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译序(连载二)
作者:朱岩森  發布時間:2006-11-05 00:00:00

(首发)

(连载一) (连载三) (连载四)

[2重复简作战]第二篇  作  战[1]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2]。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3]。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4]。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5]。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6]。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7],故兵贵胜不贵久[8]。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9]。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10]。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弓矢、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11]。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秆一石当吾二十石。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12]。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13]。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14]。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15]。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16]。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17]。
   
  注释
  [1]作战——作战:发动战争。作,兴起、发起。战,打仗、战争。
  本篇提出发起战争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国力。围绕着这个主题,一方面指出了战争要速战速决(兵贵胜不贵久),一方面指出了战争中应该注意军事方法问题。
  [2]凡用兵之法,------千里馈粮——凡:表示概括,凡、凡是、一般等。驰车:快车,指战车。驰,快。是相对于辎重车而言。驷:古代战车的型制是四匹马拉着,驷即辆。革车:辎重车。革,兽皮。辎重车大都要用皮布蒙着。乘:辆。驷一般是指一辆车上的四匹马,乘是指四匹马拉的一辆车。驷、乘,在这里已不拘于是四匹马或马拉的车,泛指辆。带甲:佩带(盔)甲,这里指代佩带盔甲的士兵。馈:送。粮:军粮(古代“粮”的自有用义之一),指粮草。
  [3]内外之费------举矣——内外:指国内、国外。费:费用、花费。宾客:指在国外作战(是对在敌国作战的一种称谓。以往的注释大都认为指的是外交,于文意、文理都不通)。用:指用度。胶漆之材:用胶粘、用漆涂的材料,指军备补给。所有的兵器、车辆等都会用到胶、漆,故以此代指军备补给。车甲:指拉车的马和牛、佩甲的士兵。奉:供养。日费:每天花费。然后:这样------才。师:军队。举:出动。
  [4]其用战也,------则国用不足——其:指示代词,指后面所要进行的。用战:打仗(指战争过程。也: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以引起下文。胜久:取胜的时间长。钝兵挫锐:比喻,指军队丧失元气、失去锋锐。钝兵,使武器(刀剑等)失去锋利。挫锐,剑(刀、矛)尖被折断。力屈:力尽,指缺乏力量。屈,竭尽。暴师;军队在外面。暴(音pu曝),暴露在外。国用:国家财力。用,资财。
  [5]夫钝兵挫锐------善其后矣——夫:句首语气词。屈力殚货:力竭财尽。殚,尽、竭尽。货,财。诸侯:指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各自为政。弊:弊病、弊端。起:指起兵。虽:即使。智者:高明的人。善其后矣:处理好其后面的事了。善,好,这里是使动,使——好
  [6]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兵:战争、打仗。闻:听说。拙速:用笨办法速决。拙,笨,这里指用笨办法。速:快速,指速决。未睹:还没有看见。未,还没有。巧之久:用巧办法使战争持久。巧,指用巧办法。之,指代战争。使动句。
  [7]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兵久:长久地打仗。兵,打仗。久,长久,作为副词修饰“兵”。未之有:还没有,从来没有。之,在此起一种语气作用,语气词。
  [8]故兵贵胜不贵久——兵:战争。贵胜:贵在取胜。不贵久:不贵在持久。
  [9]国之贫于师-------则百姓贫——国之贫于师:国家被军队拖穷。贫,穷。于,助词,表示被动。贫于师,被军队拖穷,被动句式。之,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远输:长途的、长途地运输。则:就、就会,则百姓贫:百姓就会穷困。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古代汉语是以意定序,现代汉语的习惯是把主语放在前面。
  [10]近师者------急于丘役——近师者:靠近军队的地方。近,靠近。者,------的(人、事、物)。贵卖:物价高。财竭:财,财产。竭,尽、耗竭。则急于丘役:对于赋役就情势严重了。急,情势紧迫、严重。于,介词,对于。丘,兵赋。古代以丘为单位征集兵赋,一丘大约一百二十八家。丘役:兵赋和兵役,这里是偏指兵赋。
  [11]力屈财殚中原------十去其六——力屈财殚中原:前线力竭财尽。中原,指前线(孙子在这里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地用这个词来指代前线,都反映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但凡有点实力的诸侯国都想图霸中原。从历史上来看也正是如此。而孙子是在齐国成长的,现又客居吴国,无论是从处在一隅的齐国还是处在一隅的吴国的角度,都会自然而然地把中原看作是前线)。内虚于家:国内虚空到家中。内,指国内。虚,空虚。于,介词,到。费:耗费,指财产的耗费。十去其七:十成去掉其七成。其,其中。破车罢马:车破马疲。车,指战车。罢(音pi皮):疲。甲胄:甲、盔,盔甲。弓矢:弓、箭,弓箭。戟盾:戟,古代的一种兵器,头部是并列的三锋,中间的一个长。盾,盾牌。矛橹:矛,也叫枪。橹,大盾牌。丘牛:兵赋征集来的牛。大车:辎重车。辎重车一般是用牛拉的。
  [12]故智将------可足也——智将:高明的将领。务食于敌:务求吃敌人的粮草。务,追求。食,吃。于,介词,引出动词的对象。敌,指代敌人的粮草。钟:六石四斗为一钟。当:相当、相当于。忌秆:秸秆,草料。石(音dan但 ):量词,十斗为一石,或一百二十斤。取用于国:从国内获得军需。取,取得、获取。用,资财,这里指军需。于,介词,从------。国,指国内。因粮于敌:从敌人那里沿用粮草 。因,沿用。军食:军队的粮草。食,吃的,指粮草。足:满足。
  [13]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杀:杀死。怒:愤怒,指的是士兵的愤怒。取:夺取。利:利益。货:财物,指用财物去奖赏。
  [14]车战------而益强——车战:古代战斗形式的一种。得车:缴获战车。得,得到,指缴获。车,指战车。而:连词。更:更换。车杂而乘之:战车混合地驾驭它。车,战车,指缴获的战车。杂,混合。而,------样。杂而,混合地,修饰乘。乘,驾车、驾驶。之,它。卒善而养之:俘虏友善地供养他。卒,士兵,指俘虏。善而,友善地,修饰养。养:供养。是谓:这叫作。益强:(使自己)更强大。益,更。
  [15]故不尽知------之利也——尽:完全。知:明白、懂得。害:不利,指不利的地方。利:有利的地方。
  [16]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善:善于、会。役不再籍:不第二次征兵。役,兵役。再,第二次。籍,册,这里作动词用,登记造册,指征兵。粮不三载:不多次(从国内)运粮草。三,泛指多次。载,装载、运载,指从国内运送。
  [17]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知兵:掌管军事。知,主持、掌管。民:百姓。司命:古代传说掌握人生死的司命星。国家:国和家。主:主人、主宰. 

译文 第二篇 发动战争  

  一般用兵的方法,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佩带盔甲的士兵十万,千里运送粮草。内外的费用:在外作战的开销、军备的补给、人马的供养每日要花费千金,这样十万大军才能出师。打起仗来,取胜的时间长了军队就会失去锋锐,攻取城池则缺乏力量,军队长期在外国家财力也会难以支持。军队失去锋锐、力竭财尽,其他诸侯国就会乘其弊端而起兵,到那时即使有再高明的人也难以收拾残局了。所以打仗只听说过用笨办法速战速决,还没见过用巧办法让战争持久的。长久地打仗而对国家有利是从来没有的,因此战争贵在取胜不贵在持久。
  国家被军队拖穷是长途地运输,长途的运输会使百姓穷困。靠近军队的地方物价高,物价高百姓的财产就会耗竭,财产耗竭就会造成税赋的压力。前线力竭财尽,国内虚空到百姓家中。百姓财产的耗费十成去掉其七成;公家财产的耗费,车坏马疲,甲胄矢弓、戟盾矛橹、军牛辎重车[注]十成去掉其六成。那么高明的将领务求吃敌人的粮草。吃敌人一钟相当于我二十钟,秸秆一担相当于我二十担。从国内取得军需,再从敌人那里沿用粮草,因此军队的粮草是能够满足的。那么杀死敌人是靠士兵的愤怒,夺取敌人的利益靠财物的奖赏。车战,缴获战车十乘以上的,赏给先夺取者,只是更换旌旗;战车混合地驾驶它,俘虏友善地供养他,这叫作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更强。那么不能完全懂得用兵的不利之处,是不能够完全懂得用兵的有利之处的。善于用兵的,不会再次征兵,不会多次地从国内运送粮草。因此掌管军事的将领是百姓的司命星,是家国安危的主宰。
   
  [注]甲胄弓矢、戟盾矛橹、军牛辎重车:甲胄,甲、盔,盔甲。弓矢:弓、箭,弓箭。戟盾,戟,古代的一种兵器,头部是并列的三锋,中间的一个长;盾,盾牌,兵器的一种,用于抵挡、护身。矛橹,矛,古代兵器,也叫枪;橹,大盾牌。军牛:兵赋征集来的牛。辎重车一般是用牛拉的。

[3重复简谋攻] 第三篇 谋 攻[1]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2],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3],故举秋毫不为多力[4]、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5],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6]。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7],故其战胜不忒也[8]。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9]。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10],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昔[11]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12]。不可胜在[13]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而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14]。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15]。守则[16]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17],故能自保而全胜也[18]。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19]。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20]。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21]。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22]也,不战而屈人之兵[23]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24]。攻城之法为[25]不得已。修橹、偾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26],距湮又三月而后已[27];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28],杀[29]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30]者,此攻之灾[31]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32],故兵不顿而利可全[33],此谋攻之法[34]也。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35]。
   
  注释
  [1]谋攻——谋攻:用谋略攻取。谋,谋略。
  本篇指出了最一般的军事原则,即是要用谋略去攻取敌人。围绕着这个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个是提出了“先胜而后求战”,以及“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当敌之败也”的军事先范和军事原则,一是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的用兵原则。
  [2]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见胜:看出胜负。见,看出。胜,指一方所胜。过:超过、超出。众人:一般人。所知:所知道的,即见识。非善之善也:不是见识特别好。善之善,最好、特别好。指的是见识。
  [3]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战胜:仗打胜了。天下:指天下人、所有的人。善,好,指仗打得好。非善之善者也:不是仗打得多么好。善之善,指仗打得特别好。
  [4]故举秋毫不为多力——故:通假字,固,本来。举:拿起。秋毫:秋天动物新出的细毛。不为:不是,算不上。多力:力大。
  [5]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明目:眼明。聪耳:耳聪。
  [6]胜于易胜者也——胜:战胜。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易胜者:容易战胜的。
  [7]无智名无勇功——名:名声。功:功劳。
  [8]故其战胜不忒——故:通假字,固,本来。其:指示代词,那个、那些。战胜:战斗的取胜。不忒:不会出差错、偏差。忒,差错、偏差。
  [9]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措:处置。所措:指处置的具体内容、具体的处置。必:必定、必然。已败者:注定被打败的。已,已经。是从“先胜而后求战”“先胜”的角度上来说的,是指通过盘算对手已经失败了。
  [10]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是故:因此、所以、那么。胜兵:取胜的军队。先胜:指打仗之前先进行盘算,能够取得胜利。即有胜利的把握。而后:------才。
  [11]昔:以前、过去。
  [12]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为:做,做到。不可胜:不能被战胜。胜,指被战胜。以:连词,而。待:等待。敌之可胜:敌人能够被战胜。之,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时,作“的”讲;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时,起语法功能作用,取消分句的独立性。
  [13]在:在于。
  [14]胜可知而不可为——胜:取胜。知:知道,指判断。不可为:不可以强求。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到。
  [15]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也:是靠防守。攻也:是靠进攻。
  [16]则:连词,是。
  [17]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者:代词,归结主语。藏于、动于:藏在、动在。于,介词,在。九地、九天:古时的说法,认为天有九层、地有九层。这两句都是比喻。
  [18]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自保:保全自己。保,保护、保全。当宾语为“自、己”时,往往把宾语放在前面,是宾语前置的一种。全胜:完整地取胜。全,完整。
  [19]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无:通毋,不、不要。恃:依靠。其、之:指代敌人。有以待之:有用来对付敌人的东西。以,用来------的东西。待,对待、对付。有所不可攻:有不能攻的地方。所,介词,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等。
  [20]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立于不败之地:处在不败的境地。立于,处在。地,境地。不失敌之败:不失去敌人被打败的机会。失,失去。败,指被打败的机会。[21]全国为上破国次之------破伍次之——全国为上:完整地夺取一个国家为上策。全,完整,指完整地夺取。上,指上策。破国:攻破一个国家。破,攻破。军、旅、卒、伍:古代的军事编制。军,万余人为一军;旅,五百人为一旅;卒,一百人为一卒;伍,五人为一伍。
  [22]善之善:最好。
  [23]屈人之兵——屈人之兵:使敌人的军队屈服。使动句。屈,屈服,这里是使------屈服。人,指敌人。兵,军队。
  [24]故上兵伐谋------其下攻城。——上兵:最高的军事方法。兵,军事,指军事方法。伐谋:攻击(敌人的)战略。伐,攻击。谋,谋略,指战略。伐交:攻击(敌人的)外交。交,指与他国的交往,即外交。其下:最低级的(军事方法)。其,语气词,在这里语气中有贬之意。下,低的、低级的。
  [25]为:是。
  [26]修橹、偾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修:造。橹:攻城用的一种很大的盾牌,用以遮挡弓矢,形状象船上的橹。偾温:攻城用的一种大车。可遮挡矢石,运送士兵到城下。具:准备。器械:指攻城用的(攀爬等)器械。三:虚指,多。而后:------才。成:完成。[利用橹、偾温和其它的攻城器械来攻城,是古代攻城的方法之一。]
  [27]距湮又三月而后已——距湮:堆土山。距,假借“聚”。湮,土山。又:更。在古代“更”的意思是“又”的一般意义。已:完、完成。[在城外堆土山形成上城墙的坡道,也是古代的攻城方法之一。根据不同的守城情况和周围条件而采取不同的攻城方式。]
  [28]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将领不胜恼怒而(让部队)象蚂蚁一样在城墙上爬。将;将领。胜:能承受、能承担。忿:愤恨、恼怒。蚁附之:象蚂蚁一样在城墙上爬。蚁,蚂蚁。附,附着。之,指城墙。
  [29]杀:杀死。指自己的士卒被杀死.
  [30]拔:攻取、攻下。
  [31]此攻之灾也——这是攻城的灾害之处。攻,指攻城。灾,灾害,指灾害之处。
  [32]屈人之兵-------争于天下——战、攻、久:这里的战、攻,指的是硬打、硬攻;久,指的是持久地作战。以全:用完整夺取的方法。以,介词,用。全:指完整夺取的方法。争:争夺。[需要注意和说明的是,“------,必以全争于天下”是从国家和霸战的角度来说的,这一点要清楚,否则也难读通这句话。]
  [33]故兵不顿而利可全——顿:劳顿,这里应是假借“钝”。兵不钝,指军队不伤元气。利:利益。全:保全。
  [34]法:法则。
  [35]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修:研究。道:规律,这里指的是战争规律。保:守住,即遵守。为:做,指担负。胜败之政:政,政事。胜败之政,关系胜负的政事,即军事大事。

译文 第三篇 用谋略攻取

  能看出胜负不超出一般人的见识不是见识格外好,仗打胜了天下人都夸好不是仗打得格外好,本来举起细毛算不上力大、看见日月算不上眼明、听到雷霆算不上耳聪,从前所说的会打仗是去战胜容易战胜的对手。那么善于打仗的所取得的胜利,没有智慧之名没有勇武之功,其战斗的取胜本来就不会出差池。不会出差池,是其处置必然取胜,是战胜注定失败的敌人。那么取胜的军队是先有取胜的把握才去求战,失败的军队是先战再去求胜。
  从前会打仗的先做到不被打败。而等待敌人能够被打败。不被打败在于自己,能够被打败在于敌人。因此会打仗的能做到不被打败,而不能使敌人一定能够被打败。因此说,能否取胜可以判断而不可以强求。不被打败是靠防守,能被打败是靠进攻。防守是力量不足,进攻是力量有余。善于防守就象藏在九地之下,善于进攻就象动在九天之上,因此能够保全自己而完整地取胜。那么用兵的方法,不要指望敌人不来,指望我有用来对付敌人的准备;不要指望敌人不攻,指望我有敌人不能攻之处。那么善于打仗的是立于不败的境地,而不失去敌人被打败的机会。
  用兵的方法以完整地夺取一个国家为上策,攻破一个国家次之;完整地夺取一个军为上策,攻破一个军次之;完整地夺取一个旅为上策,攻破一个旅次之;完整地夺取一个卒[1]为上策,攻破一个卒次之;完整地夺取一个伍为上策,攻破一个伍次之。所以百战百胜并非是最好,不战而使敌人的军队屈服才是最好。那么最高的手段是攻击敌人的谋略(战略),其次是攻击敌人的外交,再其次是攻击敌人的军队,最低级的手段是攻城。
  攻城的方法是不得已。造橹、偾温准备攻城的器械[2],数月才能完成,堆土山[3]更得数月才能完成;将领不胜恼怒而让军队象蚂蚁一样爬墙而上,士兵被杀死三分之一而城却没有攻下,这是攻城的灾害之处。那么善于用兵的,使敌人的军队屈服并不是去靠硬打,夺取敌人的城池并不是去靠硬攻,消灭敌人的国家并不是去靠持久地作战;必定是用完整夺取的方法争夺于天下,因此军队不伤元气而利益能够保全。这是用谋略去攻取的原则。善于用兵的研究战争规律而遵守军事原则,因此能够担负起军事大事。
  注
  [1]卒:军、旅、卒、伍,是古代的军事编制。军,万余人为一军;旅,五百人为一旅;卒,一百人为一卒;伍,五人为一伍。
  [2]橹:是攻城用的一种很大的盾牌,以遮弓矢,形状象橹。偾温:攻城用的一种大车。可遮挡矢石,运送士兵到城下。利用大盾牌、偾温和其它的攻城器械来攻城,是古代的攻城方法之一。
  [3]  在城外堆土山形成上城墙的坡道,也是古代的攻城的方法之一。根据不同的守城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攻城方式。

[4重复简军形] 第四篇 军 形[1]

  兵法[2]: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3]。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4]。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5]。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6]。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7]。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8],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9],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10]: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11]。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12];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13]。三军既疑且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14]。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15]。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16]。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17]。
  故知胜有五[18]:知可以与战不可以与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19],上下同欲者胜[20],以虞待不虞者胜[21],将能而君不御者胜[22]。此五者知胜之道也[23]。
   
  注释
  [1]军形——军形:军队的对比。军,军队。形,对比。它与现代意义的军事对比是同一概念,只不过现代存在有装备和技术等方面的复杂内容。[据《十一家注孙子》,篇名为“形”,“军”或为衍字。]
  本篇指出了力量的对比决定胜负这一最基本军事原理,及在这一原理之下的一般战略战术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己知彼”的概念。力量的对比决定胜负,是军事的最根本点,所有的军事方法都立足于此。因此把它单独地提出来作为一篇。
  同时于本篇,对在战争中国君对军事的干预所造成的危害予以了理论上的总结和论述,从而奠定了“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的理论基础。
  [2]兵法:更古的兵法,从文字上看可能是商朝的。
  [3]一曰------称生胜——度:量长短,指代面积。量:量容积,指代容积。数:数量。称(音cheng秤):衡器,意指(力量的)比较。地生度:土地决定(田地)面积。生,产生。度生量:(田地)面积决定(粮食)容积。量生数:(粮食)容积决定(人的)数量。数生称:(人的)数量决定(力量的)比较。称生胜:(力量的)比较决定(战争的)胜负。
  [4]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胜兵:取胜的军队。若:如、象。以:介词,用------去。称(音cheng撑):称量。镒: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两为一镒。铢:二十四铢为一两。
  [5]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胜者:取胜的军队。战:战斗。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象从千仞高的山谷决开积水。决,决开。于:介词,从------地方。千仞:八尺为一仞。溪:山谷。形也:是力量的对比。形,对比,这里指的是力量的对比。
  [6]故用兵之法------避之——十:十倍。则:连词,就、便、却等。围:包围。之:指代敌人。五:五倍。攻:攻打。倍:两倍于。分之:把敌人分开。使动句。敌:相当、匹敌(指实力)。战之:与之作战。少:人少。逃之:躲开敌人。逃,躲避、躲开。不若:不如、比不上。避之:避开敌人。避,躲开、避开。(少,是就兵力而言,不若,是就战斗力而言。逃、避,是一个意思。)
  [7]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小敌:弱小的对手。小,指弱小。敌,对手。坚:指坚战,坚持战斗。大敌:强大的对手。大,强大。擒:擒获,指所要擒获的。
  [8]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了解。彼:别人、对方。百战:再多战斗。百,虚指多。殆:危险。
  [9]一胜一负——指胜负的几率各半。
  [10]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那么国君造成对军队有害的地方有三点。君,国君。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所以,用来(造成)-------的东西(地方)。患于军:对军队有害。患,有害。者:把前面的短语归结为主语成分。
  [11]不知军之------縻军——知:了解。之,助词,取消独立性。谓之:叫军队。谓,叫。之,指代军队。是谓:这叫。縻军:牵制军队。縻,牵制。
  [12]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了解军队的事情而参与军队的管理,军队中的士兵就迷惑了。三军:古代打仗一般为左、中、右三军,故常以此指代整个作战的军队。事:事情。同:参与。政:政事,指军政。军士:军队中的士兵。惑;迷惑。矣:语气词,了。
  [13]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不了解军队的权能,而参与军队的任用,军队的士兵就猜疑了。权:指权能。任:任用。疑:猜疑。
  [14]三军既惑------引胜——既------且:既------又。诸侯之难至矣:诸侯国的发难就来了。难,发难。至矣:来了。乱军:扰乱军队。乱,扰乱。引胜:招致敌人取胜。引,招致。胜,指敌人取胜。
  [15] 夫将者------必弱——夫,句首语气词。国之辅:国家的辅弼。辅,辅弼。辅周:辅佐得周全。周,周密、周全。辅隙:辅佐得不周全。隙,缝隙,指不周密、不周全。必强:必然强大。必,必定、必然。必弱:必然衰弱。
  [16]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战道:作战规律。道,规律。必胜:必然取胜。必,必定、必然。主:君主。无战:不要打。无,通“勿”不要。必战:如果打。必,如果。必战(后一个):一定要打。无战(后一个):没有打。无,没有。
  [17]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故:因此。进:指“战”。退:指“无战”。唯民是保:只是保民。唯,只。“民”作为“保”的宾语被前置,以示强调。是,系动词。这是古汉语中比较典型的一种句式。利于主:对君主有利。国之宝也:(这样的将领)是国家的宝器。宝,珍贵的东西。
  [18]故知胜有五——因此判断胜负有五条。知,知道,指判断。胜,指胜负。
  [19]识众寡之用者胜——懂得兵力多与兵力少的使用方法的胜。识:懂得。众:人(兵力)多。寡:人(兵力)少。用:使用,指使用方法。
  [20]上下同欲者胜——上下一条心的胜。欲:愿望。
  [21]以虞待不虞者胜——以事先有准备对付事先没有准备的取胜。虞:事先有准备。待:对待、对付。
  [22]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将领有才能并且国君不干预的胜。能:有才能。御:假借字,豫,参与、干预。
  [23]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这五条,是判断胜负的方法(指能用来判断胜负)。道:方法。(这五条中,前面两条由第一段而来,后面三条由第二段而来,是这两段的要旨所在——兵法不是为了说理而是为了为用的。)

译文 第四篇 军事对比

  兵法上说:一为面积,二为容积,三为数量,四为比较,五为胜负。土地决定田地的面积,田地的面积决定粮食的容积,粮食的容积决定人的数量,人的数量决定力量的比较,力量的比较决定战争的胜负。那么取胜的军队就好比用镒去称铢,失败的军队就好比用铢去称镒。取胜军队的战斗象从千仞高的山谷决开积水,是力量的对比。那么用兵的方法,十倍于敌人就包围它,五倍于敌人就攻打它,两倍于敌人就分开它;旗鼓相当则能与之战斗,兵力少则能躲开它,不如人家则能避开他。那么弱小对手的坚持作战,正是强大对手擒获的对象。那么说,既了解对方又了解自己打再多仗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而了解自己胜负的几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是每战必败。
  那么君主对军队有害的地方有三点:不懂得部队不可以前进而叫部队前进,不懂得部队不可以后退而叫部队后退,这是牵制部队。不了解军队的事情而参入军队的军政,军队中的士兵就会迷惑;不了解军队的权能而参入军队的任用,军队中的士兵就会生出猜疑。军队既迷惑又猜疑,其他诸侯国的发难就会来了,这是扰乱军队而导致敌人取胜。将领是国家的辅弼,辅佐得周全国家就必然强大,辅佐得不周全国家就必然衰弱。因此作战规律上必定取胜,君主说不要打如果打了是可以的;作战规律上不能取胜,君主说一定要打没有打是可以的。那么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只是保护百姓而对君主有利,这样的将领是国家的宝器。
  那么判断胜负有五条:知道可以作战和不可以作战的取胜,懂得兵力多与兵力少不同用法的取胜,上下一条心的取胜,以有准备对付没有准备的取胜,将领有才能而君主不干预的取胜。这五条可以用来判断胜负。

[5重复简虚实] 第五篇 虚 实[1]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2]。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3]。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4]。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5]。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6];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7]。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8]。以利动之以本待之[9],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10]。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11],退而不可追者速不可及也[12],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13]。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14],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15]。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16],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17],故能为敌之司命[18]。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19],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20]。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21];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22]。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23]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24]。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25],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26]。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27]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28]?故曰胜可为也[29]。敌虽众可使无斗[30]。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31],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32]。兵非贵益多,虽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33]。夫唯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34]。
   
  注释
  [1] 虚实——虚实:空虚和充实,指兵力上的(相对)强弱(兵力充足为实,兵力缺乏为虚)。
  本篇阐述的是兵力强弱的相对性。论述了通过不暴露自己的军事布置和调动敌人,而形成兵力的相对集中和敌人兵力的相对分散,从而取得兵力上的相对优势这一军事思想。指出军事布置的原则和“胜可为”的军事理念。
  [2]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处:处在,指到达。战地:作战地点。待:等待、等候。佚:通假字,逸,力蓄。趋战:前往作战。趋:赶往、前往。劳:疲劳。
  [3]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招引敌人来。致,招引。致于人:被敌人招引去。
  [4]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自至:自然而来。自,自然。利之:认为它有利。古代汉语的一种常用语法,意动用法。之,代词,它。不得至:不会来。得,表示情况允许,带有“能够”、“可能”的意思。害之:认为它有害。意动用法。
  [5]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与之敌必取之——善:善于、会。动敌:使敌人动,即调动敌人。形之:表露出做什么。形:表现、表露。之:代词,指代表露的对象。必,一定、必然。从之:跟随着去做什么。从,跟随。与之 :给予什么。与,给予。之,指代给予的对象,指诱饵。取:获取,去获取。
  [6]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欲:想要。虽:即使。高垒深沟:垒,动词代名词用,指石头垒起来的墙。古代的城邑都有城墙,墙外一般还都有护城沟。“城池”一词即指此。所必救:必须救援的地方。救,救援。
  [7]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虽:即使。画地:画地为界。画,划分界限。乖:相悖、背离。其:代词,指代敌人。所之:去的地方、去的方向。之,到------去。
  [8]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劳之、饥之、动之:使之疲劳、使之饥饿、使之出动。安,指安守。动,指出动。
  [9]以利动之,以本待之——以:用。利:指代利害。动之:使敌人动,即调动敌人。本:本来的,指本来的意图。省略了偏正结构的主语“意图”。待之:对付敌人。待:对待、对付。
  [10]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在敌人赶不到的地方出现,扑向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出:出现。其:指代敌人。所不趋:赶不到的地方。不趋,赶不到。所不意:意想不到的地方。不意,意想不到。
  [11]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御:抵挡。冲:冲击。虚:空虚,这里指空虚的地方。
  [12]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追:追赶。速:迅速。及:赶上、追上。
  [13]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劳:费力、吃力。人:指敌人.
  [14]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必:一定。取:攻下。其:代词,指代敌人。所不守:不防守的地方,即没有防守的地方。
  [15]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守:防守。固:牢固。所不攻:不攻击的地方,即没有攻击的地方。
  [16]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善攻者:善于进攻的。其:它,指敌人。所守:防守的地方。所攻:进攻的地方。
  [17]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微妙又微妙达到无形;神奇又神奇达到无声。微:微妙。至于:达到。无形,这里的无形(才)是和无声相对的。神:神奇。
  [18]故能为敌之司命——为:成为。司命:司命星。传说中掌握人命运的星。
  [19]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形兵:布置军事。形,本意是形状,打仗都有一定的阵法,也就形成一定的形,这是“形”的概念。由此在更大、更广阔范围的军事布置,乃至于战争双方形成的整体战图都可称为“形”。在这里把它做动词用,即“布置”。兵,军事。极:标准、准则。至于:达到。无形:不要暴露。无,通毋,不、不要。形,暴露。
  [20]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无形:没有暴露。深间:打入到内部很深的间谍。窥:窥探。智者:高明的人。谋:谋画。
  [21]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所备者多——吾所与战之地:我与之作战的作战地点。[这句话的语法结构是:“与战”,即“与之战”,省略了介词宾语“之”。“吾所与战”,指的是我与之作战的那个具体战斗。不可知:不能知道。所备:防备的地方。备,防备。者:只起归结成分的语法作用。
  [22]则吾所与战者寡矣——则我与之作战的敌人就少了。者,------的人,指敌人。寡矣,就少了。
  [23]无所:没有地方、没有哪里。
  [24]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形人:使敌人暴露。形,暴露,这里是使动。无形:没有暴露。专:(兵力)集中。分:(兵力)分开、分散。
  [25]是以十攻其一也——是:这。以:介词,用。十:指十成(兵力)。其:指代敌人。一:指一成(兵力)
  [26]能以众击寡,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众:人多(众的本意)。寡:人少(寡的本意)。击:攻击。则:是。吾之所与战者约矣:我与之作战的敌人已经减少了。之,语气词,取消分句的独立性。 约:减少。矣:完成时,表示已经。
  [27]而况:更何况。而,连词,又、更。况,何况。
  [28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以吾度之:以我看来。度(音duo夺):揣测、推算。之:不定代词。越人:越国人。兵:军队。虽:即使。亦:语气词,又,表示语气的加强。奚:疑问代词,何。益:好处、益处。于:介词,对于------。哉:语气词,表示疑问。
  [29]故曰胜可为也——因此说,要想取胜是能够人为的。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到。
  [30]敌虽众,可使无斗——虽:即使。众:人多。无斗:没有战斗(指没能参与战斗)。无,没有。斗,战斗。
  [31]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纷纷纭纭斗乱:纷纷纭纭在乱中战斗。纷纷纭纭,纷杂的样子,形容“斗乱”。斗乱,在乱中战斗。“乱”作状语。而不可乱:而(方寸)不能乱。
  [32]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浑浑沌沌形园:浑浑沌沌布置上周全。浑浑沌沌,什么也看不清的样子,形容“形圆”,是“形圆”的效果和标准。形圆,布置周全。形,指军事布置。圆,周全。而不可败:就不能被打败。
  [33]兵非贵益多,虽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兵:军队。贵:重视、崇尚,在乎。益多:更多。虽:通“唯”,只。无:通“毋”,不、不要。武进:妄进。武,妄,(今尚有“武断”一词)。足:足够。以:用来(“以”后省略了代词“之”)。 并力:集中力量。并,集中。料敌:判断敌情。料,估计,判断。取人:攻取敌人。取,攻下、攻取。而已:就行了。
  [34]夫唯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夫:语气词。唯:只、只有。无虑:没有去周到地考虑。虑,考虑,指周到地考虑。易敌:轻视敌人。易,轻视。必:必然。擒于人:被人擒获。被动句式。

译文 第五篇 虚 实

  一般先到达作战地点而等待敌人的力蓄,后到达作战地点而前往作战的疲劳。因此善于作战的招引敌人来而不被敌人招引去。
  能让敌人自然而来是觉得它有利,能让敌人不会来是觉得它有害。那么善于调动敌人的表现出要做什么,敌人必然会跟随去做什么;给予的诱饵,敌人必然会去获取它。那么我想要作战,敌人即使高墙深沟不得不与我作战,是攻打他必须要援救的地方;我不愿意作战,即使画地为界而据守敌人不会与我作战,是背离了它去的方向。因此敌人力蓄可以使其疲劳,饱可使其饥饿,安守可以使其出动。用利害来调动敌人,用本来的意图对付敌人;在敌人赶不到的地方出现,扑向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
  进而不能够抵挡是冲击其薄弱之处,退而不能够追击是迅速而撵不上,行千里而不吃力是行进在没有敌人的地方。攻击敌人而一定能攻克是攻击敌人没有防守的地方,防守敌人而一定会牢固是防守敌人没有进攻的地方。那么善于进攻的敌人不知道守哪里,善于防守的敌人不知道攻哪里。微妙之极以至于无形,神奇之极以至于无声,因此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所以军事布置的准则是达到不要暴露。没有暴露则打入再深的间谍无法窥探,再高明的人难以谋画。
  我与之作战的作战地点不能知道,不能知道则敌人防备的地方就多;防备的地方多,则我与之作战的兵力就少了。那么防备前面后面就少,防备后面前面就少;防备左面右面就少,防备右面左面就少;没有不防备的地方就没有地方不少。兵力少,是因为防备别人;兵力多,是因为让别人防备自己。那么让敌人暴露而我没有暴露,我就能兵力集中而敌人兵力分散。我集中为一,敌人分散为十,这是用十成的兵力攻击其一成的兵力,则我兵力多敌人兵力少。能以多击少是与我作战的敌人兵力已经减少了。因此知道作战的地点知道作战的日期,则能够千里而会战。不知道作战地点不知道作战日期,则左不能救援右,右不能救援左;前面不能救援后面,后面不能救援前面;而何况远的几十里,近的几里呢?以我看来,越国人的军队即使多,对于战争的取胜又有什么作用呢?因此说,要想取胜是可以去人为的。敌人兵力即使多,可让它没有参入战斗。
  纷纷纭纭在乱中作战而方寸不能乱,浑浑沌沌布置上周全就不会被打败。军队并非在乎要更多,只要不轻举妄动,能用来集中力量、判明敌情去攻取敌人就行了。只有没有认真考虑而轻视敌人,必然被人所擒获。

[6重复简兵势] 第六篇兵势[1]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2],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3]。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4],兵之所加如以锻投卵者虚实是也[5]。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6]。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7];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8];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9];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10]。终而复始日月是也[11],死而更生四时是也[12],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13]?故善出奇[14]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15]。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16]。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17]。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18]。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19]。故善战人之势如转木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20]。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21],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22],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23]。势如扩弩,节如发机[24]。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25]。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26]。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27],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28]。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29],日有短长月有死生[30]。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31],作之而知动静之理[32],形之而知死生之地[33],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34]。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35]。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36],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37]。
   
  注释
  [1]兵势——兵势:军事形势。兵,军事。势,形势。[据《十一家注孙子》,篇名为“势”,“兵”或为衍字。]
  本篇在虚实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运用形势去战胜敌人,是战场上战胜敌人的一般方法。并围绕着战场形势的形成,论述了“奇正之道”和“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2]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治:管理。众:众多的人。寡:少数的人。分数:即军事编制[分,是指层次(军、旅、卒、伍)和同层次的编制划分;数指是编制中的定员。是军队的基础管理内容]。是,系词。分数是也:系动词的宾语“分数”被前置,以作强调。
  [3]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斗众:众多的人作战。斗,战斗。众,众多的人,作副词修饰“斗”。斗寡:少数的人作战。形名:指挥战斗用的旌旗、金鼓。
  [4]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三军:指整个军队。众:众多的人。可:能。必:倘若、如果。受敌:遭遇敌人。受:遭遇。无败:不败。奇正:奇、正,军事术语,指对的是策略。奇,非常规的、出人意料的,指非常规策略;正,正规的、常规的,指常规策略。
  [5]兵之所加如以段投卵者虚实是也——兵之所加:军队投入之处。加:放上去、施加,投入。段:(磨刀的)石头。虚实:兵力上的相对强弱,这里是说虚、实的不同。
  [6]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以:介词,用。合:两军交锋。以正合:用常规策略交锋。以奇胜:用非常规策略取胜。
  [7]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声:音,指音乐。五:指五音。五声:五音,中国古代的音乐为五声音阶,即角、徵、宫、商、羽,相当于现在简谱的1、2、3、5、6。过:超过、超出。变:变化。不可胜听:听不完。胜(音sheng生),尽。
  [8]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色:颜色。五:指五色。五色:即青、赤、白、黑、黄(红黄白黑蓝)。不可胜观:看不完。观:看。
  [9]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味:味道。五:指五味。五味:即酸、甘、苦、辛、咸(酸、甜、苦、辣、咸)。不可胜尝:尝不完。
  [10]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战势:战斗形势,指形成的战斗形势。不过奇正:不过是用常规策略与非常规策略。变:变化。不可胜穷:不能穷尽。胜、穷:尽、穷尽。
  [11]终而复始日月是也——落下去又重新升起,是太阳和月亮。终:结束,指落下去。始:开始,指升起。复:重新。
  [12]死而更生四时是也——结束了又重新开始,是四季。死:指结束。更生:复活,指重新开始。
  [13]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相生:相互依存,即彼中有此,此中有彼;因彼有此,因此有彼。奇正相生:奇中有正,正中有奇。根据上下文这里强调的是:正中生奇,奇中生正;即常规策略中变出非常规策略,非常规策略中又变出常规策略。循环:顺着圆环抚摩。循,顺着物体抚摩。端:端点。穷之:使之穷尽。
  [14]善出奇者:善于用非常规策略的。出,用。
  [15]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混乱存在于安定中,胆怯存在于勇敢中,虚弱存在于强大中。生:生存、存在。治:安定。
  [16]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安定与混乱,来自于管理;勇敢与胆怯,来自于战斗形势;强弱,来自于双方兵力的对比。数:技艺,指治军的技艺、现在说的领导艺术。势:指战斗形势。形:对比,指战场上双方兵力的对比。
  [17]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求之于势:从形势上求胜。于,介词,从------。之,代词,指代取胜。势,形势。不责于人:不要求于人。责,要求。故能择人而任势:因而能挑选人去运用形势。而,连词,来、去。择,挑选。任,用。
  [18]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运用形势,其与人作战,就象滚动木头和石头。其:语气词。战人:与人作战。也,语气词,表示停顿,以引起下文。转:滚动。
  [19]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性:指特点。安:稳当,这里指稳当的地方。危:不稳当,这里指不稳当的地方。方:方形的。圆:圆形的。止:停止。行:指继续滚动。整句话的意思是:木头和石头的特点,在稳当的地方不会滚动,在不稳当的地方就会滚动;方形的会停下来,圆形的会继续滚动。
  [20]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那么善于与人打仗的态势,象从千仞高的山上滚下圆石,正是运用形势。势(前一个):形势,为避免语意混乱,译文中用“态势”来代替。于:从------。势(后一个):指代“任势”。
  [21]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激水:急流。水,指流水。疾:快、猛。至于:以至于。漂石:指把石头从水底冲起来。势:指水势。
  [22]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鸷鸟:凶猛的鸟。毁折:毁、折,毁、杀,指攫杀猎物。节:节奏。
  [23]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险:势蓄。势,是力量的趋势;险,是不平。越不平,力量的趋势越大,积累的势越强。节短:节奏快。节,作节奏讲时,是指音节;音节越长节奏越慢,音节越短节奏越快。
  [24]势如扩弩,节如发机——扩弩:拉开的弓弦。扩,拉开。弩,用扳机控制发射箭的弓。发机:扣动扳机。
  [25]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兵形:军事形态。形,形态。水之形:流水的形态。水,流水。避高而趋下: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高,指高处。趋,奔(流)向。下,指低处。兵之形:军事的形态。避实而击虚:避开兵力充实的地方而攻击兵力空虚的地方。实,指兵力充实,这里指兵力充实的地方。虚,指兵力空虚,这里指兵力空虚的地方。
  [26]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地:指地势。制流:形成河流。制,制定、制作,指形成。流,河流。兵:军事。因:根据。敌:指敌情。制胜:制定取胜的方法。制,制定。胜,指取胜的方法。
  [27]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兵:军事。常势:固定不变的形势。常,恒久的、固定的。常形:固定不变的形态。
  [28]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因:根据。敌:指敌情。变化:动词。者:代词,归结前面所说的。谓之:称之为。之,指代“者”所归结的。神:(技艺)特别高超,高明(在地方口语中还继续保有这种说法)。
  [29]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故:固,本来。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五行学说认为,这五种物质以及其相生相克是万物的起源和本质。无常胜:没有总是克别人的。常,恒久,总是。胜,指克,克别人。四时:四季。无常位:没有总在位的。位:作动词,在位置上。
  [30]日有短长月有死生——日照有长短的变化,月光有朔望的变化。日,太阳,这里指的是日光。短长,指长短的变化。月,月亮,这里指的是月光。死生:指朔望的变化。
  [31]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策之:对战场上的情况进行分析。策,古时占卜用的蓍草,这里的意思是盘算,即分析。之,指代战场上的情况。得失之计:正确和错误的谋略(指敌人的)。计,谋略、谋划。
  [32]作之而知动静之理——作之:对敌人进行侦察。作,侦察。[尚无佐证。但早期白话(明清)中保留有“细作”一词。“作”,是作“探子”讲,如果先古亦如此,那么这里是名词作动词用;或“作”本身就是侦察的意思。]之,指代敌人。动静之理:活动的规律。动静,动和不动。理,规律。
  [33]形之而知死生之地——形之:与敌人的兵力进行对比。形,对比。之,指代敌人的兵力。死生之地:危险和安全的地方。死(地),指难以生还,危险的地方;生(地),指能生还,安全的地方。
  [34]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角之:与敌人的军队进行较量。角,较量。之,指代敌人的军队。
  [35]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因形而措:根据战场上的情况而处置。因,根据。形,即前面说的“形”的概念,指战场上(由双方所构成)的情况。措,处置。胜于众:战胜众多的人。众不能知:指不知道是何就里。省略了宾语。
  [36]人皆知吾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皆:都。所以胜之形:用来战胜敌人的军事布置。所以,用来------。形,指军事布置。莫:没有人。所以制胜之形:用来制定取胜的军事布置的东西。所以,用来------的东西。制,制定。“胜之形”为“制”的宾语。
  [37]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故,本来。战胜:战斗的取胜,指战斗的取胜方法。复:重复,相同。应形于无穷:应对战场上的情况于无穷的变化之中。形,战场上的情况。应:应对。无穷,指无穷的变化。这句话的语法结构是:“应形”是动宾结构,“于无穷”是动宾结构的补语。

译文 第六篇 军事形势

  统领众多的人马如同统领少数的人马,是运用军队的管理;指挥众多人马作战如同指挥少数人马作战,是运用令旗和金鼓。军队之众多人马,能使其如果遭遇敌人而不打败仗,是运用常规策略与非常规策略;军队攻击之处如同以石击卵,是兵力的悬殊。
  一般打仗用常规策略与敌交锋,而用非常规策略取胜。音乐不超出五音,五音的变化听不过来;颜色不超出五色,五色的变化看不过来;味道不超出五味,五味的变化尝不过来;战斗形势的形成不过是用常规策略与非常规策略,常规策略与非常规策略的变化是不能穷尽的。落下去又重新升起是日月的出没,结束了又重新开始是四季的变换;常规策略中变出非常规策略,非常规策略中又变出常规策略,就象顺着去摸圆环没有个头,谁能使之穷尽呢?因此善于用非常规策略的,其策略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混乱存在于安定之中,胆怯存在于勇敢之中,虚弱存在于强大之中。安定与混乱来自于军队的管理,勇敢与胆怯来自于战斗形势,强弱来自于双方兵力的对比。那么善于作战的从形势上求胜,不要求于人,因此能挑选人去运用形势。运用形势其与敌人作战,就象滚动木头和石头。木头和石头的特点,在稳当的地方不滚动,在不稳当的地方就会滚动;方形的会停下来,圆形的会继续滚动。那么善于与人作战的态势象从千仞高的山上滚下圆石,正是运用形势。
  激流之猛以至于把石头从水底冲起来,是其水势;猛禽之速以至于攫杀猎物,是其节奏。那么善于作战的其势蓄、其节奏快。势如拉满的弓弦,节奏似动扳机。
  军事形态象流水,流水的形态总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军事的形态总是避开兵力充实的地方而攻击兵力空虚的地方。流水根据地势而形成河流,军事上根据敌情而制定取胜的方法。那么军事上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势,流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能够根据敌情而变化来取胜才叫高明。本来五行就没有总克别人的,四季没有总在位的;日照有长短的变化,月光有朔望的变化。
  那么通过对战场上情况的分析而知道敌人正确与错误的谋略,通过对敌人的侦察而知道敌人活动的规律,通过与敌人兵力的对比而知道危险与安全的地方,通过与敌人军队的较量而知道有余和不足之处。根据战场上的情况来处置,战胜众多的敌人,众人不能知道是何就里。人都知道我用以取胜的军事布置,而没有人知道我是用什么来制定取胜的军事布置的。本来其战斗的取胜方法就不同,以应战场上的情况于无穷的变化之中。

(未完待续)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