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天象辨正
作者:許名瑲  發布時間:2014-08-08 20:58:38
(臺北市立大學)
(首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
  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赤壁賦〉是蘇東坡賦作名篇。宋神宗元豐三年,蘇軾左遷黃州團練副使。正月初一,離京師赴黃州。二月一日,到黃州,上謝表。時州守為陳軾(君式),蘇軾與陳軾時有過從,頗相得。(請見孔凡禮《蘇軾年譜》上册,頁470-473。)《宋史‧蘇軾傳》云:「軾與田父老,相從溪山間,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五年謫宦,放浪形骸,縱情山水,與漁樵雜處,寫就一篇篇膾炙人口的傑作。如前、後〈赤壁賦〉、〈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念奴嬌 赤壁懷古〉等。其中前〈赤壁賦〉更是千古傳唱的名篇,可稱是宋人散文賦壓卷之作。文以江風明月為線索,引曹孟德為赤壁設色,營造極具歷史意義的時空,藉與洞簫客對話,攄發對宇宙人生的觀照。用韻或悲切或悠杳,吐辭則高妙曠達。傳誦千古,歷代評註家有極高的評價,然歷來箋疏註釋,於赤壁地望考論者實多;而對明月徘徊斗牛之天象,疏解者蓋寡。筆者不敏,偶窺經傳天象,微有一得;每誦讀〈赤壁賦〉,輒察其天象之不洽,敢略陳其愚,未必得當,博雅君子,幸垂教焉。

  元豐五年七月十六日(西元1082年8月12日),蘇東坡與客泛舟赤壁,作〈赤壁賦〉。云:「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此處「月麗斗牛」云云,蓋東坡信手拈來,未之細審,非當時天象之紀實。清人張爾歧《蒿庵閒話》卷二引張如命之說云:
  七月日在鶉尾,望時日月相對,月當在陬訾。斗牛二宿在星紀,相去甚遠,如何徘徊其間?坡公於象緯未嘗留心,臨文乘快,不復深考耳。
張氏之說得之矣,然猶有一間,謹分疏於下:
  蘇東坡與客泛舟赤壁,在元豐五年七月十六日。
  七月庚辰(陽曆7月28日13 h36 m)合朔;
  甲午(陽曆8月11日14 h46 m)望;
  初五甲申(陽曆8月1)立秋;
  廿日己亥(陽曆8月16日)處暑。(以上請見張培瑜《三千五曆日天象》,頁763、277。)
  七月十六日(陽曆8月12日)太陽在黃經146°,赤經9 h53 m(148°.56)(天象推步當以天體力學家密率精算為據,拙文乃概算耳。)日躔張宿(距星張宿一即長蛇座Hyaν1,西元1050年赤經9h05m,136°.25。)
  中國古曆所謂「昏、旦」指日没後、日出前「二刻五十分」(36分鐘),約當日心在地平之下9°。于時天頂可見亮度為三四等亮星。日心在地平之下18°為天文晨光始或天文昏影終,此時天空完全黑暗。《宋史‧曆律志九》云:「處暑,日入酉正二刻三十分(18h32m),昏中星箕六度。」由日没酉位至昏星南中午位,為一象限90°。今以天文昏影終計,由張宿十三度起算東行,翼十八、軫十七、角十二、亢九、氐十五、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六,凡百又一十度。古度一度合今度0°.9856,則張宿去箕宿108°.42。減去日没後18°,則日在張宿,箕宿(距星箕宿一即人馬座Sgrγ)昏中於午。箕宿凡十一度,《宋史‧曆律志九》既云:「昏中星箕六度。」則斗宿(距星斗宿一即人馬座Sgrψ)近中天僅五度耳,當位於巳、午之間。取鐘面設譬,以十二點、六點為子午,則斗宿位在五、六點之間,東距月出之卯位,已逾兩時辰矣。望,昏時日月東西相望也。既望,已望也;望日之後一日也。復察月之出東山也,其所麗者何?由箕宿六度東行起算,斗廿六又四分度之一、牽牛八、婺女十二、虛十、危十七、營室十六、東壁九,凡百又三度又四分之一度,合今度101°8。則月當徘徊於室、壁之間。

  古人將黃道、赤道附近星空區分為四象二十八宿,以繫日月五星之所躔,可以定四時昏旦,〈堯典〉所謂「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是也。四象二十八宿即:
   
  東方蒼龍: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斗、牛、女、虛、危、室、壁。
  西方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
   
  二十八星宿體系之完成,至遲在春秋末期。1978年6月在湖北隨縣城關鎮西北擂鼓墩,發掘一座戰國早期墓葬曾侯乙墓,出土一只漆木衣箱,箱蓋面左右繪有青龍白虎,中央書一大篆文「斗」字(北斗),「斗」字周圍書寫二十八星宿。曾侯乙墓葬年代約在楚惠王五十六年(433BC),曾國為僻處湖北大別山與大洪山之間的小國,在戰國初期已有完整二十八星宿圖流傳,則二十八星宿體系之完成更在此前。古人觀象授時,其記錄散見傳世經典文獻,如《尚書‧堯典》云:
   
  日中星鳥,以殷仲春。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宵中星虛,以殷仲秋。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論者以為這是最早定二分二至的天象記錄。又如《詩經‧定之方中》云:
   
  定之方中,作於楚宮。
   
一年十二月天象,備載於《禮記‧月令》、《呂氏春秋‧十二紀》、《淮南子‧時則》。舉其七月為例:
   
  孟秋之月,日在翼,昏建星中,旦畢中。(禮記‧月令) 
  孟秋之月,日在翼,昏斗中,旦畢中。(呂氏春秋‧孟秋紀)
  孟秋之月,招搖指申,日在翼,昏斗中,旦畢中。(淮南子‧時則)
   
與之相應者,記錄二十四節氣之太陽視運動行度,見於《漢書‧律曆志》。亦舉其七月為例:
   
  鶉尾:初,張十八度,立秋;中,翼十五度,處暑;終於軫十一度。
   
  張汝舟先生以之為制定「天正甲寅元」〈曆術甲子篇〉實測天象,時在周考王十四年(427BC)(請見《二毋室天文曆法論叢》頁20。)敬從其說。欲以古代天象與後代比較,必先行「歲差」校正。今天文實測密率每一回歸年春分點退行0.5029角秒,每71年213天退行一度。則從周考王十四年(427BC)至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AD),凡一千五百○八年,則歲差21°.066,合古度廿一度強。「天正甲寅元」處暑,日在翼十五度,則宋神宗元豐五年處暑,日西退在張十二度。宋神宗元豐五年七月廿日處暑,蘇東坡十六日泛舟赤壁,則日更在西度,即張宿八度,與上文所推合。故蘇子泛舟赤壁,日在張,昏箕中;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室、壁之間。


  以歲差辨〈赤壁賦〉天象之誤,清人凌廷堪固嘗言之矣。《校禮堂文集》卷三十二〈書蘇東坡赤壁後〉云:
  東坡〈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下云「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徘徊於斗、牛之間。」案:壬戌為宋神宗元豐五年,距乾隆七年壬戌,凡十一壬戌,六百六十年,歲差不過十度。七月太陽所躔,約在張翼左右。則既望之月當在室、壁之間,不當云「徘徊於斗、牛之間」也。壁在斗東已一象限,初昏時斗、牛正中,月方東出,安得徘徊於其間?蓋東坡未必真有是游,特想像而賦之。以為〈月令〉孟秋之月,昏,建星中,建星在斗上,月既漸升,臆度應在斗、牛。不知月漸東升,則斗、牛亦漸西降,月決不能退至斗、牛也。……今以此賦考之,則東坡於縣象亦未必了了也。
  凌氏所推步天象差近是也,以為東坡偶誤則可,或如張知命所言「臨文乘快,不復深考耳。」或如近人高步瀛氏所謂「興象之文天必以此繩之」亦可,以為「東坡未必真有是游,特想像而賦之。」則推論太過。 金鏡《六硯齋三筆》云:「子瞻先生於元豐己未,自徐州移任吳興,日訪諸公高隱談詩較墨。……越三載壬戌,先生責黃州,僕亦有事於黃。至則先生往蘄水,候旬餘始還,得拜覿於臨皋亭中,握手問故。飲半劇,述前望游赤壁之勝,起而撫松長嘯,朗誦《赤壁賦》一過。」東坡〈與范子豐尺牘八首之七〉(請見《蘇軾文集》卷五十)亦載其事,而其黃州諸多名篇,並證東坡確有是游也。

  今年農曆七月十六日(2014年8月11日)日在黃經144°47,赤經9h47m(146°76)。日躔張宿,昏尾中(尾宿距星為尾宿一;天蝎座Scoμ1西元2000年赤經15h29m,232°.25)。月出於東山,徘徊於室壁之間。敬維  讀者諸君,今夏夜晚,關掉電燈,走出室外,享受清風徐來,熏風拂面。觀星賞月,邈然蒼穹,訴說無盡古老傳說。文末奉上〈夏夜觀星歌〉:
   
  斗柄南指夏夜來,天蝎人馬緊相挨。順著銀河向北看,天鷹天琴兩邊排。
  天鵝飛翔銀河歪,牛郎織女色青白。心宿紅星照南斗,夏夜星空記心懷。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4年8月8日09:36。)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