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地出土簡帛文献思想研究”課题進展
作者: 發布時間:2005-11-19 00:00:00
南湖珞桂
由武漢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簡帛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丁四新博士主持的“楚地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是教育部“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之“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專項資金資助項目”之一。該課題的目的,主要是爲了追蹤、深化楚地出土的簡帛文獻,尤其是郭店楚簡、上博楚簡和馬王堆帛書等的研究。該項目自2002年批准以來,已完成的研究成果包括《楚地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楚地簡帛思想研究》和《帛書〈黃帝四經〉政治哲學思想研究》。前二書已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後者則作爲荊雨博士的博士學位論文於2004年5月通過答辯。另外,課題組成員擔當的《簡帛周易思想研究和注釋》、《簡帛道家文獻思想研究》已完成大半。現將已出版的二部論文集、通過答辯的一篇博士論文的内容抄錄如下:
1、《楚地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丁四新主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該部論文集共計304千字,21篇研究論文或注釋。
這些論文或注釋,有關郭店竹簡的包括:
郭店楚簡《性自命出》、《五行》發微(郭齊勇),
再論“五行”與“聖智”(郭齊勇),
郭店簡書《大常》校釋(陳偉),
郭店簡書《賞刑》校釋(陳偉),
郭店簡書《德義》校釋(陳偉),
楚簡《唐虞之道》“禪而不傳”的理論追蹤(歐陽禎人),
楚簡本《老子》“大植若屈”新解(外四則)(吳根友),
以楚簡本“大植若屈”與王弼本“大直若屈”之差異為例看老子思想演化的軌跡(吳根友),
從簡、帛、通行本比較的角度論《老子》文本演變的觀念、過程和規律(丁四新),
論簡本與帛本、通行本《老子》的思想差異(丁四新),
論楚簡《太一生水》的宇宙論與學派屬性(蕭漢明),
楚簡《太一生水》研究(丁四新),
郭店楚簡“太一生水”考察(胡小璐);
有關上博楚簡的包括:
由《論語》和《詩論》談孔子以德論詩(荊雨),
《孔子詩論》内涵闡釋(王瑩),
《孔子詩論》中《詩》的意含(董玲);
有關楚係《日書》與秦漢簡牘的包括:
《日書》札記十則(晏昌貴),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津關令》簡釋(楊建),
略論秦簡《為吏之道》的儒家思想(歐陽禎人);
有關馬王堆帛書的包括:
馬王堆四篇古佚書與黃老思潮(蕭漢明),
帛書《昭力》注釋(丁四新)。
2、《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丁四新主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該部論文集共計340千字,25篇研究論文或注釋。
這些論文或注釋,有關上博楚簡的包括:
上博簡《從政》、《周易》校讀(陳偉),
上博簡《容成氏》政治哲學思想探析(吳根友),
《容成氏》“尚賢”思想辨析(孫衛華),
楚簡《昔者君老》新注(曹峰);
《恒先》專題的有:
《恒先》——道法家形名思想的佚篇(郭齊勇),
上博楚簡《恒先》篇哲學思想探析(吳根友),
楚簡《恒先》三題(劉貽群),
楚簡《恒先》章句釋義(丁四新);
有關郭店楚簡的包括:
論郭店楚簡“情”的内涵(丁四新),
《性自命出》的性情思想研究(歐陽禎人),
郭店簡《緇衣》與《禮記·緇衣》的思想異同(歐陽禎人),
楚簡所見儒家仁與愛關係的研究(李曄琳);
有關楚係數朮類、卜筮祭禱類出土文獻的包括:
楚地出土數朮文獻與古宇宙結構理論(劉囯勝),
新蔡簡所見楚地祭禱禮儀二則(楊華),
天星觀“卜筮祭禱”簡釋文輯校(晏昌貴);
有關馬王堆帛書的包括:
帛書《黃帝四經》“道原”思想闡釋——以《老子》、《莊子》為脈絡(荊雨),
帛書《道原》集釋(丁四新);
蘇秦生平考略(蕭漢明),
論蘇秦的外交思想(蕭漢明);
有關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專題的有:
讀《二年律令》札記(何有祖),
《二年律令》釋文與注釋商榷(周波),
《二年律令·捕律》拾零(朱繼平),
《二年律令·襍律》札記(魯家亮),
《二年律令·置後律》札記(黃錦前),
《二年律令·史律》札記(廣瀨薰雄)。
3、《帛書〈黃帝四經〉政治哲學思想研究》,論文撰作者:荊雨 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郭齊勇教授。該篇論文,2004年5月通過答辯。荊雨博士,為本課題的參與人之一,所撰寫的該篇論文亦係本課題的計劃内容之一。正文加附錄,二十餘万字。這篇博士論文的正文内容包括:
第一章:道論
第一節 《老子》、《莊子》中的“道原”問題
第二節 帛書“道原”思想闡釋
第三節 “虛”、“一”之道
第二章 君王論
第一節 聖人:執道者與體道之君
第二節 雌雄之際的行爲原則
第三節 主陽臣陰的君臣關係
第三章 道法形名論
第一節 “道生法”的意義
第二節 “形名”的哲學内涵
第三節 “循名復一”的理論歸趨
第四章 陰陽刑德論
第一節 刑德之源
第二節 帛書陰陽刑德思想解析
第三節 刑德思想之流佈
第五章 “兼有天下”的理念
第一節 “天下”的意義及思想背景
第二節 “天下”理想實現的基礎
第三節 “天人合一”的天下理念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