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君启节》研究文献要目
作者:许学仁  發布時間:2006-08-20 00:00:00

(首发)

01郭沫若《關於“鄂君啟節”的研究》,《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4 期(總第92期),頁3-7。
【案】附《鄂君啟金節》第一組(一)、第二組(二)(三)(四)圖版。又刊載《文史論集》頁333-343。
02殷滌非‧羅長銘《壽縣出土的鄂君啟金節》,《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4期(總第92期),頁8-11。
03李學勤《戰國題銘概述(下)》,《文物參考資料》1959年第9期,頁   -  。
04譚其驤《鄂君啟節銘文釋地》,《中華文史論叢》第二輯,頁169-190,1962年11月,中華書局。
05紐仲勛《鄂君啟節銘文釋地一文對安徽歷史地理研究的意義》,《安徽日報》1963年1月8日。
06張振林《“  徒”與“一  之”新詮》,《考古》1963年第3期,頁48-49。
07商承祚《鄂君啟節考》,《文物精華》二集,1963年4月,頁49-55,文物出版社。
【案】原大舟、車節圖版見圖十六,摹本見頁50。
08于省吾《鄂君啟節考釋》,《考古》1963年第8期,頁442-447。
09黃盛璋《關於鄂君啟節交通路線的復原問題》,《中華文史論叢》第五輯,頁143-168,1964年6月,中華書局。
【案】又《歷史地理論集》頁263-285,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
10譚其驤《再論鄂君啟節地理答黃盛璋同志》,《中華文史論叢》第五輯,頁169-193,1964年6月,中華書局。
11﹝日﹞佐藤武敏《先秦時代關關稅(先秦時代的關和關稅)》,《甲骨學》第10輯,頁158-173《1186-1201》,1964年7月。
12 殷滌非《鄂君啟節兩個地名簡說》,《中華文史論叢》第六輯,頁82,1965年,中華書局。【案】又《札記兩則》,1965年8月油印本。又《商周考古簡編》二之三,1986年,黃山書社。
13商承祚《談鄂君啟節銘文中幾個文字和幾個地名等問題》,《中華文史論叢》第六輯,頁143-158,1965年,中華書局。
【案】又輯入《文史集林》第四輯,頁13-22,1981年1月,台北‧木鐸出版社;曾憲通主編《古文字與漢語史論集》頁6-13,2002年7月,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14﹝日﹞船越昭生《鄂君啟節(關於鄂君啟節)》,《東方學報》第43冊,頁55-95,1972年,京都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
15裘錫圭《戰國文字中的市》,《考古學報》1980年第3期,頁285 -  。
【案】又輯入裘錫圭著《古文字論集》,頁454-468,1992年8月,中華書局。
16曹錦炎‧吳振武《釋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1年第2期(總第44期),頁24-25。
17曾憲通《楚月名新探─兼論昭固墓竹簡的年代問題》,《古文字研究》第五輯,頁303-320,1981年1月,中華書局。  
【案】又輯入《曾憲通學術文集》頁181-200,2002年7月,汕頭大學出版社。
18熊傳新‧何光岳《鄂君啟節舟節中江湘地名新考》,《湖南師範學報》1982年第3期,頁  -  。
19劉和惠《鄂君啟節新探》,《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5期,頁60-65。
20黃盛璋《再論鄂君啟節交通路線復原與地理問題》,《楚史研究專輯》頁  -   。
21黃盛璋《鄂君啟節地理問題若干補正》,《歷史地理論集》頁286-288 ,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
◎黃盛璋《關於鄂君啟節交通路線的復原問題》,《歷史地理論集》頁263-285,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
【案】原刊載《中華文史論叢》第五輯,頁143-168,1964年6月,中華書局。
22李裕民《古文字考釋四種》(二),《古文字研究》第七輯,頁26-28,1982年6月。
【案】其二為“釋?”,考釋鄂君啟節“為鄂君啟之?鑄金節”。
23李裕民《古字新考》,《古文字研究》第十輯,頁109-121,1983年7月。
24姚漢源《鄂君啟節釋文》,《安徽考古學會會刊》第七輯,頁  -  。
【案】又刊載《古文字研究》第十輯,頁199-203,1983年7月,中華書局。
24孫劍鳴《鄂君啟節續探》,《安徽省考古學會刊》第六輯,頁  -   ,1982年。
25陳蔚松《鄂君啟節舟節與屈原哀郢研究》,《華東師院學報》1982年增刊(總第38期),頁  -  ,1982年。
【案】又輯入楊昶‧陳蔚松等著《出土文獻探頤》,頁90-125,2005年6月,崇文書局。
26黃盛璋《楚銘刻中“陵”“陲”的考辨及其相關問題》,《安徽史學》1984年第1期,頁41-46。
27孫劍鳴《鄂君啟節續探》,《安徽省考古學會刊》第六輯,頁28 -  ,1982年。
28楊向奎《釋屯》,《繹史齋學術文集》頁   -   ,198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29劉宗漢《金文札記三則》,《古文字研究》第十輯,頁127-137,1983年7月。
【案】第一則為“襄陵及襄陵之戰”,第二則為“鄂君啟不是鄂君子皙”。
◎姚漢源《鄂君啟節釋文》,《古文字研究》第十輯,頁199-204,1983年7月。
【案】原載《安徽考古學會會刊》第七輯,頁  -  。
30劉先枚《釋羽能》,《江漢考古》1985年第3期(總第16期),頁73-74,。
31鄭 剛《戰國文字中的“陵”和“李”》,《中國古文字學研究會成立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1988年8月,頁1-15。
【案】又輯入《楚簡道家文獻辨証》,頁61-75,2004年3月,汕 頭大學出版社。
32李 零《楚國銅器銘文編年匯釋》【鄂君啟節】,《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輯,頁368-372,1986年6月。
33曹錦炎《東陲鼎蓋考釋》,《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輯,頁45-49,1986年6月,中華書局。
34陳 偉《〈鄂君啟節〉之“鄂”地探討》,《江漢考古》1986年第2期(總第19期),頁88-90。
35陳懷荃《東陵考釋(三)》,《楚文化研究論集》第一集,頁268-280,1987年,荊楚書社。
35姚漢源《戰國時期長江中游的水運─鄂君啟節試釋》,《中國水運史研究》1987年第2期,頁  -  。
36朱德熙《鄂君啟節考釋(八篇)》,《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頁  -  ,1989年。
【案】又輯入《朱德熙古文字論集》,頁189-202,1995年2月。
37湯餘惠《鄂君啟節》,《戰國銘文選》‧符節,頁43-50,1993年,吉林大學出版社。
◎姚漢源《鄂君啟節釋文》,《古文字研究》第十輯,頁199-203,1983年7月,中華書局。
【案】原刊載《安徽考古學會會刊》第七輯,頁  -  。
38陳 偉《〈鄂君啟節〉與楚國的免稅問題》,《江漢考古》1989年第3期(總第32期),頁52-58。
39謝元震《鄂君啟節銘文補釋》,《中原文物》    年第  期,頁152-153。
40羅長銘《鄂君啟節新探》,《羅長銘集》頁   -   ,1994年,黃山書社。
◎朱德熙《鄂君啟節考釋(八篇)》,《朱德熙古文字論集》,頁189-202,1995年2月
【案】原刊載《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頁  -  ,1989年。
41徐少華《“包山楚簡”地名數則考釋》,《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板)1997年第4期(總第231期),頁102-108。
【案】“繁丘  繁陽”條考辨包山楚簡“繁陽”與《〈鄂君啟節〉之“繁陽”當屬一地,並考證其地望。
42李 倩《論楚國與周邊各國各民族之經濟聯繫》,《江淮論壇》1997年第12期,頁51-56。
43陳 偉《郭店楚簡別釋》,《江漢考古》1998年第4期,頁67-72。
【案】第二則考證《老子》甲本第十九簡“以逾甘露”條,傳本作“以降甘露”,“逾”與“降”對應,兼考辨《鄂君啟節‧舟節》中“逾”字,表示與“上”相反之航程,當指“沿江而下”。
44周鳳五‧林素清《鄂君啟節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7-2411-H-002-045,頁1-24,1998年10月30日。
45李家浩《鄂君啟節銘文中的高丘》,《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頁138-140,2000年7月,中華書局。
46何琳儀《鄂君啟舟節釋地三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頁141-145,2000年7月,中華書局。
◎商承祚《談鄂君啟節銘文中幾個文字和幾個地名等問題》,曾憲通主編《古文字與漢語史論集》頁6-13,2002 年7月,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案】原刊載《中華文史論叢》第六輯,頁143-158,1965年,中華書局。又輯入《文史集林》第四輯,頁13-22,1981年1月,台北‧木鐸出版社;
47 楊小英《〈鄂君啟節〉所見楚使三題研究》,《江漢論壇》2004年第4期,頁80-82。
【案】又刊載【中國期刊網】文章編號:1003-854X(2004)04-0080-03
48張后銓《鄂君啟節價值與東鄂地望考略》,《鄂州大學學報》第12卷第2期,頁51-55,2005年3月。
【案】又刊載【中國期刊網】文章編號:1008-9004(2005)02-0051-03
◎鄭 剛《戰國文字中的“陵”和“李”》,《楚簡道家文獻辨証》,頁61-75,2004年3月,汕頭大學出版社。
【案】首發於《中國古文字學研究會成立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1988年8月,頁1-15。
◎陳蔚松《鄂君啟節舟節與屈原哀郢研究》,楊昶‧陳蔚松等著《出土文獻探頤》,頁90-125,2005年6月,崇文書局。
【案】原刊載《華東師院學報》1982年增刊(總第38期),頁   -   ,1982年。

2005年11月17日

  (編者按:本文收稿日期爲2006年7月4日。)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