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回醫簡》讀札(四十八)
作者:謝明宏  發布時間:2023-12-26 16:57:45
(北京硬糖娛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首發)

  《脈書·上經》簡三六釋文作:
  舍於目,是氣蹷而上善,下不能久三六
  今按:整理者注“茖,疑爲‘䓘’字省寫,从‘咎’聲之字俗寫多變从‘各’。䓘,讀爲‘㰶’。《廣雅·釋詁四》:‘㰶,歐,吐也。’《說文》段注:‘此謂㰶即歐之假借字。’”[1]我們認爲“茖”直接讀爲“䘔”(衉)或“喀”即可,不必視爲“㰶”的省寫。“茖”,从“各”得聲。而从“各”(客)得聲的“䘔”、“衉”、“喀”均有嘔義。䘔,《類篇》:“嘔也。”[2]《集韻》:“䘔、喀,嘔也。”[3]《玉函山房輯佚書·國語解詁》:“吾伏弢衉血。”馬國翰注引宋庠《補音》曰:“衉血,《左傳》作嘔血。”[4]古書用“喀喀然”形容嘔吐的聲音,亦可證明“喀”有“嘔”義。《列子·說符》:“兩手據地而歐之,不出,喀喀然,遂伏而死。”[5]《一切經音義·玄應音義》“嘔血”條:“江南或謂歐爲歐喀,喀音客。”[6]釋文可以調整爲:
  舍於目,是氣蹷而上善(喀),下不能久三六  
  《治六十病和齊湯法》簡一二三至一二四釋文作:
  □□,大如浚(酸)棗﹂。IMG_2733(每)食先呻(吞)一垸(丸)乃食,一日呻(吞)三垸(丸)。欲亓(其)益也,莫(暮)卧復吞,自夬食芳脂,垸(丸)一二三大如桃
  今按:夬,當通作“歠”,表飲、喝。《玄應音義》“歠粥”條注:“歠,古文吷。”古吷、歠通用。《說文》:“吷,歠或从口,从夬。”馬王堆帛書《房內記》:“卵壹決。”原注:“吷,即歠字。”周一謀與蕭佐桃先生認爲“決,定也,此處亦表判定,意指壹卵即足。”新注表示兩種解釋皆可疑。[7]我們更傾向支持舊注的意見。
  芳脂,整理者注爲肥甘厚味。然醫書中的“肪脂”亦可以直接指動物脂肪。《政和本草》:“十二月上亥日取肪脂內新瓦器中。”《千金寶要》:“吞釘針箭簇等,但多食肪脂肉令飽,自裹出。”[8]此處的“肪脂肉”顯然是指動物脂肪,用以潤滑腸道。“自夬(歠)食芳脂”,或有兩種斷讀。一種是將芳脂前屬,病患獨自歠食的東西是動物脂肪。另一種是將芳脂下屬,“芳脂垸(丸)大如桃”,指以脂肪和丸如桃大。釋文可以調整爲:
  □□,大如浚(酸)棗﹂。IMG_2733(每)食先呻(吞)一垸(丸)乃食,一日呻(吞)三垸(丸)。欲亓(其)益也,莫(暮)卧復吞,自夬(歠)食芳(肪)脂,垸(丸)一二三大如桃。  
  《犮理》“骨風”條釋文作:
  五風。骨風,其遇風不惡,其犯温(愠)寒。不欲如此者,宜數犮=IMG_2736=(車IMG_2736,車IMG_2736)不犮,四一(當)少==(少陰,少陰)不盈,犮其俞=(俞。俞)脈不盛,除而已。四二
  今按:IMG_2736字圖版作IMG_2737,此字右部所从的IMG_2743當“會”的古文,應釋作“澮”。信陽楚簡“澮”字作IMG_2740,包山楚簡作IMG_2741,可參。信陽楚簡IMG_2740字原釋作“涂”,李家浩先生改釋作“澮”,並指出古璽中的含有IMG_2742型的字均从“會”。[9]我們認爲IMG_2737字當釋作“澮”,通作“頜”。古會、合通用。《老子》:“未知牝牡之合。”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作“未知牝牡之會。”[10]古㣛、會通用。《說文》:“㣛,古文會如此。”
  准此,“車澮”即“車頜”,[11]也就是古書所云的“頜車”。其位置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該部位在漢時就已有衆多叫法,如輔車、牙車、頰車、頷車、機關等。《釋名》:“輔車,其骨強,所以輔持口也。或曰牙車,牙所載也。或曰頷。頷,含也。口含物之車也。或曰頰車,亦所以載物也。”[12]其中,“頷”即表示“頜”。《方言》:“頷,頜也。南楚謂之頷。”郭璞注:“頷,謂頷車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頷之而已。”陸德明釋文:“頷,本又作頜。”[13]《慧琳音義》“頜輪”條:“頜,頜車也,言骨圓如輪也。”
  頜車,主齒痛、頰腫、口噤不語。《千金要方》:“卒中風口噤不得開灸機關。”注云:“《千金翼》名頰車。”[14]又卷三十“針灸下”云“頰車,主口僻痛,惡風寒,不可以嚼。”關於受風寒導致口噤,《鍼灸資生經》云:“三陽之筋,並絡入頜頰,夾於口。諸陽爲風寒所客,則筋急,故口噤不開。”[15]《犮理》的“骨風”條,在人體出現畏寒症狀後,首要治療方案是“數犮車澮(頜)”,應該是遵循寒氣侵入三陽之筋將到達頜車的循行路徑,而做出的一種針對性預防。我們曾指出《犮理》簡二十五按四季施治,是一種防患於未然的保健性治療,體現了傳統醫學“治未病”的思想。[16]由“骨風”條合證,這種保健思維可以說是“犮法”醫學思想的重要組成元素。釋文可以訂作:
  五風。骨風,其遇風不惡,其犯温(愠)寒。不欲如此者,宜數犮=澮(頜)=(車頜,車頜)不犮,四一(當)少==(少陰,少陰)不盈,犮其俞=(俞。俞)脈不盛,除而已。四二


[1] 天回醫簡整理組編:《天回醫簡》(下册),文物出版社2022年11月,第13頁。
[2] (宋)司馬光撰;魯仁編:《類篇》(《中國古代工具書叢編》第6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65頁。
[3] (宋)丁度等編:《宋刻集韻》,中華書局1989.8(2015.5重印),第210頁。
[4] (東漢)賈逵撰;(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卷四《國語解詁》,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第142頁。
[5] (晉)張湛注;(唐)盧重玄解;(唐)殷敬順、(宋)陳景元釋文;陳明校點:《列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233頁。
[6] 徐時儀校注:《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12頁。
[7] 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六册,中華書局2014年,第76頁。
[8] (宋)郭思撰;蘇禮、楊承祖點校:《千金寶要》,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年,第19頁。
[9] 李家浩著:《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4-211頁。
[10] 第四册,第195頁。
[11] “車”字有刮削校改痕迹,或是因爲書手發現“車頜”爲“頜車”之誤倒,我們推測簡文底本當作“頜車”爲是。
[12] (漢)劉熙撰:《釋名》,中華書局2016年,第26頁。
[13] (唐)陸德明撰;張一弓點校:《經典釋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409頁。
[14] (唐)孫思邈著;李景榮等校釋:《備急千金要方校釋》,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年,第324頁。
[15] (宋)王執中編著;黃龍祥、黃幼民整理:《鍼灸資生經》,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年,第188頁。
[16] 見拙文:《<天回醫簡>讀札(三十五)》,武漢大學簡帛網2023年8月18日,http://www.bsm.org.cn/?hanjian/9153.html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3年12月25日23:59。)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