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學者合作調研里耶秦簡刻齒獲突破性成果
作者:  發布時間:2012-10-12 10:22:04
與聞
  在我國先秦直至魏晉以簡牘為書寫材料的時代,在記錄收受錢糧財物的事務中,除了要在竹木簡牘上寫出具體的數目,為了防止刮削篡改,還有在簡牘的側面契刻缺口的規定。在《列子》中就有宋人揀到帶刻齒的簡數過齒數後宣佈自己要發財。但幾千年來都不知該如何解釋所謂的刻齒。上世紀90年代,日本學者籾山明通過對臺北、倫敦收藏的居延漢簡和敦煌漢簡的考察,發現了漢代特定的刻齒形態表示特定的數字,一舉解開千古之謎。(參見籾山明《刻齒簡牘初探》,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研究譯叢》第二輯,胡平生譯,1998年。)湘西里耶秦簡出土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春龍在籾山成果的基礎上,仔細考察簡牘上的刻齒與數字的對應關係,在今年出版的《里耶秦簡(壹)》上做了介紹。最近,張春龍與來自日本的“中國古算書研究會”的學者大川俊隆、籾山明教授及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胡平生研究員合作,對里耶秦簡中的刻齒形態做了進一步的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獲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中日學者的聯合調查瞭解到,秦代與漢代表示數字的刻齒形態有很大的差異,基本弄清了秦代不同形態刻齒所代表的數字意義。里耶秦簡中記錄錢糧財物出入的“契券”,標準長度為37釐米,先以木料加工成兩片相疊契券形式,在正背面同時記錄數量、年月日及經辦的部門、經手人和接收對象,刻齒在其側面,刻齒形態與數量對應文字記錄的數量,這樣兩券的刻齒形態相同,間距一致,收存契券的雙方都不可以篡改。刻齒形態以“”表示萬,以 “”表示千,以“ ”表示百,以“”表示十;以“”表示一,以斜線刻痕表示少半、泰半等。2010年出版的《岳麓書院藏秦簡(貳)·數》是一部古代的算術題集,其中有一枚殘斷的竹簡說:“……百也,券千萬者,百中千,券萬萬者,重百中。”整理者在注釋時百思不得其解。此次中日學者的聯合調查研究看到,里耶秦簡中表示“萬”的刻齒“”,是在木簡的側面先刻出一個表示“百”的形態“”形,然後在凹槽的中央部位加刻一道深痕,這個深痕在刻齒中的含義是“一”。學者們一下領悟到,這就是所謂的“百中一”代表“一萬”。舉一隅而反三隅,在木簡的側面先刻出一個表示“百”的形態“”形,然後在凹槽的中央部位加刻一個表示“十”的形態的刻齒,就是“百中十”,代表“十萬”。在木簡的側面先刻出一個表示“百”的形態“”形,然後在凹槽的中央部位再加刻一個表示“百”的形態的刻齒,就是“百中百”,代表“一百萬”。岳麓簡中的“券千萬者,百中千”,就是在表示“百”的凹槽中加刻一個表示“千”的形態的刻齒,代表的數字是“一千萬”;“券萬萬者,重百中”,就是在表示“百”的凹槽中重疊加刻一個表示“百”的形態的刻齒,代表的數字是“一萬萬”。這樣學者們終於弄清了兩年來困擾學術界的難題。雖然由於現在出土的簡牘中因為沒有記錄那麼大的數值的資料,因此暫時還找不到實物加以佐證,但這一解讀有里耶簡為依據應當是可靠的、正確的,這一成果在簡牘學及數學史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中日學者已商定,儘快撰寫詳盡的調研報告,將秦簡刻齒形態資料完整公佈,在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