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簡《連道寫移奇鄉受占臨湘南鄉民逢定書》讀札
作者:吴龍傑  發布時間:2023-06-07 09:02:21
(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首發)

  《連道寫移奇鄉受占臨湘南鄉民逢定書》(以下簡稱“册書”)是五一廣場東漢簡牘中的一份册書,由七枚木兩行組成,記載了東漢和帝永元十四年(102)連道奇鄉接受來自臨湘南鄉的流民逢定占籍的情況。[1]自周海鋒注意到木兩行2010CWJ1①:85與楬2010CWJ1③:52之間的關聯以來,[2]先後有多位學者對册書展開整理復原,并就册書所見東漢時期流民占籍與基層文書行政等問題進行過探討。[3]不過,該册書所見兩漢三國時期連道的沿革、轄鄉及人口等信息,同樣頗具價值,但學界對此尚無專門研究。故本文擬圍繞上述信息展開討論,以此擴展對兩漢三國荆州區域社會的具體認識。
  爲便於探討,兹迻錄册書釋文如下:
  (略)本縣奇鄉民,前流客,留占著。以十三年案筭後,還歸本鄉。與男子蔡羽、石放等相比。當以詔書隨人在所占。忠叩頭死罪死罪。得閎、豊俓移書,輒逐召定,考問,辤:本縣奇鄉民,前流客,占屬臨湘南鄉樂成里。今欲還本鄉,埶不復還歸臨湘,願以詔書隨人在所占。謹聽受。占定西(略)叩头死罪死罪敢言之。
  七月一日庚子,連道長均守丞叩頭。移
  臨湘寫移。書御,唯令史白長吏,部其鄉吏明削除定名數,無令重。叩頭叩頭,如詔書律令。
  七月七日開            掾慮、助史昆、著
  已[4]
連道是湘水上游的一個縣級政區,其記載還見於走馬樓西漢簡、走馬樓吴簡及《漢書·地理志》《續漢書·郡國志》等文獻。[5]關於其初置年代與地望,學界已有較充分的探討。[6]而此份册書又提供了一些新的信息:其一,据“本縣”可知,至遲在漢和帝時期連道便已轉爲縣;其二,据“奇鄉”可知,當時連道縣下轄有奇鄉;其三,据“連道長”可知,當時連道下轄人口不足萬戶。按,秦漢時期萬戶以上的縣的長官稱“令”,不滿萬戶的稱“長”。[7]彼時連道既已轉縣,自然也適用這條規則。
  除了直接獲取的三條信息,另有一些信息可以推知。《續漢書·郡國志》載長沙郡下轄13縣,共255854戶,[8]平均每縣轄戶接近兩萬。該條材料反映的大致是永和五年(140)的情況,比五一簡的材料晚了近四十年。據陶文牛的研究,元興元年(105)至永和五年南方在籍人口的年均增長率爲9.57‰。[9]那麽,若永元十四年連道下轄戶數爲一萬,且平均每戶的口數不變,則永和五年連道下轄戶數在14000戶左右,明顯低於當時長沙郡每縣轄戶的平均值。實際上,永元十四年連道的戶數大概率不足一萬,則這一估計值還將更低。連道人口數在長沙郡下轄諸縣中處於較低的位次,由此可見一斑。
  這一信息還可用於推知孫吴早期的情況。漢末三國之際,荆州地區戰亂頻仍,所謂“四戰之地,五達之郊,井邑殘亡,萬不餘一”,[10]連道的人口必然也會大幅減少。走馬樓吴簡《竹簡(陸)》記載臨湘侯國的在籍吏民:
  元年領吏民戶二千六百九十三戶,口一萬 [11]四百卌四口(陸·2014)
  定領戶二千六百五十三戶,口一萬四千二百九口(陸·2016)[12]
目前已公佈吴簡的最晚年份爲嘉禾六年(237),則此簡的年代最晚不會晚於嘉禾元年,仍屬於孫吴早期。簡文所載臨湘侯國在籍吏民爲14000餘口,考慮到還存在一些隱瞞不報者及依附民,[13]實際口數應該超過15000,但也不會超出太多。臨湘侯國作爲長沙郡的郡治,人口尚且不足兩萬,連道作爲一個人口本就較少的小縣,其在孫吴早期的人口數當不會多於一萬。
   


[1]  張榮强、張俊毅:《五一廣場東漢簡“連道奇鄉受占南鄉民逢定本事”文書的復原與研究》,鄔文玲、戴衛紅主編:《簡帛研究二〇二〇(秋冬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第307頁。
[2]  周海鋒:《〈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壹]〉選讀》,簡帛網2018年12月26日,http://www.bsm.org.cn/?hanjian/8008.html。
[3]  如李希珺:《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三份文書考釋》,北京師範大學古籍所讀簡班,轉引自汪蓉蓉:《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所見流民占籍問題及其文書行政》,鄔文玲、戴衛紅主編:《簡帛研究二〇二〇(春夏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271頁注釋2;汪文本身對册書亦有詳細探討(第270—283頁);張榮强、張俊毅:《五一廣場東漢簡“連道奇鄉受占南鄉民逢定本事”文書的復原與研究》,鄔文玲、戴衛紅主編:《簡帛研究二〇二〇(秋冬卷)》,第305—315頁;楊小亮:《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册書復原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22年,第110—129頁。
[4]  釋文及句讀均依楊小亮:《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册書復原研究》,第111頁。
[5]  長沙簡牘博物館、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市走馬樓西漢古井及簡牘發掘簡報》,《考古》2021年第3期,第52—53頁;《漢書》卷28下《地理志下》,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639頁;《續漢書·郡國志四》,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3485頁。吴簡中涉及連道的簡文散見於除《嘉禾吏民田家莂》與《竹簡(陸)》之外的各卷,兹不一一列舉。
[6]  參見馬孟龍:《出土文獻所見秦漢“道”政區演變》,《民族研究》2022年第2期,第106—122頁。
[7]  《漢書》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上》,第742頁。
[8]  《續漢書·郡國志四》,第3485頁。
[9]  陶文牛:《東漢人口南北分佈的演變——〈續漢書·郡國志〉戶口資料研究之二》,《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第63頁。
[10]  《宋書》卷54“史臣曰”,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540頁。
[11]  “四 千”兩字釋文原闕,凌文超據圖版補(氏著《吴簡田家莂新解》,《文史》2023年第1輯,第49頁)。
[12]  長沙簡牘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走馬樓簡牘整理組:《長沙走馬樓三國吴簡·竹簡(陸)》,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年。
[13]  凌文超:《走馬樓吴簡中所見的生口買賣——兼談魏晉封建論之奴客相混》,《史學集刊》2014年第4期,第73—81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3年6月6日23:55。)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