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秦簡讀札(九)
作者:謝明宏  發布時間:2023-11-03 09:16:36
(北京硬糖娛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首發)

  《禹九策》“弔栗”釋文作:
  弔(悼)栗曰:刪(纏)而弔(悼)栗,編身束股。病在高者,高者爲祟。五四背[1]
  弔栗,整理者讀“悼栗”。網友“子居”先生認爲吊栗本作繚戾,《楚辭·九嘆·逢紛》:“龍邛脟圈,繚戾宛轉,阻相薄兮。”洪興祖補注:“繚,音了;戾,力結切,曲也。”因此《禹九策》此處幷不是借吊的字形爲說,只是取其宛轉纏繞義。其文又曰:“吊栗”當即“了戾”,北大簡《堪輿》作“繚力”,北大簡《堪輿》的整理者已指出:“‘繚力’,即繚戾,本義爲纏繞屈曲,此爲神煞名。劉向《九歎》:‘龍邛脟圈,繚戾宛轉,阻相薄兮。’”王寧先生認爲子居說當是。“弔栗”即“繚力”、“繚戾”,義爲纏繞曲折,與“陳頡”爲伸直義正相反。[2]
  今按:我們贊同“弔栗”讀爲“繚戾”的觀點。需要補充的是,“了戾”也是一個涉醫辭彙。如《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
  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何也?”師曰:“此名轉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腎氣丸主之。”[3]
  《金匱要略校注集解》注釋云:“胞”同“脬”,即膀胱。“了戾”即“繚戾”,是屈曲扭轉的意思。駱書信先生認爲“胞系”是指與膀胱相連的尿道。[4]孫秀青先生認爲“了戾”屬於同義連用。《說文通訓定聲》:“手之攣曰了”,可見“了”有彎曲意義。[5]
  我們認爲醫書裏的“了戾”本作“繚戾”,正如洪興祖的音訓“繚,音了”,“了”字只借“繚”之音,而沒有“繚”之義,上引孫氏之說非是。“繚”多訓“纏”、“繞”、“繚繞”義。《說文》:“繚,纏也。”《九歎·遠逝》:“腸紛紜以繚轉兮。”王逸注:“繚,繞也。”《後漢書·班固傳》:“繚以周牆”。李賢注:“繚,猶繞也。”《小品方》《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外臺秘要》皆有“繚戾”,肖雄先生認爲是手腳屈曲,無法自由伸展,甚至相交錯的意思。[6]此外,《素問·至真要大論》有“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王冰注:“反戾,筋轉也。”[7]關於“反戾”,後世醫家分爲兩說,一派以吳崑、張景嶽、李中梓、黃元御爲代表支持“筋病說”。另一派以張志聰、高士宗、陳修園爲代表支持“了戾說”,認爲“反戾”即“了戾”。我們認爲“了戾說”不足取,讀者可查看張桐先生的文章,[8]所論甚詳。除了前引《金匱》,醫書所見“了戾”、“繚戾”甚多:
  •晉 王叔和《脈經》:“胞系了戾,故致此病。”[9]
  •晉 陳延之《小品方》:“痿黃瘦瘠,四肢痿躄繚戾。”
  •隋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胞系了戾,亦致胞轉。”
  •隋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手足繚戾,無所覺知。”
  •唐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石膏湯:治小兒中風惡痱、不能語、口眼了戾、四肢不隨方。”
  •唐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委黃瘦瘠,四肢痿躄繚戾。”
  •宋 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又有轉胞,以胞系了戾小便不通。”
  •宋 張銳《雞峰普濟方》:“亦有胞系了戾而不小便者。”
  •宋 王懷隱《太平聖惠方》:“手足繚戾,無所覺知。”
  •元 危亦林《世醫得效方》:“以胞系了戾不得溺,故致。”
  •明 孫一奎《赤水玄珠》:“若胞系了戾小便不通,名曰轉脬。”
  •明 朱橚《普濟方》:“萎黃瘦瘠,四肢痿躄繚戾。”
  •清 林佩琴《類證治裁》:“胞系了戾,不通。”
  •民國 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此必因產時努力太過,或撐擠太甚,以致胞系了戾。”
  總體來看,作爲涉醫辭彙的“了戾”其本字應作“繚戾”。“繚戾”在傳世文獻中,最早見於《楚辭》。在出土文獻中,最早見於北大秦簡《禹九策》。其纏繞曲折義,與占辭中的“編身束股”相合。“了戾”成爲涉醫辭彙,最早見於東漢的《金匱要略》,並被《千金要方》《外臺秘要》等中古醫書所承繼,直到明代的《普濟方》仍見其存。“繚戾”纏繞曲折的含義,因爲正好與①肢體痙攣、②輸尿管紐結等病徵匹配,所以漸變爲醫書常客。這種使用場景的演化,實際延續了這一生僻辭彙的生命力。除了醫書,在南北朝延及隋唐時代的一些經書中,“了戾”(繚戾)常用來形容人手脚之佝僂,是一種外貌缺陷。如後秦《法華經》:“醜唇平鼻,手脚繚戾”。梁《經律異相》:“身體了戾,面皺唇侈。”唐《寶積經》:“手足不繚戾, 又無醜短相。”
  另外,“了戾”在《漢語大詞典》中被釋爲①縈回盤曲貌。②迂曲難明。[10]“繚戾”被釋爲①迴旋曲折。②謂憂思縈繞而鬱結。[11]兩詞實爲“一詞”,宜添加說明。同時,其在《金匱要略》裏出現的時間亦較早,涉醫辭彙數量大且含義明確不容忽視,應考慮增加辭例或義項。  
  《禹九策》“惡終”釋文作:
  惡終曰:勿(物)之生殹,皆卒於終。大病將起,起必自中。莫智(知)其故,哭及IMG_1252 2IMG_1252 2(身躬)。行貨取夢,乃得IMG_1252 2(窮)。五九背IMG_1256(禱)祠毋居,巫醫是共。命是將然,祠祀奚攻?歸巫澤(釋)醫,寧具IMG_1259(葬)庸。五八背
  整理者認爲“行貨”即上第九策之二的“市賈行貨”,“乃得窮”指破產,這裏是以生意破產比喻生命耗盡。
  今按:如“行貨”是指販貨行商,“乃得窮”指破產,那麼夾在其中的“取夢”應該就是觸發破產的直接原因。“取”,疑讀爲“驟”。“夢”,或應通作“亡”。“行貨取夢”,即“行貨驟亡”,財貨的亡失是導致破產的原因。“夢”屬明母蒸部,“亡”屬明母陽部,兩者聲母同,而蒸陽二部同爲陽聲韻,聲調皆平聲,音近可通。“夢”的上古音構擬爲*mɯŋ,“亡”的古音構擬爲*maŋ,[12]亦音近。古鯍、䲛通用。《說文》:“䱴,䱴鯍,鮪也。”段玉裁注:“《上林賦》:‘䱴䲛螹離。’郭注曰:‘䱴䲛,鮪也。’李善注《吳都賦》同。”段玉裁又注《說文》“鯍”字云:“鯍,古音當在十部,音轉入蒸登部,而字形亦改爲䲛矣。”
  “驟亡”之“亡”,當訓“失”。《淮南子·說林》:“不亡其適。”高誘注:“亡,亦失之。”《莊子·駢拇》:“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成玄英疏:“亡,失也。”“行貨驟亡”即亡失財貨。《潛夫論·實邊》:“及百姓暴被殃禍,亡失財貨。”又“諸亡失財貨,奪土遠移,不習風俗,不便水土,類多滅門,少能還者。”《抱朴子·自敘》:“凡民則忘稼穡,商人則失貨財。”占書中有關於亡失貨財的記載。《開元占經·芻稁占》:“星繁則歲豐穰萬民安寧,星希則貨財散出。”《夢占逸旨》:“周繕夢牛尾垂雙而失貨財。”  
  《病方》簡二一五背釋文作:
  負嬰兒爲人客,嬰兒篤虒(嗁)不可止。令人把嬰兒左手以䌛(搖),人室(挃)臼二七,不虒(嗁)矣。二一五背
  今按:簡二一五背由a、b兩部分組成,“人室”之“人”字恰在斷口處。其圖版作IMG_1396,整理者釋“人”是正確的。但“人室臼二七”其文頗不成義,整理者理解爲一人抱著嬰兒左手搖動,另一人則擣臼十四次。如果操作者有兩人,似兩個“人”字前都缺量詞“一”,即“令一人把嬰兒左手以䌛(搖),一人室臼二七”。我們認爲此字不妨看成是“入”的誤字,“入室”又見於簡二二七背,放入簡文與前後內容的銜接比較流暢。“臼”可讀爲“舂”,“人室臼(舂)二七”即進入房屋內舂(米粟)十四下。“臼(舂)”後未接名物,也可能是空臼,只取舂米動作借爲祝由。釋文可以調整作:
  負嬰兒爲人客,嬰兒篤虒(嗁)不可止。令人把嬰兒左手以䌛(搖),人<入>室臼(舂)二七,不虒(嗁)矣。二一五背  
  《病方》一八四背至一八二背釋文作:
  女子毋(無)子者,取羊肝長一寸,係以繩,入亓(其)傎中,一宿去之,而令男子從之;當復字而一八四背不字,亦用此;皆可。一曰,取苦瓜瓡(瓠)、王瓜,皆陰乾之,而燔之,以熏亓(其)傎,已,令男一八三背子從之。一八二背
  今按:此方有兩個“傎”字,第一個圖版作IMG_1397,第二個圖版作IMG_1398。第二字上从“化”下从“貝”,實際已經寫成了前引《禹九策》“行貨取夢”的“貨”字IMG_1399。從文意看,此字仍然表“傎”,應是訛寫。釋文可以調整作:
  女子毋(無)子者,取羊肝長一寸,係以繩,入亓(其)傎中,一宿去之,而令男子從之;當復字而一八四背不字,亦用此;皆可。一曰,取苦瓜瓡(瓠)、王瓜,皆陰乾之,而燔之,以熏亓(其)貨<傎>,已,令男一八三背子從之。一八二背
  我們曾指出“御渴方”的“令宰(滓)令寒”的“令宰”爲衍文,[13]今又發現“女子毋(無)子方”中“傎”誤寫成“貨”,“止嬰兒嗁方”或將“入”寫作“人”。可見《病方》存在一定程度的抄寫不准確,部分疑難字或是經過書手訛寫後的壞字。   



[1]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秦簡牘》(卷肆),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第908頁。
[2] 王寧:《北大秦簡<禹九策>補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7年9月27日,http://www.fdgwz.org.cn/Web/Show/3113。
[3] (東漢)張仲景注;劉藹韻校注:《金匱要略校注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541頁。
[4] 駱書信:《<金匱>“胞系了戾”析》,《河南中醫》1985年02期,第28頁。
[5] 孫秀青:《<金匱要略>詞語劄記》,《語文學刊》2008年18期,第152頁。
[6] 肖雄;石雨:《<諸病源候論>涉醫辭彙考釋三則》,《中醫學報》2019年02期,第436頁。
[7] 郭靄春主編:《黃帝內經素問校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年,第765頁。
[8] 張桐;李今垣;周潔;王園園,謝靜:《試析反戾》,《新中醫》2014年第1期,第232至233頁。
[9] (晉)王叔和著:《脈經》,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年,第176頁。
[10]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1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第724頁。
[11] 同9,第9卷,第1016-1017頁。
[12] 鄭張尚芳著:《上古音系》,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33、500頁。
[13] 見拙文:《北大秦簡讀札(六)》,武漢大學簡帛網2023年10月16日,http://www.bsm.org.cn/?qinjian/9220.html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3年10月30日13:01。)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