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秦簡札記之七
作者:方勇  發布時間:2023-09-11 14:54:01
(吉林外國語大學語言文字中心)
(首發)

  一、北大秦簡《算書乙種》簡二七二背曰:[1]
  □積六尺一石。
  這條簡文是對糧食或農作物進行的體積、重量的一個換算說明。其中闕釋的字作形,整理者沒有釋出。按:此字當是“荊”字。如里耶秦簡中的“荊”作諸形,[2]通過比較可見,此字形左側字形與里耶秦簡的“荊”字一致,即上部應爲艸形,但僅存左側屮形,右側也僅存一小筆劃,且整個字形右下部的刅(或刀)形完全殘缺。
  《說文解字》曰:“荊,楚木也。”《廣韻·庚韻》:“荊,荊楚。亦木名,可染。”《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肉袒負荊”,司馬貞索隱:“荊,楚也,可以為鞭。”據《漢語大字典》載,它屬於馬鞭草科牡荊屬落葉喬木。種類很多,有牡荊、黃荊、紫荊等。枝條柔韌,可編筐籃;果實入藥。……古代特指荊木做的荊杖。[3]可見,荊的用途較為廣泛,是古人常使用的生產資料。其又常与“棘”连用。如《老子》:“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師古曰:“老子道經之言也。師旅行,必殺傷士衆,侵暴田畝,故致荒殘而生荆棘也。”《漢書·景十三王傳》:“雍門子壹微吟,孟嘗君爲之於邑。”如淳曰:“雍門子以善鼓琴見孟嘗君,先說萬歲之後,高臺既已顛,曲池又已平,墳墓生荆棘,牧豎游其上,孟嘗君亦如是乎?孟嘗君喟然歎息也。”
  簡文中“荊”與同篇的“麥、叔(菽)、荅、麻、稻禾、禾、芻、稾、茭茅、葦”等一起為古人日常生產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生產資料。
  二、《道里書》簡一四一背:“安陸到(落)卅五里。
  其中的“”字作形,整理者将門形內部的筆劃隸定為“癶”形。我們認為此形與“癶”形相距較遠,恐非。在《禹九策》中簡九三背有“”字作形,整理者讀爲“夥”。我們認為此字的隸定是正確的,其上一句結尾字是“䦱”,二者上古音皆為歌部字(整理者認為是月部字,應是涉上而誤),正可押韻。由此可證“”字隸定正確可從。形右側所从的字形與形正同。可證形可隸定為“”形,應該是一個以“”爲聲符的字。簡文“豰”所指具體地朢還需繼續研究。
  三、《禹九策》簡九四背曰“有人將來,遺我材(財)貝,不小而大。大者如牛,小者如㸬。”
  其中的“㸬”字作形,整理者解釋爲小牛。此字被釋讀爲“㸬”應該是正確的,但是字形隸定可隸定為“”字,爲“㸬”字訛字。如秦簡中的“帀” 及“師”字作諸形,[4]可證形右側所从應是“帀”字。再如天水放馬灘秦簡中“犻”字作形,讀爲“吠”,[5]所从“巿”形上部出頭,與“帀”形明顯不同。此可證“”形應先隸定爲“”字,然後指明爲爲“㸬”字訛字。
   


[1]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秦簡牘(叄)》,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紅外圖版第649頁,釋文注釋見《北京大學藏秦簡牘(肆)》,第304頁。下印此書不另注。
[2] 蔣偉男編著:《里耶秦簡文字編》,學苑出版社,2018年,第18頁。
[3]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著:《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86年,第339頁。
[4] 方勇編著:《秦簡牘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7頁。
[5] 方勇編著:《秦簡牘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95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為2023年9月7日16:59。)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