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烏程漢簡》札記(十八)
作者:姚磊  發布時間:2022-11-24 10:15:14
(信陽師範學院)
(首發)
1

  □□九尺。A1
  前丈三尺九寸并心。A2【正】
  □長八尺七寸。A1【反】148
  按:烏程漢簡148號簡A1“尺”下整理者未釋,經查核圖版,發現仍有墨跡,圖版作:,疑爲“一”“寸”。A2整理者所釋“釣”字,圖版作:,疑“鉤”(鈎)字,漢簡中“鉤”字圖版作:(居延漢簡269.8)、(居延新简EPT51:481)、(居延新简EPT59:340),可參。文獻中“鉤心”是常見詞彙,《釋名·釋車》載:“鉤心,從輿心下鉤軸也。”[1]鄭玄註曰“謂輿下縛木與軸相連鈎心之木是也”。[2]
  由此,釋文作:
  □□九尺一存。A1
  前丈三尺九寸并鉤心。A2【正】
  □長八尺七寸。A1【反】148

2

  □前尺面嘗□□〼150
  按:整理者所釋“古”字恐非,該字圖版作:(A字),在圈標記處有明顯的墨跡,即“古”字右側還有字;A字彩色圖版作:,右側應該是被刮削掉了。由此,A字左側是“古”,右側無法識別,仿照中研院漢簡整理小組對居延漢簡的釋文隸定辦法,A字可作:;整理者所釋“者”字圖版作:(B字),恐非,烏程漢簡153號簡“者”字作:,對比可知差異十分明顯,B字暫存疑。由此,釋文暫作:
  *□前□尺面嘗□□〼150

3

  東陽里閏中陳尊前屬從。A1【正】
  〼……知長生道。A1
  藥大□食者索騎,即爲長□□□左右£A2
  ……A3【反】181
  按:烏程漢簡181號簡反面A2“長”下兩字整理者未釋,圖版作:當爲“生”“道”兩字,同簡A1處“生”“道”兩字作:,可參;反面A2末字圖版作:,整理者未釋,疑爲“左”字,同簡“左”字作:,可參。由此,釋文作:
  東陽里閏中陳尊前屬從。A1【正】
  〼……知長生道。A1
  藥大□食者索騎,即爲長生道□左右左A2
  ……A3【反】181
兩漢時期,人們對“長生”十分推崇,[3]如司馬相如:“必長生若此而不死兮,雖濟萬世不足以喜。”[4]《後漢書·馮衍傳》載:“若使人居天地,壽如金石,要長生而避死地可也。今百齡之期,未有能至,老壯之閒,相去幾何。”[5]《後漢書·陳敬王羨》載:“愔辭與王共祭黄老君,求長生福而已,無它冀幸。”[6]但“長生道”一詞卻出現較晚,目前傳世文獻最早可追溯到北魏詩《老子化胡經玄歌》,其中有“欲求長生道,莫愛千金身……欲求長生道,莫求時世榮”的記載。[7]另,依據北宋馬永易《實賓録》的記載:“吴介象通長生道,吴先主甚欽敬之,稱爲‘介君’。”[8]反映出三國時期吳國對“長生道”的推崇情況,但《實賓録》一書成書過晚。故烏程漢簡181號簡簡文,是目前最早的“長生道”記載。
  雖然烏程漢簡181號簡簡文殘缺,但從“藥”字分析,可能是服用藥物來達到“長生”。王充在《論衡》中認爲:“養氣自守,適食則酒,閉明塞聰,愛精自保,適輔服藥引導,庶冀性命可延,斯須不老。”[9]還說:“道家或以服食藥物,輕身益氣,延年度世。此又虚也。夫服食藥物,輕身益氣,頗有其驗。若夫延年度世,世無其效。”[10]從中可知漢代社會上確實存在服用藥物達到“長生”的說法,尤其是被“道家”所推崇。葛洪《抱朴子》載:“服藥雖爲長生之本,若能兼行氣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藥,但行氣而盡其理者,亦得數百歲。”[11]説明服用藥物達到“長生”確實爲道家所認可,據此,結合傳世文獻的記載,懷疑烏程漢簡181號簡的“長生道”當是早期道教的一種思想。
  考慮到“中國道教史的上限極不易認定,拿早期道家的符箓派與丹鼎派來説,其誕生的情況相當複雜……丹鼎派重清修練養,又有內丹、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術和養生氣功學……(道教)醞釀於漢代,誕生於漢末,它是漢代社會的產物”,[12]結合烏程漢簡中的“長生道”通過藥物達到“長生”的情況,推測“長生道”可歸為“丹鼎派”。烏程本地出土此類簡牘,說明當地在漢代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轉播地。如果再結合三國介象也在吳地宣傳“長生道”,看來此思想在吳地傳播時間長、影響特別大。烏程漢簡181號簡對漢代思想史、醫療史、道教史等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1] (漢)劉熙:《釋名疏證補》卷第七《釋車》,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261頁。
[2] (清)阮元 校刻:《周易正義》卷第二《小畜》,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53頁。
[3] 餘英時:《東漢生死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7-27頁。
[4] (漢)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一十七《司馬相如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3060頁。
[5]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卷二十八上《馮衍傳》,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973頁。
[6]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卷五十《陳敬王羨》,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669頁。
[7] 趙建軍,孫紅梅,趙彩娟校注:《北朝詩校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68-70頁。
[8] (宋)馬永易:《新輯實賓録》卷十三《介君》,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第454頁。
[9] (漢)王充:《論衡校釋》卷第三十《自紀篇》,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1209頁。
[10] (漢)王充:《論衡校釋》卷第七《道虚篇》,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337-338頁。
[11] (晉)葛洪:《抱朴子内篇校釋》卷之五《至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14頁。
[12]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17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為2022年11月22日20:59。)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