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嶽麓書院藏秦簡(柒)》札記(二)
作者:吳桑  發布時間:2022-08-25 17:24:33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首發)

(一)

·參(叁)川言:破軍罷,移軍人當罰戍,後戍病𤺊者,曰有瘳遣之署。今或戰痍及病膒(軀)攣、𤶘、䀎廿人,度069/0487柒

終身毋(無)瘳時,不可行作└。議:診令、丞前,審不可作事,許令妻若丁状<壯>者代。它有比。     ·廿070/0403柒 

整理者將二簡接排,有編連之意。細察圖版,編連存疑。理由如下。

其一,從內容看,二簡難以連讀。若編連簡69、70,即對於“戰痍”而“不可行作”者的處置辦法是“令妻若丁状<壯>者代”。軍人在征戰時受到創傷,導致無法行戍勞作的話,就讓他們的妻子或者傅籍之後的成丁代替他們完成行戍任務。這與《嶽麓柒》簡71令文相矛盾:“·當罰□戰痍左□斬毋賴故徼└,□痍右image001.png(脚)斬筋不可以行└,皆令居縣。它有等比。及諸當戍故徼”。[1]對於“戰痍”而“不可以行”者,簡71中的處理辦法是“令居縣”,即讓他們返回家鄉之縣。[2]簡69中傷病的二十人或“膒攣”、或“𤶘”、或“䀎”,整理小組分別注釋爲“捲曲而不能伸”“多睡”“目病”。[3]這些症狀單獨存在時皆較輕,即便“終身毋(無)瘳時”,也應當有一定勞作能力,現讓其妻、丁代作,頗爲費解。

其二,二簡書寫佈局稍有別。簡69頂格書寫,天頭完全不留白,簡70天頭稍有留白。形制對比見附圖。

其三,二簡的編繩痕跡存在差異。簡69兩處編繩各有一道勒痕,簡70兩處編繩各有兩道勒痕,呈“<”型。[4]

其四,二簡書體風格略有不同。簡69字體較小,單字扁平,收筆出鋒,筆勢飄逸。簡70字體較大,單字端正,筆畫均匀,收筆圓潤,筆勢平穩。兩簡字跡風格不統一,可能不是相繼抄寫的。[5]

綜上所述,簡69與簡70不當編連。

依據簡70的内容與書體風格,我們找到了簡94。 

·清河叚(假)守上信都言:陽山罷𤵸(癃)䰍貲一盾。病兩手及胻,皆癖𤸹,𤹪(軀)蠻(攣)不展,恃人起居,094/0374柒 

今按:“䰍”,應用作人名。周海鋒先生認爲秦令的产生途徑之一爲各級政府官吏請令,“社會是及其複雜的,而當吏民在生活中碰到各種之前律令沒有規定該如何處置的新情況時,就會去想解決的方案,並將其逐級上呈,最終由皇帝來裁斷。”[6]令中出現人名反映了官吏請令源於實際生活。類似情形還有“丞相上南陽叚(假)尉書言:酇興耆、小簪褭未等追盜”(077/0661柒)、“丞相上内史書,戲言:田地<佗>、佐啄坐田課”(091/0568柒),其中“耆”“未”“佗”“啄”皆用作人名。

“腓胻”,可渾指小腿。《説文》:“腓,脛腨也。”段玉裁注:“鄭曰:‘腓,膞腸也。’按:諸書或言膞腸,或言腓腸,謂脛骨後之肉也。”“腓”指人的小腿肌。《説文》:“胻,脛耑也。”段玉裁注:“耑,猶頭也。脛近膝者曰胻,如股之外曰髀也。言脛則統胻。言胻不統脛。《龜策傳》曰:‘壯士斬其胻。’即斮朝涉之脛也。”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75背:“盗者長頸,小胻。”整理小組注釋:“小腿上部接近膝蓋部分。”[7]王子今先生認爲“觀察‘盜者’嫌疑人體貌,似應首先注意最顯著特徵,未必可能細看‘小腿上部接近膝蓋部分’。‘胻’,可以直接解釋爲‘脛’。”[8]即泛指小腿部。

“癖𤸹”,大概表示腹及兩肋處傷病腫脹。《廣韻·昔韻》:“癖,腹病。”《古代疾病名候疏義》:“凡上下腹及脇部兩側有結塊者,皆痞之類也。舊醫書或謂之痞,或謂之積聚,或謂之癥癖,無明確之界限可言。今日肝、脾、胃、腸、胰、腎、膀胱、子宫諸府藏之腫脹、贅瘤、膿瘍等,皆是也。乃諸病之一候,非病之專名也。”[9]“脇”同“(胁)”,表示腋下至肋骨盡處。《集韻·琰韻》:“𤸹,傷也。”簡94“癖”大概指腹及兩肋處腫脹,“𤸹”補充形容“癖”。

“𤹪(軀)蠻(攣)”,駝背曲脊。《嶽麓柒》簡69有“膒(軀)攣”,整理者注釋:“攣,捲曲而不能伸。《史記·蔡澤列傳》:‘魋顏,蹙齃,膝攣。’”“𤹪(軀)蠻(攣)”“膒(軀)攣”可參看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236行“攣”。《馬王堆古醫書考釋》:“傴——駝背。《禮記·問喪》:‘傴者不袒。’鄭注:‘傴,背曲也。’《一切經音義》卷二引《通俗文》:‘曲脊謂之傴僂’。攣——攣縮,捲曲不能伸。《後漢書·楊彪傳》:‘遂稱腳攣不復行’。本條之“傴攣”指脊背前曲,行走不便狀。”[10]

簡94、70内容連讀無礙。簡94言“䰍”的傷病情況,應當是與勞作有關。“䰍”有貲一盾懲處在身,律令規定貧困不能入貲者,可以居作代償,《嶽麓肆》簡262/1260:“諸有貲贖責(債)者,訾之,能入者令入,貧弗能入,令居之。”但罷癃“䰍”雙手、小腿、腹部、脊背等皆有傷病,“恃人起居”,生活起居都已經需要依賴他人了,更別提親自勞作了。在這種特殊狀況下,他的勞作任務很有可能就是由他人代爲實現的,即簡70所示“許令妻若丁状<壯>者代”。

簡94、70形制統一。兩簡天頭皆稍留白,各自殘留兩道“<”型編痕,字體也都圓潤端正,風格統一。

綜上所述,簡70不當編於簡69後,當編於簡94後。編連調整如下:
 

·清河叚(假)守上信都言:陽山罷𤵸(癃)䰍貲一盾。病兩手及胻,皆癖𤸹,𤹪(軀)蠻(攣)不展,恃人起居,094/0374柒終身毋(無)瘳時,不可行作└。議:診令、丞前,審不可作事,許令妻若丁状<壯>者代。它有比。     ·廿070/0403柒

(二)

《嶽麓肆》101/2065+0780釋文作: 

誘隸臣、隸臣從誘以亡故塞徼外蠻夷,皆黥爲城旦舂;亡徼中蠻夷,黥其誘者,以爲城旦舂;亡縣道,耐其誘者,以爲隸臣。101/2065+0780肆 

《嶽麓柒》第四組殘片C10.1-13-3與《嶽麓肆》101/2065+0780可以綴合,茬口處可復原“亡縣道”三字。“亡”字圖版作image002.jpg,“縣”字圖版image003.jpg,“道”字圖版作image004.jpg。茬口對比見下表:

彩色圖版

紅外圖版

image005.jpg

image006.png

(表1)

101/2065+0780肆彩色圖版比紅外圖版多一塊殘片,即“爲城旦舂”右半部分,該殘片與新綴合的C10.1-13-3柒相接。紅外圖版缺“爲城旦舂”殘片,且C10.1-13-3柒有輕微形變,因此密合度不如彩圖。

謝明宏師兄提示:“拼合之後,‘亡縣道’三字中央有一個色調比較暗的區域(框紅處),這種色度變化在‘爲隸臣’處也有,可以視爲綴合的旁證。‘縣’與‘道’字之間,由暗區過度至亮區的分界,有一小條線,在‘爲’與‘隸’之間亦有,不過不易察覺。”“這些大概是綴合後殘片與簡吻合的物質性因素。”按:這種色度變化在“亡縣道”上方的“城旦舂”處也有明顯體現,見下表。

辭例

亡縣道

爲隸臣

城旦舂

圖版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表2)

兩簡色度變化接近,筆畫銜接無礙,從“亡縣道”三字的復原情況來看,當可綴合。拼合後“亡”字右上角、“道”字右下角依舊殘缺。綴合後釋文不變:
 

誘隸臣、隸臣從誘以亡故塞徼外蠻夷,皆黥爲城旦舂;亡徼中蠻夷,黥其誘者,以爲城旦舂;亡縣道,耐其誘者,以爲隸臣。101/2065+0780肆+C10.1-13-3柒
 

完整綴合見附圖。 

附圖:

(一)(二)
094/0374柒-070/0403柒069/0487柒101/2065+0780肆+C10.1-13-3柒
          


附記:本文寫作過程中蒙陳寧師兄惠賜寶貴意見,草成後,曾呈謝明宏、邱洋師兄審看,謹致謝忱!惟文中疏漏,概由本人負責。 



[1] “罰”下一字整理者疑爲“戍”。“左”字,陳偉老師認爲應是“厷”,即“肱”,即手臂。參看陳松長主編:《嶽麓書院藏秦簡(柒)》,上海辭書出版社2022年,第112頁;陳偉:《〈嶽麓書院藏秦簡(柒)〉校讀》,簡帛網2022年7月14日。

[2] 《嶽麓肆》簡274-275記“當戍故徼有故而作居縣者”,簡292-293記“當戍故徼而老病居縣”。陳偉老師認爲簡292的“居縣”與簡274的“作居縣”相當,“這裏似有兩種可能。一是簡292-293脫一‘作’字;二是‘居’指居作,‘縣’指‘居縣’。”參看陳偉:《秦漢簡牘“居縣”考》,《歷史研究》2017年第5期。上揭“令居縣”的“居縣”用法應同“老病居縣”的“居縣”,可能前脫“作”字,或是“居”指居作,“縣”指“居縣”。

[3] 網友“tuonan”認爲簡69“攣”後兩字當釋“瘖、眄”,“眄”表示瞎、盲。見簡帛網“簡帛論壇”《嶽麓秦簡(柒)初讀》,“tuonan”於2022年7月11日在1樓的發言。

[4] 學者們復原了北京大學藏秦簡的編繩方式,如下圖所示。參看常懷穎等:《北京大學藏秦簡牘室内發掘清理簡報》,《文物》2012年第6期。

image024.jpgimage025.jpg

嶽麓秦簡69、70呈現的編繩痕跡差異,可能反映了不同的編連方式。簡69殘留一道編痕,與北大秦簡編繩背面相近;簡70殘留“<”型編痕,而北大秦簡編繩正面呈“>”型,似是其的逆向。若該猜測成立,則簡69、70不當編連。

[5] 整理者指出:“這組簡(按:《嶽麓書院藏秦簡(肆)》第三組)中多次出現一枚簡上書手不同的現象,同時還有同一條律令中,也有不同書體並存的現象,這多少反映了簡文在抄寫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我們很難解釋的意外情況。”参看陳松長主編:《嶽麓書院藏秦簡(肆)》,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年,“前言”第3頁。這提示我們書體風格在嶽麓秦簡編連方面的作用有限,僅供參考。

[6] 周海鋒:《秦律令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湖南大學2016年,第148-149頁。

[7]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0年,釋文注釋第220頁。

[8] 王子今:《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54頁。

[9] 余雲岫編著:《古代疾病名候疏義》,學苑出版社2012年,第234-235頁。此參考文獻受陳寧師兄提示。

[10]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第494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
20228231445。)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