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回醫簡》讀札(五十)
作者:謝明宏  發布時間:2024-01-03 16:31:50
(北京硬糖娛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首發)

  《療馬書》簡19釋文作:
  治馬齱者,齊刀㓨(刺)IMG_2583(齶)血,已,多出血,已,即如食頃而食之,初IMG_2583(腭)勿禾,瘳。一九
  今按:“印”、“初”二字爲我們所補釋。[1]“即印”與其後的“如食頃而食之”相接,似不成義。我們認爲“即印”當與其前接的“多出血,已”文義相關。“印”可通作“抑”,《老子》:“高者抑之。”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作:“高者印之。”[2]《增訂殷墟書契考釋》:“卜辭印字从爪,从人跽形,象以手抑人而使之跽。其誼如許書之抑,其字形則如許書之印……予意許書印、抑二字古爲一字。”[3]
  抑有按、止義,“即印(抑)”就是按壓出血點來止血。《說文·印部》:“IMG_2877,按也。从反印。抑,俗从手。”《淮南子·精神》:“捧心抑腹。”高誘注:“抑,按也。”《楚辭·招魂》:“抑騖若通兮。”王逸注:“抑,止也。”《肘後備急方·治卒得鬼擊方》:“絞急切痛,不可抑按。”[4]准此,“即印(抑)”與“如食頃而食之”之間宜加逗號。釋文可以訂作:
  治馬齱者,齊刀㓨(刺)IMG_2583(齶)血,已,多出血,已,即(抑),如食頃而食之,初IMG_2583(腭)勿禾,瘳。一九  
  《療馬書》“馬遬”條釋文作:
  馬(嗽)者,以生魚半參,入一參湯中,魚死,出,以布溲去魚,IMG_2879(擣)芘(秕)芒一升,取鹽三指四最(撮),入芘(秕)芒中而九二盡入馬鼻,泥(涕)出。秛(頗)以藥灌鼻中。九三[5]
  今按:整理者將“秛”讀爲“頗”,“頗以藥灌鼻中”其義甚不明。我們認爲“秛”應通作“罷”,訓止義。簡文斷爲“泥(涕)出秛(罷),以藥灌鼻中”,指等鼻涕流盡後再行灌藥。若非如此,則藥汁可能會被鼻腔內的殘涕所堵塞,無法達到治療的目的。
  古疲、罷通用。《左傳·成公十六年》:“而疲民以逞。”“疲”,《經典釋文》作“罷”,云:“罷,本亦作疲。”出土文獻中,彼、被、罷亦可通。《老子·七十二章》:“故去彼取此。”“彼”,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作“被”,乙本作“罷”。
  罷有止義。《廣韻》:“罷,止也。”《說文·网部》段玉裁注:“罷,引伸之爲止也,休也。”醫書中有“吐罷”和“汗罷”,指嘔血和流汗的動作停止。《千金要方·膽腑》:“若有疰者吐血,陳久黑血,新者鮮血,吐罷永瘥,一世不發。”[6]《諸病源候論·黃病諸候》:“脈經三日,漸徹至手掌,必得汗,汗罷必愈。”[7]釋文可以訂作:
  馬(嗽)者,以生魚半參,入一參湯中,魚死,出,以布溲去魚,IMG_2879(擣)芘(秕)芒一升,取鹽三指四最(撮),入芘(秕)芒中而九二盡入馬鼻,泥(涕)出秛(罷),以藥灌鼻中。九三  
  《脈書·上經》簡四四釋文作:
  〼清,名曰脈四四
  今按:脈賁,見於《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在診斷齊侍御史成的疾病時,淳于意分析:“經主病和者,其病得之筋髓裏。其代絶而脈賁者,病得之酒且內。”[8]《正義》引王叔和《脈經》云:“來數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代者死。”代脈是指脈動不節律,偶有中止的現象。“代絶而脈賁”應該是代脈進一步代償後的結果。《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脈大者,尺之皮膚亦賁而起。”[9]脈賁,我們懷疑其類似《七發》中楚太子的“血脈淫濯”,[10]指心火亢甚以至血脈泛溢的症狀。


[1] 見拙文《<天回醫簡>讀札(五)》,武漢大學簡帛網2023年3月14日,http://www.bsm.org.cn/?hanjian/8923.html。
[2] 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四册,中華書局2014年,第6頁。
[3] 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上),東方學會印本,1927年,第55頁。
[4] 沈澍農校注:《肘後備急方校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年,第27頁。
[5] 天回醫簡整理組編:《天回醫簡》(下册),文物出版社2022年11月,第141頁。
[6] (唐)孫思邈著;李景榮等校釋:《備急千金要方校釋》,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年,第443頁。
[7] 丁光迪主編:《諸病源候論校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年,第244頁。
[8]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中華書局2013年,第3364頁。
[9] 田代華等整理:《靈樞經》,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第13頁。
[10] (梁)蕭統編;(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中華書局2012年,第635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3年12月31日20:57。)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