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回醫簡》讀札(三十三)
作者:謝明宏  發布時間:2023-06-06 08:16:29
(北京硬糖娛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首發)

  《脈書·下經》簡二三〇至二三一釋文作:
  • 辟(臂)少陰脈。IMG_5848(繫)掌中,循辟(臂)內陰兩骨之閒,下骨上廉,筋之下,以上入肘內廉,出腝<臑>內陰,下出IMG_5849(腋),下入心中。其病:二三〇 心痛,嗌乾,耆(嗜)㱃(飲),脅痛,腝<臑>陰痛,手無氣,此為蹷。瘛IMG_5850但音。二三一[1]
  今按:“音”疑讀為“瘖”,瘛症或會并發喑啞失聲。“瘛”與“瘖”病因同,皆屬於火。《外臺秘要》:“主心痛悲恐,相引瘛疭,臂肘攣,暴瘖不能言。”[2]《醫學啟源》:“諸熱瞀瘛、暴喑冒昧……是皆屬於火。”[3]《赤水玄珠·外內君相篇》:“如瞀瘛,暴瘖,冒昧……皆相火使之然也。”[4]《醫宗金鑑·手部主病針灸要穴歌》:“瘈疭暴喑不出聲。”[5]釋文可調整作:
  • 辟(臂)少陰脈。IMG_5848(繫)掌中,循辟(臂)內陰兩骨之閒,下骨上廉,筋之下,以上入肘內廉,出腝<臑>內陰,下出IMG_5849(腋),下入心中。其病:二三〇 心痛,嗌乾,耆(嗜)㱃(飲),脅痛,腝<臑>陰痛,手無氣,此為蹷。瘛IMG_5850但音(瘖)。二三一  

  《脈書·下經》有三條關於“深”、“貪”的簡文:
  • 閒別大陰脈。出尻,繚婢(髀),出深貪。齊(臍)上痛,奏於心,痛山(疝),折IMG_5863 2(癃),遺弱(溺),久(灸)大陰。二三九
  • 閒別少陰脈。出IMG_5767,出少腹,出□胃﹂、肝、亢(閌)狼(閬),[6]奏杏<舌>本。IMG_5768、亢(閌)狼(閬)痛,寒中,內崩,舌乾希,久(灸)少陰。二四〇
  【•】閒別贊。出深,離胐(IMG_5864 2),素鼻=(鼻。鼻)乾,胐(IMG_5864 2)痛,(胸)脅痛,厀(膝)痛,久(灸)贊。二四五
  今按:整理者指出IMG_5768IMG_5856 2)與銀雀山漢簡《文王與太公》簡一三五四“IMG_5768而廉”的IMG_5768IMG_5858 2)字同,釋為“貪”,“貪”當指某身體部位。我們知道古貪、探通用,故上引三條簡文的“貪”、“IMG_5768”皆可讀為“深”。《國語·周語上》:“淫而得神,是謂貪禍。”[7]俞樾《群經平議》:“貪當讀為探。”《後漢書·郭躬傳》:“捨狀以貪情。”李賢注:“貪與探同也。”[8]《經典釋文·禮記音義》:“探人,音貪。”[9]
  “深”,我們疑為腋下之代稱。《靈樞·邪客》:“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10]內經此段記載黃帝與伯高的對談,黃帝想知道人的肢體如何對應天地,伯高便從宏觀入微觀,講述高山深谷、星辰林木與肩膝腋腘、牙齒募筋的對應關係。地之深谷,對應的即是“人有腋腘”。《類經·人身應天地》:“腋腘深陷,故以應谷。”[11]《素問靈樞類纂約注》:“肩臂下隱處為腋,膝下曲處為腘。”[12]簡二三九“深貪”之“深”字,《刮削校改痕迹表》指出“深”為刮削後再書寫。該“深”字寫得也比簡二三九的常規字體大得多,似非原書手所補。故我們懷疑“深”字是為了注其後的“貪”字之音。“深貪”還是應該理解成“深”,指腋下。
  另外,IMG_5768字也見於戰國竹書。清華簡《皇門》簡九的IMG_5866字,[13]上博簡《容成氏》簡五的IMG_5865字,[14]兩書的整理者均将其隸定為“肣”,釋為“禽獸”之“禽”。湖北荊門左塚楚墓曾出土一件髹黑漆的棋梮,整個案面原共書寫184個文字。其中第二欄寫有IMG_5867一詞(從右側往左讀),整理者釋為“民IMG_5871(喻)”,[15]劉信芳先生認為同欄“民昏”、“民惃”皆負面用語,“俞”應讀為“偷”。[16]其餘諸說,可查看朱曉雪先生所作匯釋,[17]此不俱引。細審漆梮文字,彩圖作IMG_5873,摹本作IMG_5872,其上从今,下从肉,與天回、銀雀山的IMG_5768字構型相同,我們認為當可釋為从今聲的“貪”字。劉信芳先生認為同欄皆為負面用語的觀點可從,“民貪”亦非良詞。《史記·鄭世家》:“其民貪而好利,難久居。”[18]《漢書·匈奴傳》:“今聞渫惡民貪降其趨。”[19]“民貪”,正與同欄的“民凶”、“民窮”、“民昏”相配。
  以IMG_5768表“貪”,似可有如下幾種理解。一是“貪”的訛寫,從天回、銀雀山、左塚楚墓來看,都出現訛寫的可能性不大。二是IMG_5768所从的“肉”是“貪”所从的“貝”之省。《集成》3974的魯伯大父作季姬婧簋,其“賸”字作IMG_5876IMG_5874,其下部所从的“貝”即寫作“肉”。三是,“今”為其音符,从“肉”可能是針對身體部位“深”(音貪)的專字。過去楚簡中从今从肉的字,多釋為从今聲的“禽”字。現僅就左塚楚墓來看,也可釋為从今聲的“貪”字。
  由於魯伯大父作季姬婧簋是典型的齊系文字,而銀雀山漢簡被有些學者認為有齊系文字的遺存,[20]天回醫簡有一部分具有齊語特徵[21],故我們頗疑以IMG_5768表“貪”,其中以“肉”代替下部的“貝”,是齊文字的風格。即便不是齊系文字的特點而只是一種巧合,我們應該也可以説《天回醫簡》的部分文字具有存古的特徵,這是它除了早期中醫藥文獻外的另一重寶貴價值所在。
   


[1] 天回醫簡整理組編:《天回醫簡》(下册),文物出版社2022年11月,第46至47頁。
[2] 高文柱校注:《<外臺秘要方>校注》,學苑出版社2010年,第1452頁。
[3] (金)張元素著;任應秋點校;任廷革整理:《醫學啟源》,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9年,第71頁。
[4] (明)孫一奎著;周琦校注:《赤水玄珠》,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年,第15頁。
[5] (清)吳謙著;張年順,張弛等校注:《醫宗金鑑》,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年,第944頁。
[6] 拙文認為“亢狼”應讀為“閌閬”指胸腔,見《<天回醫簡>讀札(三十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23年6月2日,http://www.bsm.org.cn/?hanjian/9045.html。
[7] (吳)韋昭注:《國語》,商務印書館1958年,第11頁。
[8] 范曄:《後漢書》,中華書局2003年,第1547頁。
[9] (唐)陸德明撰;張一弓點校:《經典釋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56頁。
[10] 田代華等整理:《靈樞經》,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第136頁。
[11] (明)張介賓著;郭教禮、張西相、王宗仁主編:《類經評注》,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第74頁。
[12] (明)汪昂著;王春豔,張晶瀅,楊杏林校注:《素問靈樞類纂約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年,第9頁。
[13]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先生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西書局2010年,第164頁。
[14]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54頁。
[1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著:《荊門左塚楚墓》,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81頁。
[16] 劉信芳:《荊門左塚漆梮文字補釋》,《江漢考古》2005年01期,第85至86頁。
[17] 朱曉雪:《左塚漆梮文字匯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1月10日,http://www.fdgwz.org.cn/Web/Show/970。
[18]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中華書局2013年,第2109頁。
[19]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中華書局2013年,第3762頁。
[20] 何家興;王冰清:《銀雀山漢簡用字探源》,《孫子研究》2018年03期,第90頁。
[21]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等:《四川成都天回漢墓醫簡整理簡報》,《文物》2017年第12期,第56至57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3年6月5日21:44。)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