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書院藏秦簡(柒)》試綴(二十三)
作者:謝明宏  發布時間:2022-09-27 14:49:12
(北京硬糖娛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首發)

  《嶽麓》(柒)“第四卷遺漏殘片”C8-3-3+C8-7-1,與《嶽麓》(伍)095/2156可以綴合,茬口處復原“有”字。其圖版作IMG_6428,茬口對比見下表:

表1
已綴未綴
IMG_6429  IMG_6430  

  兩簡的折線型茬口密合,彩圖色澤接近,簡面中線及右半部的褶皺凸起產生的“紋路”亦上下貫通。根據“有”字的復原,當可綴合無疑,釋文作:
  〼及衛道垣有蓾(鹵)淳濕者,輒稍善治之,有以不IMG_6432(善)治之故,壞敗IMG_6435(壓)殺人,匠辧長皆C8-3-3柒+C8-7-1柒+095/2156伍[[1]]
  “蓾(鹵)淳濕”,整理者原注:“這裏可能是說鹽受潮後會使屯鹽的建築牆體受到滲透浸漬而潮濕朽敗”。[[2]]此說過於迂曲,且屯鹽導致牆體朽敗的事件也不具普遍性。王寧先生認為“鹵淳濕”當是指建築物的墻體返潮起鹼的情況,[[3]]可從。
  經過綴合,此處連綴的釋文為“及衛道垣有蓾(鹵)淳濕者”,文通。該規定具體發生的條件可以確知:當垣及衛道垣的牆體返潮起堿時,如果不及時繕治,牆體毀壞壓死人,匠辧長要受到相應懲罰。
  牆體返鹼,作為建築物表面的一種常見病害,今人對其具體化學機制已經掌握得比較全面:當牆體中的水含量足夠多時,在毛細壓作用下,水可以沿孔隙上升達10釐米左右。建築物建成後,經過一段時間日曬雨淋,雨水從外牆面的磚縫或細小孔隙滲入牆體。牆體中的鹽分被水帶出淤積在表面,同時牆體中的氫氧化鈣、鈉、鉀等物質也會析出。
  俗語所謂的“返鹼”,即是因為氫氧化鈣分子會在水中部分溶解並電離產生鈣離子、氫氧根離子,使得牆面析出液呈現鹼性。鈣離子與氫氧根離子在水分蒸發後,形成微小白色顆粒。同時,氫氧化鈣在石材表面可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鹼式碳酸鈉、碳酸鈣等鹼,或中性鹽類物質。這些鹽類物質也會隨著水分蒸發析出呈白色,產生返鹼。[[4]]
  泛鹼嚴重者,會導致結構安全隱患。牆體的粉化造成結構單位面積承受荷載加大,如不及時加固處理,甚至會發生坍塌等不良後果。[[5]]對應簡文的內容,即是“壞敗IMG_6435(壓)殺人”。
  附帶提一句,簡文在“淳濕”[[6]]前冠以“鹵(蓾)”,或可說明古人較早發現了牆體析出的白色粉末含有鹽類礦物。醫書中的“東壁土”,取用的有效物質應即牆體析出的複合礦物鹽,外用可作抑菌劑(類似草木灰),內服可以廣泛補充礦物鹽,調解體內電解質平衡。《肘後備急方·治卒服藥過劑煩悶方第六十七》:“刮東壁土少少,以水一二升和,飲之,良。”[[7]]此物《千金翼方》《外臺秘要》並見之。《本草衍義》云:“東壁土久乾也”,蓋因東壁內側直面西曬日光,下午溫度高,礦物鹽易析出。  

  前文所述《嶽麓》(伍)095/2156簡面中線及右半部的褶皺凸起產生“紋路”的現象,我們在C10.1-5-5柒+C10.1-12-2柒的簡面亦有發現。頗疑C10.1-5-5柒+C10.1-12-2柒可以遙綴於C8-3-3柒+C8-7-1柒+095/2156伍前,茬口對比見下表:

表2
紋路背面
IMG_6446  IMG_6447  

  兩簡除了正面褶皺相似,[[8]]其背面也均能透出正面的字跡,說明兩簡的厚度也接近。加之文意相關,遙綴後的釋文可作:
  •諸宮室……及衛道垣有蓾(鹵)淳濕者,輒稍善治之,有以不IMG_6432(善)治之故,壞敗IMG_6435(壓)殺人,匠辧長皆C10.1-5-5柒+C10.1-12-2柒+C8-3-3柒+C8-7-1柒+095/2156伍
  將其綴合在編連圖版中(見紅框處),可以推測C10.1-5-5柒+C10.1-12-2柒與C8-3-3+C8-7-1柒之間約缺少“一字”左右的殘片。

表3
編連圖
knockout 121  

  完整綴合見附圖。
  附圖:

C10.1-5-5柒+C10.1-12-2柒+C8-3-3柒+C8-7-1柒+095/2156伍
IMG_6448  

   


[1]IMG_6435”從陳偉老師讀作“壓”,參《<嶽麓書院藏秦簡〔伍〕>校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18年3月9日,http://www.bsm.org.cn/?qinjian/7735.html。
[2] 陳松長主編:《嶽麓書院藏秦簡(伍)》,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第78頁。
[3] 王寧:《說嶽麓簡(伍)的“蓾淳濕”》,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18年4月17日,http://www.bsm.org.cn/?qinjian/7787.html。
[4] 陳睿:《淺談牆面返鹼》,《山西建築》2009年27期,第164頁。
[5] 王紅芹:《談針對牆面泛鹼現象的防治措施》,《山西建築》2012年16期,第101頁。
[6] 同3,王寧先生認為簡文的“淳濕”乃同義連語相當於《左傳》的“淳”,本是沃濕之意,就是整理者所說的“滲透侵漬而潮濕”。
[7] 葛洪著,沈澍農校注:《肘後備急方校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年,第277頁。
[8] 雖然這種褶皺不像西北漢簡的木紋具有“身份證”化的辨識作用,但不屬於同一支竹簡的兩塊殘片卻起了相同褶皺且豎向貫通的巧合,應該是較小的。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為2022年9月26日14:19。)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