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汉堡大学亚非学院中国语言文化系的中国写本研究
作者:  發布時間:2005-11-02 00:00:00

李孟涛(Matthias Richter)撰稿,何有祖译

  隨著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古代中國寫本的發掘和出版,這些反映古代中國歷史的新資料在西方漢學界已經成爲一個主要的研究對象。德國漢堡大學亞非學院中國語言文化系(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at the Asia Africa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Hamburg, Germany)正致力于將對中國寫本的研究發展成該學院的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傅敏怡(Michael Friedrich)教授就已開始研究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簡牘和帛書。他發表了一篇重要的論文,在綜合解釋的基礎上,推斷馬王堆所出兩種《老子》帛書的年代。這一方法從墓葬涉及到的相關歷史問題到寫本學、古文字學等領域來考慮問題[1]。司徒漢(Hans Stumpfeldt)教授對數篇寫本做過研究。他關于銀雀山一號漢墓出土竹簡《王兵》的研究及其與《管子》的《七法》、《幼官》、《幼官圖》、《兵法》、《地圖》、《參患》等相似篇章關係研究的論文,在研究古代中國文獻的産生和形成的方法上是一個重大的貢獻[2]。1999年至2000年間,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USA)的鮑則岳(William G. Boltz)教授在漢堡大學做過客座教授。他發表了數篇關于古代中國寫本的文章,主要集中于馬王堆帛書《老子》與郭店《老子》。在漢堡大學,他教的課程中有一門,就是研讀郭店《老子》和《太一生水》寫本。
  2000年夏季,德國漢堡大學亞非學院中國語言文化系主辦了一次研討會,集中研究從古代中國墓葬中發掘出土的寫本,會議因此命名爲“德國漢堡墓藏文獻國際研討會”。當時已計劃在這次會議之後還要舉辦一系列的研討會。第一屆會議是由鮑則岳(William G. Boltz)、傅敏怡(Michael Friedrich)、司徒漢(Hans Stumpfeldt)教授主持的。這次會議從非常廣泛的角度來研究古代中國墓藏文獻。墓藏文獻被認爲是同喪葬事務整體不可分割的,因而所發現的寫本的解讀也要考慮這麼廣泛範圍的所有方面。論文涉及的研究方面從對春秋宗法制度的研究以及楚國喪葬形式所反映的社會等級制度,到墓主的生平與其墓中隨葬的文獻之間的關係,到墓藏文獻與傳世本之間結構上的差异。其中的一些論文被刊登在《華裔學誌》51輯(2003)專刊[3]。這個專刊的前言也包括對未能發表的論文的簡介。 2000年至2001年間,傅敏怡(Michael Friedrich)教授和李孟濤(Matthias Richter)博士合作設計了一個研究項目,旨在增强研究中國寫本的方法學基礎。該項目得到了“德國研究理事會”的支持,幷于2002年秋季啓動。該項目聚焦于簡帛的物質特徵的重要性。將對以下問題給予特別關注:
  (1)書寫載體的標準:我們以什麽標準來判斷所發現的碎片(竹簡殘片或沿著折痕斷裂的帛書碎片)是屬于同一寫本?是否有鑒別寫本的篇頭與篇尾的特徵?寫本的製造(加工編聯、書寫、加標點符號、校對等方面)是否存在地區性標準?寫本在文本書寫載體上的布局,和標點以及其他符號在探索寫本製作的真實模式和特定的寫本的使用的方式上會透露何種信息?
  (2)書寫筆迹風格的標準:個人的手迹能否識別?一種特定書寫者的手迹風格(或者某特定區域、時段或文本類型)能變化到何種程度?
  (3)正字法標準:正字法標準能否被確認?他們能否與某一特定時段、區域或手迹有關?在同一寫本中的同一詞會有不同寫法(例如從不同偏旁)的現象能否得到解釋?
  (4)轉寫方式:在準備發表出土文獻的時候,用什麽方式來把寫本的文本轉寫成正書,才能給予讀者寫本的全部信息?尤其在發表的圖片不清楚的情况下,讀者一定要理解某寫本文本的釋文是按照什麽轉寫原則造成的,才能知道原件的寫法。
  對這些問題的示例性的研究實施于郭店竹書和馬王堆帛書,尤其是對于包含《老子》文本的寫本。作爲西方語言學的輔助學科(如寫本學、古文書學、古文字學和筆迹學等)發明了一些已經過考驗的研究方法。通过中國學者和西方學者的合作,使得這些方法適合研究中文寫本的要求。寫本研究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建立一套適用的術語以對寫本做細節描述。而且,爲研究這些寫本,已建成一個含寫本的數據和單個的文字的數據庫。
  作爲該研究項目的一部分,第二屆德國漢堡墓藏文獻國際研討會在2004年2月召開。這次研討會主要關注寫本的物質性特徵(尤其是筆迹)對解讀文本的重要性。該研討會尤其瞄準那些包含在研究古代中國寫本過程中的方法論上的問題。有如下論文:
  (1)高嶋謙一 [加拿大]: 以甲骨刻辭的布局指導釋讀;
  (2)魏克彬 (Crispin Williams) [美國]): 溫縣盟書分析的方法;
(3)高奕睿 (Imre Galambos) [匈牙利]:侯馬盟書難解字的計量分析;
  (4)李孟濤 (Matthias Richter) [德國]:試論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乙本及卷前、卷後古佚書中的文字變形、變體的分佈;
  (5)邢文 [美國]:關于透明釋字法;
  (6)馬克 (Marc Kalinowski) [法國]:古代中國寫本的製作:對馬王堆的墓藏文獻的寫本學研究;
  (7) 艾帝 (Attilio Andreini) [意大利]:古代中國寫本所見“衍射”與“義難從優”原則;
  (8) 柯馬丁 (Martin Kern) [美國]:古代中國寫本中的引據與儒家教義:以《緇衣》爲例;
  (9) 畢鶚 (Wolfgang Behr) [德國]:玉版禱祠:讀曾孫駰玉版銘文;
  (10) 高思曼 (Robert H. Gassmann) [瑞士]:郭店竹書文字與詞彙關係初探;
  (11) 葉翰 (Hans van Ess) [德國]:試讀尹灣古墓藏書;
  (12) 紀安諾 (Enno Giele) [德國]:秦漢時代書手的簽字;
  會議議程中的文章發表于瑞士刊物《亞洲研究》的一個專刊[4]。中華書局預計在2006年出這些會議論文的中文版。不過,畢鶚與葉翰兩位先生向會議提交的的論文未能納入出版。而是另外加入兩篇論文:
  鮑則岳 (William G. Boltz) [美國]:解讀早期《老子》;
  勞武利 (Ulrich Lau) [德國]:秦漢時代的私法領域:新發現法律文書的證據;
  漢堡大學亞非學院將致力于把中文寫本的研究發展成爲一個主要的長期研究項目。從2004年開始,閱讀古代中國簡帛寫本已經在中國語言文化系作爲常規課程開設。當前的計劃則是制定寫本研究的進一步項目,以協調在漢堡諸如漢學、日本學、泰國學、南島學、印度學、尼泊爾學、伊斯蘭學、伊朗學、埃塞俄比亞學不同領域的學術活動。

  [1] 傅敏怡:《〈道德經〉兩種寫本的年代》,刊於德國海德堡考證學研究所期刊 (原名為:Friedrich, Michael. 1996. “Zur Datierung zweier Handschriften des Daode jing.” TextKritische Beiträge 2: 105–117).
  [2] 司徒漢:《國歌乎》,刊於德國漢堡大學中國語言文化系學刊 (原名為:Stumpfeldt, Hans. 1990. “Gesänge vom Staate?” Drachenbote (Publikation des Seminars für Sprache und Kultur Chinas der Universität Hamburg) 6: 47–53).
  [3] 李孟濤編《漢堡“墓藏文獻國際研討會”》,刊於德國《華裔學誌》學刊 (原名為:Richter, Matthias (ed.). “Special Section: Hamburg Tomb Text Workshop.” Monumenta Serica 51 (2003): 401–628).
  [4] 李孟濤編《簡帛研究方法問題:第二屆漢堡墓藏文獻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刊於瑞士《亞洲研究》學刊的專號 (原名為:Richter, Matthias (ed.).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 Study of Early Chinese Manuscripts: Papers from the Second Hamburg Tomb Text Workshop.” Asiatische Studien / Études Asiatiques LIX.1 (2005): 1–390).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