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兔子山七號井簡牘》釋文校訂(二)
作者:楊先雲  發布時間:2024-02-09 20:24:27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首發)

  近日《益陽兔子山七號井西漢簡牘》正式出版,公佈兩千六百余枚簡牘。[1]我們在研讀過程中,發現部分簡牘釋文尚存在一定問題,故而在此將釋文校訂意見述列於下,求教于方家。
  1、簡J7④112最後一字未釋,紅外圖版作,疑是“養”。
  1、簡J7⑤壹201第二行僅存一字未釋,紅外圖版作,當是“書”。
  2、簡J7⑤壹223簡首殘斷,釋文作“〼□九十[石]”,仔細觀察圖版,“九”字前當爲兩字。“九”字前一字紅外圖版,彩版作,疑是“凡”,其釋文作“〼□凡九十[石]”。
  3、簡J7⑤壹276,整理者未釋,第二字紅外圖版作,彩版作,應是“取”。
  4、簡J7⑤壹355未釋字紅外圖版作,彩版作,下部缺失,疑是“若”。
  5、簡J7⑤壹379“小吏善以来”的“吏”紅外圖版作,彩版作,應是“史”,“小史”爲基層小吏,里耶秦簡中多爲遞送文書職責,此處亦當是遞送文書。
  6、簡J7⑤壹385“大婢二□”,未釋字紅外圖版作,上部字形可見,下部殘缺,疑爲“筭”。《漢書·惠帝紀》載惠帝六年:“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應劭注曰:“漢律人出一算,算百二十錢。唯賈人與奴婢倍算。”簡文“大婢二算”正符合漢代奴婢要交納二算規定。
  7、簡J7⑤貳236簡首殘斷,簡尾完整,原釋文作“□幸〼”,當改作“〼□幸”。
  8、簡J7⑤貳248正面原釋四行文字,最左側尚存部分字跡,當有第五行文字,補釋“〼……”。
  9、簡J7⑤貳291“□□大女□”,前兩字未釋,紅外圖版作,疑爲“朢利”,地名,又見於簡J7⑤壹25“益陽朢利公士”,朢利當爲益陽縣轄屬里名。
  10、簡J7⑤貳295字跡漫漶,整理者未釋,倒數第三字紅外圖版作,疑是“口”,倒數第二字紅外圖版作,疑是“其”。
  11、簡J7⑤貳298字跡漫漶,整理者未釋,第三、四字字形較爲清晰,紅外圖版作,應是“僕養”二字。
  12、簡J7⑤貳355原釋文“數”字,紅外圖版作,與“數”字形不符,疑是“遣”。
  13、簡J7⑥64字跡漫漶,整理者未釋,第二字紅外圖版作,彩版作,應是“女”。
  14、簡J7⑥73“三”前一字未釋,紅外圖版作,疑是“官”。
  15、簡J7⑥83“當食□廿”,未釋字紅外圖版作,簡J7⑦11釋文“食鹵”的“鹵”作,字形相似,當爲同一字。睡虎地秦簡《封診式》簡36“蓾”作,“鹵”字寫法一致。
  16、簡J7⑥177正“里[它坐訾]□[今問]□”,“問”後未釋字紅外圖版作,左側殘缺,殘存字形似“蒼”,疑是“蒼”。
  17、簡J7⑥227字跡漫漶,整理者未釋,最後一字紅外圖版作,當釋作“金”。
  18、簡J7⑥228字跡漫漶,整理者未釋,第二字紅外圖版作,字跡較爲清晰,疑是“計”。
  19、簡J7⑥267第二行第一字未釋,紅外圖版作,彩版作,應是“木”。
  20、簡J7⑦7僅有一字,整理者未釋,紅外圖版作,疑是“令”。
  21、簡J7⑦277圖版倒置,僅存一字未釋,紅外圖版作,疑是“史”。
  22、簡J7⑦312“簪”前一字未釋,紅外圖版作,應是“昌”。“昌”前一字未釋,紅外圖版作,疑是“臨”。“臨昌”,簡文常見地名,當爲益陽縣里名。
  23、簡J7⑦317字跡漫漶,難以辨析,僅第二字字形較爲清晰,紅外圖版作,應是“不”。
  24、簡J7⑦363原釋文作“□□□□上七年”,前几字字跡漫漶,整理者未釋,第二至四字紅外圖版作,三字應是“失期不”。
  25、簡J7⑦408原釋文“南陽夕道潙”,“夕”字紅外圖版作,墨跡脫落,疑爲“侈”下部,“侈道”又見於簡J7⑦303“潙陵安陽各一板西山昭陵蘩陵侈道南陽”和簡J7⑦323“南陽侈道潙陵安陽丞”。
  26、簡J7⑦412“□/七月丙□□”,首字未釋,紅外圖版作,疑是“審”。“丙”後一字紅外圖版作,疑是“寅”。
  27、簡J7⑦417字跡漫漶,整理者未釋,前二字紅外圖版作,二字應是“工里”。
  28、簡J7⑦492“潙陵黃里小□”,未釋字紅外圖版作,下部殘缺,疑是“夫”, “小大夫”爲未成年爵位。
  29、簡J7⑦511字跡漫漶,整理者未釋,第二行前二字紅外圖版作,疑是“已告”。
  30、簡J7⑦512第二行文字左側殘缺,“臨”字後一字未釋,紅外圖版作,疑是“臨昌”,地名。
  31、簡J7⑦582字跡漫漶,原釋文作“[即]〼”,簡首殘斷,簡尾完整,“即”前面尚存部分字跡,當存一字,其釋文應改作“〼□即”。
   


[1]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益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益陽兔子山七號井西漢簡牘》,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本文釋文、圖版皆從《益陽兔子山七號井西漢簡牘》,此後不贅引。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4年2月8日17:30。)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