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秦簡讀札(三)
作者:謝明宏  發布時間:2023-09-25 14:52:29
(北京硬糖娛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首發)

  《泰原有死者》記有黄圈的製作方法,“黄圈者,大叔(菽)殹(也),2023-09-21 19:19:21.589000(剺)去其皮,置於土中,以爲黄金之勉。”[1]其中“2023-09-21 19:19:21.589000去其皮,置於土中”,整理者認爲是大豆發芽後,只留下發出的黄色豆瓣和白色芽苗,割去其原有的豆皮,放進地下。2023-09-21 19:19:21.589000讀剺,是割的意思。
  今按:整理者的理解大致無誤,只不過“剺”不宜訓“割”,而應訓“剝”。《說文·刀部》:“剺,剝也。”《漢書·揚雄傳》:“分梨單于”,顏師古注:“梨與剺同,謂剝析也。”[2]已經泡水發出的豆芽,其豆皮細軟,剝去其皮即可,不勞用利器割劃。醫書所見大豆的去皮法,主要有煮去皮、熬去皮、蒸去皮、炒去皮、浸去皮,原理是通過熱量傳導和體積變化促進豆皮與本體形成間隙,一般來說用水沖泡和用手剝去即可。《外臺秘要·虛勞上》:“大豆二升,熬去皮。”《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正陽丹方”:“大豆,煮去皮。”《世醫得效方·婦人良方》:“大豆,炒去皮。”今人去大豆芽的皮,主要用容器抖落法、浸水漂浮法、焯水漂浮法、活水攪動法,[3]先用以上諸法去除大多數的豆皮,餘下頑固者再以手剝除剔出。  

  《雜祝方》簡七至八釋文作:
  • 容請气(乞)IMG_0511(願)於邦:即取人所置壅(甕)盎地土,投小囊中。欲有求也,以IMG_0512(塗)其衣。不得其衣,以IMG_0512(塗)其門户。人皆愛之。
  今按:“容”,田天先生認爲或通“訟”,即爭訟、訴訟。請,即請求。訟請乞願於邦,即本章主題。[4]訟請與乞願,兩者連言含義似有所重疊。我們認爲“請”或應讀爲“誠”,“容請(誠)”即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所見的“容成氏”。古請、誠通用,《戰國策·趙策》:“誠聽子割矣。”“誠”,《新序·善謀》作“請”。《國語·吳語》:“員請先死。”“請”,《吳越春秋·夫差內傳》作“誠”。《墨子·節葬下》:“請將欲富其國家。”王念孫案:“請即誠字也。”[5]而“誠”通“成”者,古書例多,茲不贅引。
  容成氏,是漢代房中術的代表人物。《漢書·藝文志》記有《容成陰道》二十六卷,《後漢書·方術列傳下》記泠壽光年可百五六十歲,“行容成公御婦人法。”《列仙傳》記載容成公,“自稱黄帝師,見於周穆王,能善輔導之事。取精於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養氣者也。”[6]《神仙傳》記容成公“行玄素之道,延壽無極。”
  出土文獻中,容成氏也與房中術緊密關聯。馬王堆漢墓竹簡《十問》有“黄帝問於容成氏曰”,海昏侯漢墓簡牘則有以“容成曰”開頭的房中術內容。有學者認爲從先秦至漢代,容成氏的身份發生了一次重要的轉型,即在漢初黄老思想的影響下,被房中家所吸納,專善房中補導之術。[7]如果我們的讀法不誤,那麼北大秦簡足以證明容成氏與房中家的合流,其發生的時間下限要從漢初提前至秦代。
  簡文內容主旨是“媚道”,即使人喜歡自己的術法,類似如今東南亞降頭中的“情降”或“桃花降”。粵東地區曾有一種“留人蠱”,當地女子善爲蠱,故丈夫外出必須與妻子約定好歸來的時間,出門三年就服下三年的蠱藥,出門五年就服下五年的蠱藥。到期不歸,男子將會身體膨脹而死。按期歸還,婦人則會給予解藥,相安無事。《清稗類鈔》:“以蠱留人,人亦以蠱而留。”[8]而容成氏的房中術多主張御婦人和還精自養,與“媚道”的關係,目前尚不好定性。然而,從男女情愛的“媚道”延及兩性房事的“補導”,似乎不算“跨學科干預”。釋文可調整作:
  • 容請(誠-成)气(乞)IMG_0511(願)於邦:即取人所置壅(甕)盎地土,投小囊中。欲有求也,以IMG_0512(塗)其衣。不得其衣,以IMG_0512(塗)其門户。人皆愛之。  
  《病方》簡一七四背釋文作:
  人毋(無)故腹盈不能尼,是胃(謂)內閉,以水煮榆胕(柎)白者而㱃(飲)亓(其)汁,出矣。一曰取歍(烏)豙(喙)一七四背
  今按:尼,整理者認爲所指不詳,據上下文義,本方應爲治人膀胱脹滿卻小便不利者。因“尼”是泥紐脂部字,“屎”是書紐脂部字,兩者韻部相同,且都能通作書紐脂部的“尸”字,故我們認爲簡文的“尼”或應讀爲“屎”。古柅、杘通用,《說文》:“柅,杘或從木,尼聲。”古IMG_0514、屎通用,《爾雅·釋訓》:“殿屎,呻也。”《經典釋文》:“殿屎,或作IMG_0515㕧。”又《詩·大雅·板》:“民之方殿屎。”《說文·口部》引殿屎作唸㕧。准此,“腹盈不能尼”即腹部脹大不得大便。《靈樞·癲狂》云“內閉不得溲”,[9]是說內閉者小便不利,然內閉也會引發大便的堵塞。《甲乙經·三焦約內閉發不得大小便》記載內閉發作時“三焦約大小便不通”。[10]《太素·調陰陽》:“氣失之,則內閉九竅”,楊上善注:“陰氣失和,則內閉九竅,令便不通。”[11]《諸病源候論·大便病諸候》:“三焦約者,則小腸痛內閉,大小便不通。日不得前後,而手足寒者,爲三陰俱逆,三日死也。”[12]其中“前後”即“前後溲”,前溲指小便,後溲指大便。釋文可以調整爲:
  人毋(無)故腹盈不能尼(尸-屎),是胃(謂)內閉,以水煮榆胕(柎)白者而㱃(飲)亓(其)汁,出矣。一曰取歍(烏)豙(喙)一七四背  
  《從政之經》簡四三釋文作:
  吏(事)者无(無)如實矣。今蓬生枲中,不蓬而枲,茇(拔)而漚之,蓬則毋(無)有。四三
  今按:簡文大意是說(官吏)在行事方面要注重實際,就像蓬草(Erigeron acris L.)生長在苧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ich.)地裏,便因爲受到好環境的影響,長得不像蓬草那樣歪倒無憑反而像苧麻一樣挺拔正直。如果這時將苧麻拔走拿去漚漬,蓬草就會因爲陡然失去好環境而垮倒萎靡。整理者指出“蓬生枲中”,也見於《說苑·談叢》:“蓬生枲中,不扶自直。”我們找到《荀子·勸學》也有近似文句作“蓬生麻中,不扶而直。”[13]另有《論衡·率性》:“蓬生麻間,不扶自直。”[14]《大戴禮記·曾子制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顏氏家訓·風操》:“蓬生麻中,不勞翰墨。”[15]
  我們認爲北大秦簡的“不蓬而枲”就是傳世文獻裏的“不扶而直”,其中“扶”爲“蓬”的通假,“直”爲“枲”的訛寫。“扶”可通“逢”,《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大夫逢同諫曰。”“逢同”,《吳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作“扶同”。[16]“直”字,其《說文》古文从木作IMG_0519[17]《汗簡》作IMG_0521。上博簡作sh005dz0020z0901,郭店簡作gd001lzy014z2710,字形皆與“枲”近似。列表對比如下:
表1
 說文古文汗簡上博《弟子問》上博《緇衣》郭店《老子乙》
直(植)IMG_0519  IMG_0521  sh005dz0020z0901  sh001zy0002z1601  gd001lzy014z2710  
 北大秦簡裏耶睡虎地睡虎地睡虎地
IMG_0523  ly08c1188z00008  SHDM11QLSBZ000091Z018  SHDM11QLSBZ000091Z006  SHDM11QLSBZ000092Z001  

  由字形對比可知,當“枲”上部所从的“台”寫得較爲緊湊時IMG_0536 2,容易與“直”字上部所从的“目”IMG_0540相混淆,[18]因兩字下部均从“木”,故而形近致誤。按“不蓬而枲”其本意是蓬草受到枲的影響而改變原有的生長姿態,傳寫爲“不扶(蓬)而枲”後,受到動詞“扶”的影響干擾,爲了符合上下文意“枲”字即便書寫正確也很容易被認成古文“直”。隨著這種傳本的進一步固定和擴散,“不扶而直”和“不扶自直”逐漸成了傳世文獻裏相對穩定的面貌,而表意沒有那麼生動以及理解起來更迂曲的“不蓬而枲”被淹沒在文獻長河中。
  當然,這僅是我們一點有待驗證的猜測。雖然《從政之經》的抄寫年代早於《說苑》《論衡》的成書年代,但從文獻溯源上講,兩者未必存在傳抄關係,視爲一種異文大概是最穩妥的。
   


[1]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秦簡牘》(卷壹),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第109頁。
[2]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中華書局2013年,第3562頁。
[3] 微信公衆號“曲阜中科聖創豆製品設備有限公司”文章:《吃豆芽裏面豆皮太多?幾個小妙招教你輕鬆去豆皮》,2018年4月19日,https://mp.weixin.qq.com/s/i60LSgj_7N0-dwHxjPW0Dw。
[4] 田天:《北大秦簡<雜祝方>簡介》,《出土文獻研究.第十四輯》,中西書局2015年,第18頁。
[5] (清)王念孫撰,虞萬里主編,徐煒君等點校:《讀書雜志》(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1490頁。
[6] 滕修展等注譯:《列仙傳、神仙傳注譯》,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第15頁。
[7] 朱滸:《“房中”與升仙——漢代容成及其圖像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14年02期,第131頁。
[8] 徐珂編撰:《清稗類鈔》(第八冊),中華書局1984年,第3528頁。
[9] 田代華等整理:《靈樞經》,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第62頁。
[10] 張燦玾,徐國仟主編:《鍼灸甲乙經校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年,第1153頁。
[11] (隋)楊上善撰:《黄帝內經太素》,中醫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30頁。
[12] 丁光迪主編:《諸病源候論校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年,第303頁。
[13]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第5頁。
[14] 黄暉撰:《論衡校釋》,中華書局1990年,第70頁。
[15] 王利器撰:《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2版),中華書局2013年,第70頁。
[16] 張覺撰:《吳越春秋校證注疏》,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年,第200頁。
[17] 《說文校議》認爲从木的古文“直”當是“植”字。
[18] “台”截取自《從政之經》簡四三,“目”字截取自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97號簡。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3年9月23日21:11。)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