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之“甸”
作者:楊坤  發布時間:2014-01-06 08:50:00
(上海市松江區博物館)
(首發)

  觀《周禮》之制,以井、邑、丘、甸、縣、都,六者相疊。然《周書•作雒解》云:“制郊甸方六百里,因西土為方千里[1],分以百縣,縣有四郡,郡有鄙。”是周初之“縣”,異於《周禮》之“縣”。
  周初之“甸”,亦與《夏官•大司馬》不侔。如《康誥》曰“侯、甸、男、邦、采、衛”,《酒誥》曰“越在外服,侯、甸、男、衛、邦伯”,《君奭》曰“屏侯甸”。《白虎通義•爵篇》引《酒誥》,以為殷制。故孫詒讓云:“二書(《康誥》、《酒誥》)作於周公致政以前,而畿服之名已與此經(《大司馬》)同。則此經九服或即沿殷名,亦未可知。”[2]按《令方彝》銘文,其“侯、田、男”連言;《大盂鼎》銘文,亦曰“惟殷邊侯、田”。是周初之“甸”,確為外服,《周書•職方解》、《夏官•職方氏》、《秋官•大行人》皆同之。《曲禮》鄭玄注云:“甸服,治田出榖稅”;《職方解》孔晁注云:“甸,田也,治田又入榖也”;《職方氏》賈公彥疏云:“甸之言田,為王治田出稅”。是其所謂“甸”者,畿外公田也。
  按《大司馬》畿內之“甸”,其地在野[3]。《地官•載師》曰:“公邑之田任甸地”。《天官•敘官》鄭玄注云:“甸師主共野物官之長”。经籍或作“甸人”,“主为公田”[4]。孫詒讓云:“縣師徵野之賦貢、縣士掌野,並晐四等公邑言之,但六遂亦在甸,此野當兼有六遂,與遂人掌邦野義同。吳廷華、莊有可亦釋此野為六遂,自遂大夫至鄰長皆是也。”[5]此畿內公田也。
  是《周禮》之“甸”,畿內外皆有之。然《王制》曰:“千里之內曰甸”者曷?此古禮也。按《禹貢》曰:“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铚、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夏本紀》云:“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裴骃《集解》引孔安國曰:“為天子服治田,去王城面五百里內”,孫詒讓謂:“彼之甸服,當此(《大司馬》)国畿”[6]
  余於殷禮之“甸”[7]不能言之,然周足徵也。按《周語》,祭公謀父曰:“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襄王謂晉文公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方千里,以為甸服”。鄭玄《詩譜》亦云:“甸服比周為王畿”[8]。孫詒讓云:“韋(昭)注亦依鄭義,兼取《禹貢》與此經(《大司馬》)為釋,謂邦內甸服即此經之國畿。”[9]是知周世畿內尚用禹制。故鄭玄云:“周公致太平,敷定九畿,復夏禹舊制”[10],又云:“周公變殷湯之制,雖小國,地皆方百里”[11]。為天子治田,所納已著於《禹貢》,故子產曰:“爵卑而貢重者,甸服也”[12]
  按《秋官•縣士》鄭玄注云:“距王城二百里以外至三百里,曰野;三百里以外至四百里,曰縣;四百里以外至五百里,曰都。都、縣、野之地,其邑非王子弟、公、卿大夫之采地,則皆公邑也,謂之縣。”又《地官•載師》鄭玄注云:“公邑,謂六遂餘地,天子使大夫治之,自此以外皆然。二百里、三百里,其大夫如州長;四百里、五百里,其大夫如縣正。”則畿內甸服,通言郊外五百里內公邑之田土、民人也。而《地官•小司徒》“四丘為甸”與《春官•大宰》鄭玄注云:“邦甸二百里”,此周禮變托其名,猶秦之以郡統縣也。
  雖周禮之“縣”與“甸”,余尚不能貿然作按斷之語。然其改易,或能窺其一二。按王肅注《尚書》云:“禹之功,在於平治山川,不在於拓境廣土”。又《王制》曰:“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參相得也。無曠土,無遊民,食節事時,民咸安其居,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故制度之作,必因其實以拯時弊、規模先王而繼緒者也。
  《春秋》桓公十四年八月壬申,御廩災。《穀梁傳》曰:“甸粟而內之三宮,三宮米而藏之御廩。”范甯注云:“甸,甸師,掌田之官也。三宮,三夫人也。宗廟之禮,君親割,夫人親舂。”劉向以為御廩,“夫人、八妾所舂米之臧以奉宗廟者也”[13]。殷虛卜辭有帚受年之文[14],當為三宮甸粟之事。
癸巳季冬初五稿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4年1月5日12:46。)


[1]《漢書•地理志》亦云:“雒邑與宗周通封畿為千里”。
[2]《夏官•大司馬》孫詒讓疏,中華書局,1987年,第2296頁。
[3]《天官•甸师》郑玄注云:“甸在远郊之外,郊外曰野。”《天官•敘官》鄭玄注亦云:“郊外曰甸”。《說文》云:“野,郊外也。”《天官•敘官》鄭玄注云:“野則九夫為井、四井為邑之屬是也”,孫詒讓疏云:“此野為國城外至五百裏疆之通稱”。
[4]《左傳•成公十年》杜預注。
[5]《夏官•大司馬》孫詒讓疏,中華書局,1987年,第2325、2326頁。
[6]《夏官•大司馬》孫詒讓疏,中華書局,1987年,第2293頁。
[7]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疑“奠”即“郊甸之甸”,中華書局,1988年,第324頁。裘錫圭《說殷墟卜辭的“甸”》,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93。
[8]《齊譜》孔穎達疏引。
[9]《夏官•大司马》孫詒讓疏,中華書局,1987年,第2296頁。
[10]《齊譜》孔穎達疏引。
[11]《夏官•職方氏》鄭玄注。
[12]《左傳•昭公十三年》。
[13]《漢書•五行志》引《洪範五行傳》。
[14]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云:“雖以婦某名,實亦代表一部族或一地方”,中華書局,1988年,第316頁。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