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南越王博物院編著的《南越木簡》公布了南越國宫苑遺址J264滲水井出土的南越國時期木簡的圖版和釋文。[1]我們在研讀過程中,嘗試對幾枚木簡的釋文提出新的考釋意見,不妥之處,敬請方家指教。
〼皆不智(知)其所訊,己□大己守師018
“訊”字,圖版作,原釋文作“言”。今按,字當釋爲“訊”。《漢書·張湯傳》“訊鞠論報”顏師古注:“訊,拷問也。”南越木簡獨體的“言”多作
(046)、
(050)、
(074),字形舒展;而“訊”作
(050)、
(052)、
(057)、
(058)、
(153),可資對比。另外,整理者已言此簡內容與審訊有關,亦可爲證。
對於該句的斷讀,整理者意見不一致。《南越木簡·中編》將該句斷讀作“皆不智(知)其所,言己□大,已守師”。[2]但《南越木簡·上編》釋文的注釋謂:“《准南子·説山》:‘不可不審。’高誘注:‘審,知也。’《玉篇·采部》:‘審,信也。’《吕氏春秋·先己》:‘審此言也。’高誘注:‘審,實也。’簡文‘不知其所言’,謂所言不實。疑爲審訊俘虜,其言不實。”
即,将“言”(今已改釋爲“訊”)屬上讀,可從。
〼□距上莫,蕃翟蕎∟,蕃池□離(麗)∟,吾都卑026
姚磊已指出“∟”符號表示的是句讀而非重文。[3]今按,可從,具體文字的釋讀可重新考慮。
“蕎”字,圖版作,原釋文作“蒿”。今按,字當釋爲“蕎”。南越木簡的“高”和从“高”之字作
(017)、
(054)、
(108,“就”字的偏旁);秦漢簡中“喬”和从“喬”之字作
(里耶秦簡·9-2854)、
(肩水金關漢簡·73EJT32:32B)、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1292),可參看。“蕎”可與从“喬”聲之字相通,如“蕎”通“蹻”。《商君書·弱民》《荀子·議兵》等:“莊蹻。”《淮南子·主術》作“莊蕎”。[4]而“喬”聲系的字大多有高、長、大義。如“驕”,《説文》馬部:“驕,馬高六尺爲驕。……《詩》曰:‘我馬唯驕。’”即所謂高頭大馬。[5]所以“蕎”應是形容蕃山的山雞(翟,《説文·羽部》:“山雉尾長者。”)之健壯、肥碩。
“離”字,圖版作。整理者理解爲重文“離離”,並訓爲“茂盛貌”。今按,不可從。“離”可通“麗”。出土文獻中有例證,如清華簡陸《子産》簡3:“邦危民麗(離),此胃(謂)才(存)亡才(在)君。”[6]古書二字相通之例亦多,如《易·兑》:“麗澤兑。”《釋文》:“麗,鄭作離。”《儀禮·鄉飲酒禮》:“乃間歌魚麗。”鄭注引作“魚離”,《釋文》:“麗本或作離。”[7]麗,可訓爲數目繁多,如《書·吕刑》:“越茲麗刑並制,罔差有辭。”《詩·大雅·文王》:“商之孫子,其麗不億。”
“卑”,姚磊先生認爲是指地勢低下,一般與“卑濕”相連,[8]今按,此説可從,還可補充例證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聞長沙卑濕”,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簡516“長沙地卑濕”等。
另外,姚磊先生指出“莫”字的右下角有殘存的筆畫,可能也是句讀符號;引《水經·泿水》指出“蕃翟”中的“蕃”可能是指“蕃山”,作爲地名與後文的“蕃池”對應,而“蕃池□”可能是某種生活在水中的動物。[9]今按,這些釋讀意見可從。
因此,簡文“蕃翟蕎,蕃池□離(麗),吾都卑”的大意爲:蕃山的山雞肥碩,蕃池的某種動物繁多,與我們都城地勢低下、氣候濕潤有關。此簡描述了南越國地理環境低下濕熱,物産豐饒的狀況,正與《水經注》言南越之語相合:“負山帶海,博敞渺目,高則桑土,下則沃(野)〔衍〕,林麓鳥獸,于何不有?”[10]
[1]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南越王博物院編著:《南越木簡》,文物出版社2022年。
[2]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南越王博物院編著:《南越木簡》,第127頁。
[3] 姚磊:《讀〈南越木簡〉札記(六)》,簡帛網2023年6月8日,http://www.bsm.org.cn/?hanjian/9057.html#_ftn1。
[4] 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第790頁。
[5] 殷寄明著:《漢語同源詞大典》,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1521頁。
[6]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中西書局2016年,第137頁。
[7] 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第673頁。
[8] 姚磊:《讀〈南越木簡〉札記(六)》,簡帛網2023年6月8日,http://www.bsm.org.cn/?hanjian/9057.html#_ftn1。
[9] 姚磊:《讀〈南越木簡〉札記(六)》,簡帛網2023年6月8日,http://www.bsm.org.cn/?hanjian/9057.html#_ftn1。
[10] [後魏]酈道元撰,[清]楊守敬纂疏,[清]熊會貞參疏,李南暉、徐桂秋點校,陳橋驛審定:《京都大學藏鈔本水經注疏》,遼海出版社2012年,第1737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為2023年9月7日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