釋文作“·東部甘露二年三月吏卒被筭簿”。[7]在“懸泉漢簡綴合”微信群6月24日的討論中,黃浩波師兄認為“兵”和“筭”字形近,常被誤釋,“被筭簿”感覺是“被兵簿”。魏振龍師兄也指出“被兵簿在西北漢簡中是較為常見的”,並告知《居延漢簡語詞匯釋》有“被兵簿”的條目。[8]該條目彙集了陳直、永田英正等先生的五條意見,大體不脫戍卒配備兵器名單的意涵。兩位師兄的意見當可從,現將73EJH2:11+73EJC:493的釋文改作“·東部甘露二年三月吏卒被兵簿”。另外,73EJT37:1339記“中部五鳳三年正月吏卒被兵簿”,可參。
自綴表
序號 | 簡牘編號 | 備註[9] |
1 | 73EJT1:30+148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八) |
2 | 73EJT1:45+73EJT21:319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九) |
3 | 73EJT1:108+91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三) |
4 | 73EJT5:111+121 | 《肩水金關漢簡(壹)》綴合二則 |
5 | 73EJT5:120+73EJT1:212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五) |
6 | 73EJT9:332+73EJT10:119 | 《肩水金關漢簡(壹)》綴合二則 |
7 | 73EJT10:45+435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九) |
8 | 73EJT10:152+73EJT9:130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七) |
9 | 73EJT10:191+73EJT9:46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四) |
10 | 73EJT10:192+73EJT9:43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六) |
11 | 73EJT15:13+73EJT10:211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二) |
12 | 73EJT21:46+73EJT23:1062+1040[10]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一) |
13 | 73EJT21:224+73EJC:343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九) |
14 | 73EJT22:114+73EJC:321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六) |
15 | 73EJT23:538+513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四) |
16 | 73EJT23:708+73EJT4H:77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二) |
17 | 73EJT23:845+73EJT4H:49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四) |
18 | 73EJT23:1006A+73EJT4H:36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三) |
19 | 73EJT24:394+470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五) |
20 | 73EJT24:625+633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六) |
21 | 73EJT25:151+144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三) |
22 | 73EJT26:196+219 | 《肩水金關漢簡(三)》綴合四則 |
23 | 73EJT26:300+241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六) |
24 | 73EJT27:97+99 | 《肩水金關漢簡(三)》綴合四則 |
25 | 73EJT27:124+135 | 《肩水金關漢簡(三)》綴合四則 |
26 | 73EJT28:134+73EJT7:192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八) |
27 | 73EJT31:159+73EJT25:64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六) |
28 | 73EJT31:188+187 | 《肩水金關漢簡(三)》綴合四則 |
29 | 73EJT35:15+73EJC:484 | 《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七則 |
30 | 73EJT37:512②+464A | 《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七則 |
31 | 73EJT37:120+333+332[11] | 《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第8-11則 |
32 | 73EJT37:144+344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六) |
33 | 73EJT37:420+11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六) |
34 | 73EJT37:429+73EJF2:45A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一) |
35 | 73EJT37:511+515+516[12]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五) |
36 | 73EJT37:625+42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七) |
37 | 73EJT37:639+865 | 《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七則 |
38 | 73EJT37:667+556 | 《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七則 |
39 | 73EJT37:853+801 | 《〈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第13-15則》 |
40 | 73EJT37:910+887 | 《〈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第13-15則》 |
41 | 73EJT37:912+73EJT21:291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 |
42 | 73EJT37:1141+1102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一) |
43 | 73EJT37:1443+73EJT21:290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 |
44 | 73EJH1:73+73EJT4:44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一) |
45 | 73EJH2:11+73EJC:493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八) |
46 | 73EJF1:114+116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六) |
47 | 73EJF3:95+342 | 《肩水金關漢簡(伍)》綴合四則 |
48 | 73EJF3:294+126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五) |
49 | 73EJF3:546+38 | 《肩水金關漢簡(伍)》綴合四則 |
50 | 73EJT4H:17+73EJT23:840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七) |
51 | 73EJT4H:20+73EJT23:861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二) |
52 | 73EJT4H:30A+51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六) |
53 | 73EJT4H:44B+73EJT23:60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二) |
54 | 73EJT4H:50+73EJT23:806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四) |
55 | 73EJT4H:69+73EJT23:1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一) |
56 | 73EJT4H:70+21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六) |
57 | 73EJT4H:74+73EJT23:1004+73EJT4H:83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三)(十五) |
58 | 73EJD:73A+118 | 《肩水金關漢簡(伍)》綴合四則 |
59 | 73EJC:618+72EJC:47+25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三) |
60 | 73EJC:640A+73EJT9:167 | 《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十) |
61 | 72ECC:42+72EJC:88 | 《肩水金關漢簡(伍)》綴合四則 |
A | B | C |
![]() | ![]() | ![]() |
D | E | F |
![]() | ![]() | ![]() |
G |
![]() |
[1] 該字底部泛黑的一點,非墨蹟,是簡面殘損的陰影。
[2] “鸇陰”整理者原釋“鶉陰”,此從趙爾陽改釋。參《<肩水金關漢簡>地名小議一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16年6月7日,http://www.bsm.org.cn/?hanjian/6727.html。
[3] 甘肅簡牘博物館等編:《肩水金關漢簡(叁)》,中西書局2013年,第106頁。
[4] 由於73EJT26:300彩圖的紋路較模糊,故取其紅外圖版與73EJT26:241的彩色圖版進行紋路對比。
[5] 姚磊:《肩水金關漢簡綴合》,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20年10月,第13-14頁。
[6] 此簡左殘,綴合後實復原“牒”字右側所从的“枼”。
[7] 見拙文:《<肩水金關漢簡>綴合拾遺(八)》,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22年6月23日,http://www.bsm.org.cn/?hanjian/8726.html。
[8] 沈剛:《居延漢簡語詞匯釋》,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220页。
[9] 綴合出處只標題目,均可在武漢大學簡帛網進行站內搜索。
[10] 73EJT21:46+73EJT23:1062為姚磊綴合,此則為補綴。見《<肩水金關漢簡(貳)>綴合(二十八)》,武漢大學簡帛中心網站2020年6月28日,http://www.bsm.org.cn/?hanjian/8278.html。
[11] 73EJT37:120+333為姚磊綴合,此則為補綴。見《〈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九)》,武漢大學簡帛中心網站2016年2月7日,http://www.bsm.org.cn/?hanjian/6625.html。
[12] 73EJT37:511+515+516為顏世鉉綴合,此則為補綴,見《<肩水金關漢簡>(肆)綴合第1-2組》,武漢大學簡帛中心網站2016年1月13日,http://www.bsm.org.cn/?hanjian/6590.html。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為2022年11月19日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