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秦伊人 於 2023-1-9 08:17 編輯
秦汉推步历 作者:吴博君 工具:《电子历尺》 时间:2008.9.20
======================================================= 要点: ------ 1、对于秦末汉初时期所使用历法的性质,由于出土有大量的秦末汉初时期的古《历谱》,如: ①关沮《周家台30号秦墓简牍历谱》, ②江陵《张家山247号墓汉初十七年历谱》, ③随州《孔家坡汉景帝後元二年历谱》, ④临沂《银雀山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等,
所以可以认定秦末汉初时期一定是在使用推步历法;由于秦末汉初时期已经在使用推步历法,所以这一套推步历系统一定存在相应的“历元”。
2、“历元”是朔日和冬至日发生在同一日的“子正月”初一之日;(定义) “历元”的干支是指“干支日”而非“干支年”。(特点)
3、关于秦末汉初推步历系统有关“历元”的记载,唯有“甲寅元”比较具体合理,因而比较可信;并且可以使用文献记载的数据,在《电子历尺》上找到“甲寅元”的原点,同时可以根据传世和出土的文献记录复原出秦末汉初时期的《历谱》。
4、“己巳元”是以立春为基点的,而立春点不易观测,它是以冬至为基点推算出的,所以“己巳元”不是实用的“历元”;其他以干支年号命名的“历元”已经不符合“历元”的定义,所以也不是真实存在的“历元”。 ======================================================
一、定义“历元”
在《后汉书•律历中》开篇说道:“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统历》,施行百有余年,历稍后天,朔先于历,朔或在晦,月或朔见。考其行,日有退无进,月有进无退。”这是说从太初元年开始使用的新历法,到了百余年后的东汉时期,又出现了“实际朔日”先于“历谱朔日”的情况,这是为什么?
所谓“朔”在视觉看是指日月交汇之时,对天体来说是地球、月球和太阳三点共面之日,在历谱上是借用“朔日”来确定每月初一的;而“朔日”是通过日食来确定的,因为日食天象必定发生在朔日,所以古人是用日食来确定和校正“初一”的。一般地称历谱上的每月初一为“历朔”,而相对于“历朔”来说日食发生之日应该称之为“实朔”;所谓历谱“合天”的概念就是指“历朔”同步于“实朔”;而只有在计算编制历谱时所用的“回归年”常数和“朔望月”常数有足够的精度时,才能长期保证“历朔”同步于“实朔”。由于当时的“回归年”常数和“朔望月”常数精度不高,所以在新历谱使用一百多年后就出现了上述“历稍后天,朔先于历”的情况,而这种“实朔”先于“历朔”的情况,也正是当年促使《太初历》产生的主要原因。 在《汉书•律历志》中有:“汉兴,方纲纪大基,庶事草创,袭秦正朔。以北平侯张苍言,用《颛顼历》,比于六历,疏阔中最为微近。然正朔服色,未睹其真,而朔晦月见,弦望满亏,多非是。”可見“朔晦月见”和“朔或在晦,月或朔见”都是在说“实朔”和“历朔”不同步的情况。对于上述情况,有三组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对比的实际例证如下:
例1、《汉书•高帝纪第一》:“九年,夏六月乙未晦,日有食之。” 《张家山汉墓高祖九年历谱》:“九年,七月丁酉朔。” 例2、《汉书•武帝纪第六》:“元光元年,秋七月癸未晦,日有蚀之。” 《银雀山汉墓元光元年历谱》:“元年,八月乙酉小。” 例3、《汉书•高后纪第三》:“二年,夏六月丙戌晦,日有蚀之。” 《张家山汉墓高后二年历谱》:“二年,七月丁亥朔。” 上述三例都是说日食天象先于“历朔”的现象,是西汉初期“历稍后天,朔先于历。”的实例。这种历谱朔日不符合实际天象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在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下准备改历,《汉书•律历志》有言:“至武帝元封七年,汉兴百二岁矣,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言‘历纪坏废,宜改正朔’”。
然而汉武帝不仅仅“改历”,还制定了一部《太初历》。
“建历之本,必先立元。”是说要建立一部历法,首先要有一个“历元”。所谓“历元”,实际是一部历法的计算起点,一部推步历法必须有对于年月日的推算方法,而“历元”就是对年月日的共同推算起点。例如《太初历》的“历元”是“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这是说这一年的年起点“冬至日”在甲子,这一年的月起点“子正月朔日”也在甲子,所以这一年的甲子日可以用来作为《太初历》的计算起点,这个起点就名曰:“甲子元”。从上述可以看出,所谓“历元”是用某一日的干支来命名的,这一干支日必须是“冬至日”同时又是“朔日”,缺一不可。
汉武帝为找“历元”是很认真的,在《史记•历书第四》中有记录:
“至今上即位,招致方士唐都,分其天部;而巴落下闳运算转历,然後日辰之度与夏正同。乃改元,更官号,封泰山。因诏御史曰:‘乃者,有司言星度之未定也,广延宣问,以理星度,未能詹也。盖闻昔者黄帝合而不死,名察度验,定清浊,起五部,建气物分数。然盖尚矣。书缺乐弛,朕甚闵焉。朕唯未能循明也,?绩日分,今日顺夏至,黄钟为宫,林钟为徵,太蔟为商,南吕为羽,姑洗为角。自是以後,气复正,羽声复清,名复正变,以至子日当冬至,则阴阳离合之道行焉。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已詹,其更以七年为太初元年。’”
前者记:“以理星度,未能詹也”,所谓“理星度”是对星象的观测,可是观测星象古已有之,何来“未能詹也”?“詹”即是“瞻”,瞻者观测也,何种星象不易观测而使得“未能詹也”?是“冬至朔旦”,这是制定新历法所必需的“历元”;
后者又记:“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已詹”,所谓“朔旦冬至已詹”是已经观测到了,可以作为历元的“朔旦冬至”,这就是在BC105年12月甲子冬至日观测到的汉《太初历》的“甲子元”。
一般地说,确认文献记录的一部“推步历”是可靠的,应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1、有文献记录其有精确的“历元”;(历法的基准规定) 2、有文献记录其有连续的“章首”排列规律;(历法的算法规定) 3、有文献记录其有公认的使用年代。(历法的使用规定)
在《汉书•律历志》中有一篇极其重要的文字,这是关于《三统历》算法规定的文献,为节约篇幅,在这里去标点压缩录入如下:(《三统历》是包括《太初历》再内的“四分历”系统的总称。)
========================================================= 【一甲子元首汉太初元年十辛酉十九己未二十八丁巳三十七乙卯四十六壬子五十五 庚戌六十四戊申七十三丙午中甲辰二统辛丑己亥丁酉乙未壬辰庚寅戊子丙戌季甲 申三统辛巳乙卯丁丑文王四十二年乙亥微二十六年壬申庚午戊辰丙寅孟愍二十二 年二癸卯十一辛丑二十己亥二十九丁酉三十八甲午四十七壬辰五十六庚寅六十五 戊子七十四乙酉中癸未辛巳己卯丁丑甲戌壬申庚午戊辰乙丑季癸亥辛酉己未丁巳 周公五年甲寅壬子庚戌戊申元四年乙巳孟三癸未十二辛巳二十一己卯三十丙子三 十九甲戌四十八壬申五十七庚午六十六丁卯七十五乙丑 中癸亥辛酉己未丙辰甲 寅壬子庚戌丁未乙巳季癸卯辛丑己亥丙申甲午壬辰庚寅成十二年丁 亥乙酉孟四 癸亥初元二年十三辛酉二十二戊午三十一丙辰四十甲寅四十九壬子五十八己酉六 十七丁未七十六乙巳中癸卯辛丑戊戌丙申甲午壬辰己丑丁亥乙酉季癸未辛巳戊寅 丙子甲戌壬申惠三十八年己巳丁卯乙丑孟五癸卯河平元年十四庚子二十三戊戌三 十二丙申四十一甲午五十辛卯五十九己丑六十八丁亥七十七乙酉中癸未庚辰戊寅 丙子甲戌辛未己巳丁卯乙丑季商太甲元年癸亥庚申戊午丙辰甲寅献十五年辛亥己 酉丁未乙巳孟楚元三年六壬午十五庚辰二十四戊寅三十三丙子四十二癸酉五十一 辛未六十己巳六十九丁卯七十八甲子中壬戌庚申戊午丙辰癸丑辛亥巳酉丁未甲辰 季壬寅庚子戊戌丙申炀二十四年癸巳辛卯己丑丁亥康四年甲申孟七壬戌始建国三 年十六庚申二十五戊午三十四乙卯四十三癸丑五十二辛亥六十一己酉七十丙午七 十九甲辰中壬寅庚子戊戌乙未癸己辛卯己丑丙戌甲申季壬午庚辰戌寅乙亥癸酉辛 未己巳定七年丙寅甲子孟八壬寅十七庚子二十六丁酉三十五乙未四十四癸巳五十 三辛卯六十二戊子七十一丙戌八十甲申中壬午庚辰丁丑乙亥癸酉辛未戊辰丙寅甲 子季壬戌庚申丁巳乙卯癸丑辛亥僖五年戊申丙午甲辰孟九壬午十八己卯二十七丁 丑三十六乙亥四十五癸酉五十四庚午六十三戊辰七十二丙寅八十一甲子中壬戌己 未丁巳乙卯癸丑庚戌戊申丙午甲辰季壬寅己亥丁酉乙未癸巳懿九年庚寅戊子丙戌 甲申孟元朔六年推章首朔旦冬至日置大余三十九小余六十一数除如法各从其统首 起求其后章当加大余三十九小余六十一各尽其八十一章推篇大余亦如之小余加一 求周至加大余五十九小余二十一】计887字。 ========================================================= 文内有一段至关重要的说明文字:“推章首朔旦冬至日”,可以说这是画龙点睛之语,提示文内干支是表示“章首朔旦冬至日”的“日干支”,而“朔旦冬至日”正是“历元”的特征,所以文内的每一个干支是表示一个“章首历元”。
整理上述文字后可以得到三组图表:
========================================================= 《“三统历”章首历元元统干支日表》
元首统 01甲子02癸卯03癸未04癸亥05癸卯06壬午07壬戌08壬寅09壬午 10辛酉11辛丑12辛巳13辛酉14庚子15庚辰16庚申17庚子18己卯 19己未20己亥21己卯22戊午23戊戌24戊寅25戊午26丁酉27丁丑 28丁巳29丁酉30丙子31丙辰32丙申33丙子34乙卯35乙未36乙亥 37乙卯38甲午39甲戌40甲寅41甲午42癸酉43癸丑44癸巳45癸酉 46壬子47壬辰48壬申49壬子50辛卯51辛未52辛亥53辛卯54庚午 55庚戌56庚寅57庚午58己酉59己丑60己巳61己酉62戊子63戊辰 64戊申65戊子66丁卯67丁未68丁亥69丁卯70丙午71丙戌72丙寅 73丙午74乙酉75乙丑76乙巳77乙酉78甲子79甲辰80甲申81甲子(01)[中]
《“三统历”蔀首历元元统干支日循环样板图》(“甲子元”系统)
02癸卯>06壬午>10辛酉>14庚子>18己卯 78甲子(01)---------22戊午 74乙酉----仲统蔀首---26丁酉 70丙午----干支循环---30丙子 66丁卯----样板图一---34乙卯 62戊子-----------38甲午 58己酉<54庚午<50辛卯<46壬子<42癸酉 ------------------------------------------------------------ 《“三统历”章首历元二统干支日表》
二统 01甲辰02癸未03癸亥04癸卯05癸未06壬戌07壬寅08壬午09壬戌 10辛丑11辛巳12辛酉13辛丑14庚辰15庚申16庚子17庚辰18己未 19己亥20己卯21己未22戊戌23戊寅24戊午25戊戌26丁丑27丁巳 28丁酉29丁丑30丙辰31丙申32丙子33丙辰34乙未35乙亥36乙卯 37乙未38甲戌39甲寅40甲午41甲戌42癸丑43癸己44癸酉45癸丑 46壬辰47壬申48壬子49壬辰50辛未51辛亥52辛卯53辛未54庚戌 55庚寅56庚午57庚戌58己丑59己巳60巳酉61己丑62戊辰63戊申 64戊子65戊辰66丁未67丁亥68丁卯69丁未70丙戌71丙寅72丙午 73丙戌74乙丑75乙巳76乙酉77乙丑78甲辰79甲申80甲子81甲辰(01)[季]
《“三统历”蔀首历元二统干支日循环样板图》
02癸未>06壬戌>10辛丑>14庚辰>18己未 78甲辰(01)---------22戊戌 74乙丑----季统蔀首---26丁丑 70丙戌----干支循环---30丙辰 66丁未----样板图二---34乙未 62戊辰-----------38甲戌 58己丑<54庚戌<50辛未<46壬辰<42癸丑 ----------------------------------------------------------------- 《“三统历”章首历元三统干支日表》
三统 01甲申02癸亥03癸卯04癸未05癸亥06壬寅07壬午08壬戌09壬寅 10辛巳11辛酉12辛丑13辛巳14庚申15庚子16庚辰17庚申18己亥 19乙卯20己未21己亥22戊寅23戊午24戊戌25戌寅26丁巳27丁酉 28丁丑29丁巳30丙申31丙子32丙辰33丙申34乙亥35乙卯36乙未 37乙亥38甲寅39甲午40甲戌41甲寅42癸巳43癸酉44癸丑45癸巳 46壬申47壬子48壬辰49壬申50辛亥51辛卯52辛未53辛亥54庚寅 55庚午56庚戌57庚寅58己巳59己酉60己丑61己巳62戊申63戊子 64戊辰65戊申66丁亥67丁卯68丁未69丁亥70丙寅71丙午72丙戌 73丙寅74乙巳75乙酉76乙丑77乙巳78甲申79甲子80甲辰81甲申(01)[孟]
《“三统历”蔀首历元三统干支日循环样板图》(“甲寅元”系统)
02癸亥>06壬寅>10辛巳>14庚申>18己亥 78甲申(01)---------22戊寅 74乙巳----孟统蔀首---26丁巳 70丙寅----干支循环---30丙申 66丁亥----样板图三---34乙亥 62戊申-----------38甲寅 58己巳<54庚寅<50辛亥<46壬申<42癸巳
(注:三种《蔀首样板图》可以作为“四分历”系统蔀首历谱使用,用法是以某干支为基点,查过去用顺时针,序将来用逆时针。) =========================================================== 在推步“四分历”系统中,由于“十九年七闰”的关系,一般将19年定为“一章”,四章76年定为“一蔀”,二十蔀1520年定为“一纪”;“章首年”是含有“朔旦冬至”日之年,十九年里有一个“章首年”;一章十九年里含有235个朔望月,由于:“12×19=228;235-228=7”,所以十九年内有七个闰年。闰年的出现规律是:“3-6-9-11-14-17-19”;有民谣曰:“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既是此意。
对上述《三统历章首历元干支日表》的“元首统”,取回归年为365.25,历元为“甲子元”,则可以制作“元统”八十一章的《章首日干支“理论值”与公历对照表》: =============================================================
============================================================= 在上述《章首日干支“理论值”与公历对照表》中,每一个干支都代表一章19年,干支表示章首年的“朔旦冬至”日的“日干支”;也就是说,在“四分历”系统中,每19年就应该有一个符合“朔旦冬至”条件的“历元”出现,而表中每一个干支都表示一个“章首历元”。根据上述推演,对于“历元”概念可以提出两点注意:
1、定义:“历元”是朔日和冬至日发生在同日的子正月初一之日; 2、特点:“历元”的干支是指“干支日”而非“干支年”。
但是“四分历”系统并不合天,所以真实的“历元”往往不是按19年一次的规律出现的,而这一情况当时发现《三统历》系统的人(有说是刘歆)并不知道。若提高回归年常数的精度,取回归年常数为365.2423,则可以制作“元统”八十一章的《章首日干支“实际值”与公历对照表》:(朔日和冬至日右侧所标数值为与“理论值”的差值) ==============================================================
============================================================== 从上表可见,在《三统历》系统中的“章首”干支,并不代表当年的冬至日干支和子正月朔日干支,随着逐渐远离太初元年(BC104年)的“甲子元”,冬至日干支和子正月朔日干支也逐渐分离,所以在《三统历》系统的“元首统”内,不可能再有除“甲子元”以外的“历元”。
“元首统”在《三统历》系统中只占三分之一的“空间”,所以文献记录的其他“历元”,如果有,也只能在《三统历》系统的第“二统”或第“三统”里去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