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出土元康三年偵候“苻信”封泥釋讀
作者:曾磊  發布時間:2011-09-17 10:49:37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首發)
  2004年敦煌市博物館工作人員于敦煌小方盤城遺址西南65千米處發現一處烽燧遺址,將其命名為一棵樹烽燧遺址。2008年,敦煌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1]
  據整理者稱,此次發掘出土了十余枚簡牘,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一件完整的封檢(編號:2008DYF5:1,圖1)。該封檢出土於編號為F5的房屋建築遺址內,系胡楊木質,長44.3釐米,寬6釐米,厚2.2釐米。正面為豎長方形,上半部中間挖有供纏繩打封泥用的凹槽,凹槽略呈方形,外長、寬6.1×5.5釐米,內長、寬3.2×2.5釐米。凹槽上端正面豎書三行,下端並排豎書五行,上端字體較大,下端字體稍小,字跡清楚。封泥保存完整,呈暗紅色,上有篆書陽文鈐印。[2]凹槽底部橫向刻等距離的三道小槽,為封泥結繩頭處,製作得極為精緻、規矩。現三道纏書麻繩保存也完好。
  
  圖1[3]
  已有學者對該“苻信”進行了考釋[4],但因封泥字跡模糊不清(图2、图3),對於其文字學者均未加討論。現對該封泥文字加以釋讀。
  
  圖2
  
  圖3
  仔細辨別圖版可知,此封泥當為四字,自右上至左下豎讀為“塞曹印信”。右上“塞”字大致作“”,寶蓋下“”部份的橫畫依稀可辨,右下“曹”字大致作“”,下部的“”依然清晰。左上“印”為“”形,是漢晉璽印習見的字形,下半部的“”依然清晰。左下“信”字為“”型,也是漢晉璽印習見字形,左半“”字,右半下部“”字,尚可分辨。“印信”的文字組合,也是當時常見的形式。封泥上的“塞曹”二字,正可與簡文末尾“元康三年三月廿三日子時起塞曹”對應,是說此“苻信”在元康三年三月廿三日子時由塞曹發出。
  下面將傳世和出土璽印中的“塞”、“曹”、“印信”幾字舉例如下[5]
  塞:
                   
  漢保塞烏桓率眾長              高柳塞尉

  曹:
                              
  曹子孺               曹風私印                 曹彥堰印
  印信:
                            
  曹憲印信            文武印信                  中廚印信
  該件封泥可大致復原如下:

  
  “塞曹印信”封泥復原
  該件“苻信”是目前發現的唯一完整的西晉“苻信”實物,包含內容十分豐富,具有重要研究價值。關於“塞曹”一職的考證及該“苻信”所反映的西晉邊塞巡查制度,筆者擬另文討論,在此不再敷述。
   
  (編者按:本文收稿日期爲2011年9月17日。)


[1]相關資料已經發表,參見楊俊:《敦煌一棵樹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的簡牘》,《敦煌研究》2010年第4期。本文所引該遺址信息均出自該文,以下不再注出。
[2]楊俊先生以為此印為篆書陽刻。其實,此印為陰刻,鈐于封泥上筆劃凸出,成為陽文。
[3]圖1、2、3均由楊俊先生提供,在此致謝!
[4]李永平:《敦煌出土西晉“元康三年偵候符信”考略》,甘肅省第二屆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蘭州,2011年8月;李正宇:《敦煌一棵樹烽燧新獲漢簡釋文》,甘肅省第二屆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蘭州,2011年8月。另簡帛網也有相關貼文討論,參與網友有zhangjm4261,鐵血丹心,班圖,步笈,亦趨等人,參見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1601&fpage=2&page=1
[5]“漢保塞烏桓率眾長”、“高柳塞尉”、“中廚印信”引自羅福頤主編、故宮博物院研究室璽印組編:《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220、62、38頁,編號:1253、345、210。“曹子孺”、“曹風私印”、“曹彥堰印”、“曹憲印信”、“文武印信”引自周曉陸主編:《二十世紀出土璽印集成》,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291、261、531、293、529頁,編號:三—SY—1195、三—SY—0866、四—SY—0022、三—SY—1229、四—SY—0003。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