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齐汇武大 楚简再热江城
作者:  發布時間:2006-06-28 00:00:00   2006年6月26日至28日,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一场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新出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正在火热上演。本次会议由哈佛大学燕京学社、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简帛研究中心、哲学学院、历史学院、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会议以新出土的战国楚竹简为讨论中心,内容涉及古文字学、历史学、哲学思想与文化等众多研究领域。参加学术研讨会的中外学者120多人;其中海外学者和来宾近60人,他们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比利时、匈牙利、俄罗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香港,多为享誉海内外汉学界的名宿新锐。如美国Sarah Allan(艾兰)、德国Rudolf G..Wagner(瓦格纳)、加拿大Robin Yates(叶山)、比利时Carine Defoort(戴卡琳)、美国Roger T. Ames(安乐哲)、Jeffrey K. Riegel(王安国)、日本浅野裕一、汤浅邦弘、台湾林素清、季旭昇、香港张光裕等。大陆学者则以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为代表,基本上涵盖了在楚简研究方面卓有造诣的专家学者。本次会议由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陈伟教授、徐少华教授共同发起、组织,是一次规模大、论题新的学术研讨会,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70年代以来,随着大量简帛古籍的发现,研究这些简帛古籍的学者越来越多,可以说已经形成一门新的学问。时至今日,简帛学作为汉学的一个分支,已成为国际上的一门显学,吸引了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韩国、中国大陆地区和港台地区的大量学者参与研究。这除了不断有新的楚简发现之外,更重要的是荆楚简帛内涵丰厚,吸引力强。我国简帛的出土主要集中在荆楚和西北两大地域,其中又以荆楚居多。自20世纪初以来,我国出土简牍总计34万余枚,而荆楚一地的简牍就占半数以上,多达18万余枚,两次帛书大发现也均出自荆楚。从50年代起楚地简帛不断地出土面世,共计有50余批。其中自70年代以来,马王堆汉简帛书、睡虎地秦简、包山楚简、郭店楚简、张家山汉简、走马楼三国吴简、上海博物馆馆藏楚竹书、里耶秦简等大宗简帛出土和发现,不断给学术界带来惊喜,形成诸多国际性学术热点,促进了我国学术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当属郭店楚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1993年冬天,湖北荆门郭店一座楚墓出土了约800支竹简,内容主要属于儒道典籍,包括:(1)道家著作有《老子》甲、乙、丙三组,丙组简附有《太一生水》;(2)儒家著作有《缁衣》、《五行》、《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忠信之道》及《语丛》四组等。这批简牍,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学术发展脉络,意义重大。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郭店楚墓竹简》,包含照片和释文,每篇释文后都附有注释。另外,上海博物馆数年前从香港购藏了约1200多支战国竹简,内容包括《易经》、《孔子诗论》、《性情论》、《缁衣》和《论语》类、《礼记》类文献等80余种古籍。这批竹简的学术价值,不在郭店楚简之下,目前正在整理出版之中,2005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最新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五)。
  出土简帛古籍有多方面的价值,从文献学角度看,它们不仅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古佚书,而且提供了一些目前尚有传本的古书的最早本子,这些古书也使我们对古书的证伪、时代和源流等方面的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出土简帛不仅提供了新材料,而且修正了我们的视域和成见,促使我们以新的眼光来鉴别传世文献,解决文化史上的诸多学术疑难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改写了文化史和思想史。从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到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从顾颉刚的“古史辨派”到李学勤的“走出疑古时代”,百年来的学术史发生了极有意义的变化。今天的学人们应该超越“疑古”和“信古”,充分运用新出土的文献材料和传世文献,心平气和地“释古”。
  在对楚地出土、遐迩闻名的包山楚简、九店楚简、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张家山汉简、睡虎地秦简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的研究上,由于毗邻荆楚核心地区,武汉大学文史哲和考古等专业在荆楚文化的研究上居于十分有利的位置,很多学者参与其中,并写出了一些在学界很有份量、很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在相关研究领域也已经取得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并引起了国内学术界和国际汉学界的重视。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以及去年成立的简帛研究中心,在这一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999年10月武汉大学就在郭店楚简发布不久即汇聚海内外专家学者召开“郭店楚简国际学术会议”,当时就引起巨大反响。时隔六年之后,武汉大学联合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再次邀请了海内外简帛研究方面的顶级学者和专家共聚一堂,共同对最新发表的简帛文献进行研讨,对已经发表的郭店简书进行更加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学者们提交给大会的论文除继续深入探讨郭店楚简相关内容外,大部分都是关于最新发表的上博楚简竹书(五)的,其紧追学科前沿的特点可见一斑。
  本次会议为期三天,会期安排非常紧凑。6月26日上午举行开幕式,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和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教授将分别致辞,然后由李学勤,艾兰Allan,安乐哲Ames,叶山Yates,浅野裕一,林素清等几位国内外知名的楚简研究学者发表主题发言,与会代表合影后开始大会发言,上午一场、下午两场。27日及28日上午,每个半天都安排两组两小时的小组发言和小组讨论,28日下午进行闭幕发言和闭幕仪式。29日大会还将组织学者和来宾乘车前往荆州博物馆、荆门博物馆、郭店楚墓、张家山汉墓参观访问。
  郭齐勇教授在总结1999年“郭店楚简国际学术会议”成功经验时概括了该次会议的三个突出特点:一、实现了文字学、考古学、简牍学、哲学思想史和文化史诸领域的交流互动;二、促进了老一辈学者与中生代、新生代学人的交流互动;三、增强了中外学人、台湾海峡两岸学人的交流互动。这些依然是即将举行的“新出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特点,多元、开放的心态,扎实、朴拙的学风依然是本次会议将要大力弘扬的主题。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