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云梦祭舜 个中别有隐情
——答伪装成民工先生
彭斌武
伪装成民工(因这名字太拗口,请原谅,以下简称“伪装”)先生,对拙文《秦始皇两度南巡云梦的因果关系》提出了许多批评,笔者表示感谢。但令人非常失望,伪装先生的帖子洋洋五千言,多系抄袭别人的文章,己出者甚少,而且没有道理阐述,只有武断否定,并且在关键问题上采取篡改历史文献的手法,扭曲秦始皇两度南巡云梦的历史认知,同时对云梦地方历史认知也造成了混乱(附伪装先生帖子于后)。为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特撰此文予以沉清,亦为对伪装先生的回答。
一、《龙岗秦简•驰道律》是云梦有驰道的有力证据
伪装先生首先否认云梦有驰道,所持理据是:“著名的驰道有9条,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陕北)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出今商洛通东南的武关道,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出今陇县通宁夏、甘肃的西方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直道等。而其中没有关于和云梦有关的记载。就(驰道)遗址来说,也只有河南的南阳地区有一处被发现。”因此否认云梦有驰道。
伪装先生否认云梦有驰道的材料可靠吗?靠不住。上面所说“著名的驰道有9条”,但实际列举的驰道却只有7条,还有两条被原作者省略了。用列举未尽的不完全资料来否定云梦有驰道,不合理。《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这说明秦驰道一直修到了旧楚地,而云梦正是荆楚腹地,怎能断言被省略的两条驰道不通云梦呢?
云梦有驰道,是《龙岗秦简》为我们提供的历史信息,拙文对此作了说明,伪装先生理应先看看《龙岗秦简》再发议论。然而,伪装先生无视云梦出土文献,仅凭片面材料来否定云梦有驰道,何其草率。
1989 年 10 —12 月,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孝感地区博物馆和云梦县博物馆参与,在云梦龙岗发掘了九座秦墓。其中6号墓出土了一批秦代竹简,即《龙岗秦简》。为方便研究,整理简文的专家将其大体分为五类:禁苑、驰道、马牛羊、田赢、其它。“驰道类”是有关驰道的法律条文,有学者称之为《驰道律》。只要看看《驰道律》的内容就可断定云梦到底有无驰道。这里仅举两例说明问题。其一:“有敢於在驰道當中行走的人,将把他们一律流放。他们所骑的马匹以及用于在驰道上行走的乘车、轺车、牛、牛车、輓车,由县、道官府沒收其车、马、牛”。其二:“有(违法)在驰道中行走者,官吏未能察觉处置,罚相关机构的嗇夫(领导人)二(凯)甲(款)。”
显然,这是对驰道进行管理的律文。道理很明白,只有驰道存在,才需要进行驰道管理;为管理好驰道,才抄录《驰道律》。反过来说,抄录《驰道律》是为了管理好驰道;进行驰道管理,必然有驰道存在。这是事理逻辑的结论。所以,学界普遍认为:“当年云梦确实建有驰道。”
伪装先生还用“只发现河南的南阳地区有一处驰道遗址”来否定云梦有驰道。这是徒劳的。据报道,近年发现河南南阳有一处据说是秦代的“铁路”遗址,作者认为这就是秦代的驰道,并由此推断秦代驰道是“铁路”而不是马路。这仅是一家之言,尚未形成学界定论,即使形成了定论,也不能改变云梦有驰道的结论。如果学界定论秦代驰道是“铁路”,那么云梦的驰道就是“铁路”;定论秦驰道是“马路”,云梦驰道就是马路。这没有什么可争的。
如果是说没有发现“铁路”遗址的地方就没有驰道,那么所谓“著名的驰道”就不是“9条”,而是只有河南南阳1条了,《汉书•贾山传》记载的“秦为驰道于天下”就要改为“秦为驰道于南阳”了。何其荒谬!
伪装先生还以审判官的口气发问:“楼主知道什么是驰道吗?‘驰道,天子道也’。不全是吧?”否认驰道是天子道。接着又审问道:“贸易走的是天子专用的道路——‘驰道’吗?”这里又肯定驰道“是天子专用的道路”。大概只有一反一正地审问,才能体现“审判官”的“威严”和“专业水平”。不过,在人们的理念中,自相矛盾是逻辑混乱的表现。
东汉著名学者应劭注释“驰道”说:“驰道,天子道也,道若今之中道然。”前引《龙岗秦简•驰道律》印证此说是正确的,皇帝专行驰道的中道,其他任何人都不得行走中道。驰道既然有中道,就必然有边道,因为“中”与“边”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有“中”必有“边”,无“边”则无所谓“中”。由此可见驰道是由“中道”和“边道”构成的。李开元先生在《秦帝国的崩溃》一书中写道:“驰道是三车道,中间道是皇帝专用道,未经特别许可,他人不得擅自使用,两边为旁行道,可供吏民使用。”此说是有根据的。那么,对驰道称“天子道”如何理解呢?从秦朝有多种道路并存(直道、新道、五尺道等)的事实来看,说驰道是“天子道”,应是从道路的等级而言,并非说整个驰道都是皇帝的专利,正如当今有国道、省道、县道、乡村道一样,国道是顶级道路,国道虽称“国道”,但国有公车、集体公车和私家车都可行走,所不同的只是驰道的中道是皇帝的专利。这就告诉我们,贸易走驰道是没有什么可诘难的。
二、否认“安陆”说就是砍断云梦的史脉
对秦始皇第一次来云梦,拙文是这样叙述的:“睡虎地出土的《编年记》载:‘廿八年,今过安陆’。‘今’,是秦朝时臣下对皇帝的尊称。这是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巡路过安陆(今云梦)。秦始皇这次出巡,《史记》有较祥的记载。他东登泰山,祭拜天地,南登琅邪(在今山东胶南县境),过彭城(今江苏徐州),西南渡淮河,到衡山(郡名。治所株城,在今湖北黄冈市西北郊),抵南郡(治所今湖北江陵)。这次始皇出巡路过安陆,《史记》缺载,但《编年记》补上了。”
伪装先生对于这段文字的批评是:“关于楼主对于秦始皇第一次来云梦的叙述我觉得很搞笑”。接下来是不惜工本地把《史记》中关于秦始皇这次出巡的原文全部抄录下来,又用白话重复一遍,总计达千字,其目的是要凸显一句话:“都没有提到云梦这两个字。”
伪装先生这样作,这样说,其用意很清楚,就是两个否定:一是否定出土文献的史学价值;二是否定云梦即古安陆。
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是全国首次发现秦的直接史料,因此被世界各地的秦史专家奉为圭臬,都纷纷以云梦秦简为准绳,对照、修正自己的学术观点,检验传世文献的真伪、错讹,指谬纠误,成为秦史专家们治史须臾不可或缺的宝典。有位专家惊叹:“云梦秦简震惊了世界”!不可思议的是,在秦史专家言必称云梦的今天,竟然有人对以云梦秦简言史“觉得很搞笑”。反差之大,令人汗颜。
关于云梦即是古安陆的问题,近几年因黄香故里之争而成为热门话题,笔者在《〈黄香故里考辨〉之考辨》一文中有详考,云梦的文史爱好者对此都给予了热情的关切和支持,在此谨表衷心感谢!伪装先生既然对云梦历史这么感兴趣,必然知道云梦即古安陆,决不会对此一无所知。然而伪装先生所“搞笑”的是:“都没有提到云梦这两个字”。显然这是否认云梦即古安陆。
云梦的悠久历史是与古安陆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的。否认云梦即古安陆,就砍断了云梦的史脉,否认了云梦的悠久历史。
云梦有文化遗存为证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期,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与东周之交,春秋前期为郧子国,春秋中期至战国中后期为楚郧邑,战国中后期至汉晋南北朝为古安陆县,西魏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从古安陆县分立云梦县至今,绵延数千年。其中古安陆800年在云梦历史长河中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云梦历史上最灿烂的时期在先秦至汉晋,那时在这片热土上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涌现出许多叱吒风云的人物。如以忠著称的斗子文、和平使者钟仪、深明大义的斗辛、孝子清官黄香、耿介能臣黄琼、以身殉国的黄琬、两晋名将陶侃、乱世功臣朱伺等优秀人物。他们的壮丽人生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增添了耀眼的光彩,为云梦人民留下了丰富而值得骄傲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果否定云梦即古安陆,云梦的先贤们留下的宝贵的无形资产,就从学理上丧失了所有权,云梦就成为历史文化贫困户。这是因为重要历史地理文献都认定郧城即古安陆县城,所以说否定云梦即古安陆,就割断了云梦与郧子国的血肉联系,就否定了云梦城是郧子国故都郧城,云梦历史就失去了源头,数千年文明史就只剩建县后的1400多年了。不仅如此,黄香、黄琼、黄琬也成为安陆人了,因为《后汉书•黄香传》开宗明义地写道:“黄香,自文强,江夏安陆人也。”甚至睡虎地十一号墓主人喜也成安陆人了,因为他是安陆县的令史。因特网云梦版块《黄香故里》也要更名了,不然,安陆市张昕先生再来搞“黄香故里考辨”,我们就会理曲词穷。果真如此,岂不荒唐!
三、秦始皇羞辱虞舜 有其思想根源
伪装先生十分肯定地说:“秦始皇两次南巡云梦没有因果关系,如果非要找出秦始皇出巡的原因,可以列出如下。”以下便是抄袭别人文章一千多字,共四条:(1)宣德扬威、安定天下的政治目的; (2)虔诚的宗教情感; (3)求仙长生的期望; (4)地理景观地域差异的吸引。
伪装先生抄袭的这篇文章,是泛论秦始皇五次出巡的时空特征及其原因,而拙文是专论秦始皇两度南巡云梦的因果关系,主题看似相同,实则研究的重点不同,层次不同,深度不同,当然结论也就不同,这是很正常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千古一帝。但千古一帝决非完人,而是一个既有功劳,也有过失的人,不然就不会二世而亡。而他的功过又是与他的复杂性格密切相关的,所以研究秦始皇不能简单化,表面化,概念化,更不能一律化,而要多角度、多层面地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还原一个鲜活的、生动的、立体的、真实的秦始皇,同时也可避免因一律化、表面化等弊端而湮没具有隐密性的真实历史。伪装先生是此非彼的作法,是不科学,不明智,不可取的,也是违反时代潮流,行不通的。
秦始皇来云梦祭舜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事件,伪装先生所列四条原因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或许伪装先生会说,始皇祭舜正好与所列第二条“虔诚的宗教情感”对号入座。其实对不上号,许多事实说明秦始皇根本瞧不起虞舜,他对虞舜没有情感可言,更谈不上虔诚。他之所以来云梦祭舜,完全是精神压力所致,是对洞庭大怒的忏悔。
秦始皇的洞庭大怒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思想根源的。在更名号的讨论中,就表露了他对黄帝、尧帝、舜帝等五帝的傲慢和轻蔑。群臣在他面前极力贬损五帝,说他的功德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始皇认同这些说法,于是决定称“皇帝”,取“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之义。“功盖五帝”的“盖”是“压倒,胜过”的意思。就是说他压倒、胜过三皇五帝。后来把这些贬损五帝的言辞作为歌颂始皇的反衬,刻在琅邪石壁上:古代的帝王,所管辖的地域不过千里,诸侯们各守其封地,有的向天子朝贡,有的不朝贡,相互侵扰,暴力相加,残伐不止,动乱不已,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古之五帝三王,教育方法不相同,法度不明确,只知道假借鬼神的威信,以欺骗远方的人民,他们称帝称王名不符实,所以他们的统治不长久,他们还没死,诸侯就背叛了,法令就废止不行了。等等。可见在秦始皇心目中,五帝是几个名实不符的混混儿。思想支配行动。黄帝陵就在咸阳以北不远处,他没有去祭,前四次出巡也未对五帝中的任何一帝祭祀,岂止不祭?而且在洞庭大怒中羞辱虞舜。
秦始皇廿八年,他过安陆(今云梦)后,从南郡 “浮江,至湘山祠”。在渡洞庭湖时遇到大风,几乎不能渡过。始皇问博士:“湘君是什么神?”博士答:“听说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葬在这里。”(《史记•索引》按:《楚词•九歌》:“有湘君、湘夫人。夫人是尧女,则湘君当是舜。”)始皇一听就勃然大怒,命令三千刑徒把湘山上的树木全部砍光,让山陵光秃秃的裸露出赭石色。秦始皇一听说湘君是舜的妻子就勃然大怒,显然是冲着虞舜发火。始皇这样作,既有思想根源,更有像征深意。“赭其山”,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做“剃光头”。秦朝时剃光头是一种刑罚,叫做“髡刑”。剃光头,既是罪犯的标志,也是对人格的羞辱。古人有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的官本位观念。但始皇竟然给虞舜“剃光头”,说明他不仅没有把虞舜当作贤明的帝王,而且比普通大夫都不如,更没有把虞舜当神看。然而,始皇在踏上不归之路时却来云梦祭祀虞舜,前后巨变,发人深思,这就是问题的核心,也是问题的焦点和难点。在探讨秦始皇来云梦祭舜的因果关系时,必须抓住这个核心,紧扣这个焦点,科学地回答这个难点。
然而,伪装先在叙述始皇洞庭大怒的文字中,却对这个核心问题躲躲闪闪,甚至偷偷摸摸地做手脚,力图撇开核心,绕过焦点,回避难点。这里将《秦始皇本纪》有关原文与伪装先生的白话叙述作个对照,以窥其心迹。原文是:秦始皇“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再看伪装先生对这段原文的白话叙述:秦始皇“沿长江来到洞庭湖,恰巧遇到大风,湖水汹涌,无法渡过。秦始皇认为这是山神作祟,一怒之下命人将湖边山上的树木全部砍去”。这里,伪装先生在六个关键点上做了手脚:一是把秦始皇与博士的对话段落全部删除,抹去了关键人物虞舜,以回避问题的核心;二是塞进了“秦始皇认为这是山神作祟”这一无中生有的话,以转移视线,绕过焦点;三是把“於是始皇大怒,”改为“一怒之下”,以减轻严重程度;四是把“使刑徒三千人”改为“命人”,回避“刑徒”,以撇开难点;五是把“皆伐湘山树”改为“将湖边山上的树木全部砍去”,回避“湘山”,以与虞舜拉开关系;六是把“赭其山”删除了,以掩盖始皇对虞舜的羞辱和惩罚。这就割断了始皇洞庭大怒与云梦祭舜的因果关系。
以上这些,说明伪装先生缺乏求实之心,立论是建立在篡改历史文献、歪曲历史事实基础上的。这是历史探讨中的大忌。
四、向虞舜忏悔是秦始皇的难言之隐
始皇洞庭大怒,无端羞辱、惩罚虞舜,九年后却来到云梦祭祀虞舜,从现象看,这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举动。其实始皇此举正是洞庭大怒造成的,二者是线性因果,洞庭大怒是因,云梦祭舜是果。这个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任何人想割断它,无异于抽刀斩水。
让我们用历史事实说话。秦始皇廿六年秋,发生了一桩冲着始皇而来的奇异而神秘的事件。秦使者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个人持着玉璧拦住使者说:“给我将此璧赠予滈池君。”又说:“今年祖龙死。”持璧者所言均为隐语,“滈池君”是水神名,暗指秦始皇以水德得天下;“祖龙”也是暗指秦始皇,“祖”是开始的意思,“龙”是皇帝的像征。使者听了不知所云,追问持璧人,持璧人忽然神秘地消失在夜幕中,玉璧却放在那里。使者只好捧着玉璧将这一神奇事件如实报告始皇,始皇良久不语,最后才说了一句自我壮胆的话:“山鬼本来只知道一年的事。”退朝后又自言自语地说:“祖龙,人的祖先嘛!”始皇说得很轻松,但思想却十分紧张。他命令御府审察这块玉璧的来历,审查的结果,玉璧竟然就是八年前渡江到洞庭去时沉入长江的那块璧。这使始皇惶恐不已。于是求神问卦,卦象显示巡游、迁徙吉利。始皇不敢怠慢,立即迁徙北河榆中三万户百姓,每户赏赐一级爵位,以示安抚。然后考虑出巡的时间、路线和怎样摆平这件事。
始皇心知肚明,这件事的核心是八年前去洞庭时沉入长江的那块玉璧神秘地再现。按照始皇一贯“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思维定势,他只会从神灵示警来揣度这一奇异现象,这就必定把他的思绪牵回到八年前的洞庭大怒,命三千刑徒砍光湘山树,用“剃光头”的“髠刑”羞辱、惩罚虞舜的情形。这个不得已的回忆,迫使他不得不对洞庭大怒进行反思:虞舜是被华夏民族神圣化的贤明君主,无端对其羞辱、惩罚,必定会感到失道损德,理亏心虚。在神灵示警的重压下,始皇不得不对虞舜忏悔,以求宽恕。古人认为人神勾通的最佳途径就是祭祀祷告,因此始皇决定以望祭九嶷山来表达对虞舜忏悔的诚意。
按照古礼,望祭可在京郊举行,而始皇为何要到云梦来祭舜呢?这是由始皇的难言之隐作出的选择。
始皇是最要面子、最讲尊严的,为了使祭祀既能表达对虞舜忏悔的诚意,又在万民面前不露忏悔隐情,不损皇帝尊严,所以选择在何处祭舜就十分重要了。要表达对洞庭大怒的真诚忏悔,按理就应该到洞庭湖去祭,但那样忏悔隐情就暴露无遗了,皇帝尊严将损失殆尽;但如果离洞庭湖太遥远,又不能体现对舜帝的诚意,恐怕难以得到宽恕。这样云梦就成了祭舜的理想之地,因为云梦既不是洞庭,但离洞庭又不远,是一个可以把“表诚意”和“保面子”兼顾起来、两全其美的地方。这就是秦始皇选择在云梦祭舜的精神因素。
或许有人会问,始皇祭舜是忏悔,祭大禹又是为什么?其实这也是始皇为掩盖他忏悔隐情的一个花招。我们知道始皇是瞧不起五帝的,大禹还没有资格进入五帝之列,他更瞧不起,他之所以在祭舜后又祭大禹,并非他突然间对大禹产生了敬仰之情,而是为了在人们的心目中造成他敬贤礼圣的假象,以扰乱他向舜帝忏悔的视线。可以说大禹受始皇之祭,沾了虞舜的光。
五、云梦禁苑、行宫 是秦始皇云梦祭舜的物质因素
伪装先生批评说:“还有下面这段论述就更离奇了”,“所谓的‘随行人员多,停留时间长’,‘明确指示要下榻在云梦禁苑中’,‘云梦禁苑有雄厚的财力保障和丰富的物资供应,这是始皇来云梦遥祭的主要原因。’这些是没有任何根据的。秦始皇在第一次来云梦的出巡中在琅琊住了三个月,在云梦住了多久正史中直接省略了,能说明秦始皇‘九年前来过,对云梦的接驾设施留下了良好的记忆’吗?”
其实这四个问题拙文都列举了大量的论证资料,进行了较详的论述,读者有目共睹,只不过伪装先生视而不见罢了。为省篇幅,这里只对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作些补充。
关于始皇出巡随行人员多、停留时间长的问题。秦始皇出巡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向六国遗民耀武扬威,以达到稳定社会,巩固政权的目的。耀武扬威必然是数以万计的大队人马,小股部队在全国巡游起不到震慑作用,只有数以万计的大队人马巡游,才能真正起到炫耀武力,张扬军威,震慑敌对势力的作用,才能达到“安定天下的政治目的”。说秦始皇出巡随行人员多,不知“离奇”在何处。至于停留时间长,也是毋庸置疑的。古文献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是说古时候国家大事第一是祭祀,第二是打仗。既然搞祭祀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就不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始皇祭舜,深含隐情,有求于舜,更不能怠慢,仅斋戒沐浴就需好多天。此外,始皇是有名的勤政皇帝,他把丞相带在身边就是为了不荒废朝政,到一个地方驻下后,处理朝政是题中之义。始皇这次出巡,总行程6000公里,时间长达10个月,根据当时的行车速度,2个月就可走完全部行程,还有8个月在各地停留,在这次行程中,《史记》提到了10个地名,有可能驻下来的不超过7个,平均每个地方可停留30多天。说秦始皇在云梦停留时间长达10天以上,是最保守的估计,只会长,不会短。
关于“明确指示要下榻在云梦禁苑中”的问题。《龙岗秦简》第 263 号简有“从皇帝而行及舍禁苑中 ……”的记载,虽然该简文严重残缺,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出这是对跟随皇帝出巡人员的生活安排,“舍禁苑中”的“舍”字,《辞海》作“住宿”解,就是说住宿在禁苑中。所不同的是拙文把“舍”字译成了“下榻”,“下榻”与“住宿”是同义词,怎能说“没有任何根据”呢?
关于“云梦禁苑有雄厚的财力保障和丰富的物资供应”问题。要说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禁苑的属性。禁苑属皇家所有,其基本职能是为皇家创收,供皇帝狩猎,游乐。《龙岗秦简》告诉我们,云梦禁苑的规模相当大,仅禁苑耎地(禁苑外的隔离带和保护圈)就有60华里宽,那么禁苑的主体至少纵横数百里。禁苑中饲养各种家畜,放养各种野兽、鱼类,种植经济林木,收缴皮张,租赁土地等等,既有现金收入,也有实物收获,各种物资、经营利润上交皇家府库。毋庸置疑,禁苑是皇家的财政源泉。秦始皇来云梦祭舜,随行人员多,停留时间长,巨大的财务支出和物资消费,不可能从咸阳运来,必然是从云梦禁苑就地取“财”,就地供给,这是最经济的理财原则。
关于秦始皇“九年前来过,对云梦的接驾设施留下了良好的记忆”的问题。接驾设施就是皇帝的行宫。参与整理《龙岗秦简》的专家刘信芳、梁柱先生在《云梦龙岗秦简综述》中写道:“秦汉行宫多设于禁苑”。这就是说禁苑是与行宫密切相关的。前引“从皇帝而行及舍禁苑中”的“禁苑”,应该就是指行宫,这是云梦有行宫的文字证据;楚王城出土的石柱础、陶水井、陶水管、卷云纹瓦档等宫殿建筑材料,以及西城中有内城,东城中有宫殿台基等,这是云梦有行宫的实物证据;秦始皇两次南巡云梦,后汉和帝、桓帝先后来云梦的事实,是云梦有行宫的史事证据;李瑞、吴宏岐先生在《秦始皇巡游的时空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一文中写道:“据新出土的云梦《龙岗秦简》记载,始皇帝在巡游楚地时,常在旧楚国离宫、禁苑中逗留”。这是当代学人对云梦有行宫的肯定,而且说“常在旧楚国离宫、禁苑中逗留”。一个“常”字,是对伪装先生否定云梦有行宫最有力回答。需要说明的是,伪装先生否认秦始皇两度南巡云梦的因果关系所列四条原因,正是从这篇文章中抄袭的。但非常遗憾,他刚抄袭到这段文字就嘠然而止,将这段与他观点不同的重要文字弃之尘埃。由此可见,伪装先生的心灵深处隐藏着多么尊贵的偏见啊!
综上所述,云梦禁苑、云梦行宫是秦始皇云梦祭舜的物质因素。
最后说说秦国和秦朝的区别。伪装先生说:“公元前211年,一颗流星燃烧着耀眼的光芒落在了秦国东郡今河南濮阳一带的地面上”。这是一个常识错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宣告战国历史结束,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史称秦朝或秦代。秦国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与燕、魏、楚、赵、韩、齐并列。公元前211年秦朝已建立10年了,还哪来秦国?这是历史常识,犯常识错误,不应该。附:伪装先生批评《秦始皇两度南巡云梦的因果关系》的跟帖(全文)
楼主知道什么是驰道吗?“驰道,天子道也”。
不全是吧?
《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从中得知,秦驰道在平坦之处,道宽五十步(约今69米),隔三丈(约今7米)栽一棵树,道两旁用金属锥夯筑厚实,路中间为专供皇帝出巡车行的部分。古时一步等于6尺,一尺等于今天的23厘米。(现今一尺等于33厘米) 0.23*6*50=69 米。
著名的驰道有9条,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陕北)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出今商洛通东南的武关道,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出今陇县通宁夏、甘肃的西方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直道等。而其中没有关于和云梦有关的记载。就遗址来说,也只有河南的南阳地区有一处被发现。
据此分析,秦始皇顶多是来过云梦而已,但是没有证据表明云梦有驰道。
由楼主所述“皇帝出巡时的车马只行驰道,说明秦统一后,将这条古道扩建成了驰道。这条驰道无疑始自咸阳,出伊洛,经颍川,过南阳,穿隋枣走廊,南下云梦。云梦秦墓出土的漆木器中,有很多都刻有“郑亭”、“许市”的字样。郑和许都是春秋古国,入秦后为县,位处中原(今河南)。这表明中原与云梦的贸易十分活跃,而频繁的贸易要以畅达的交通为纽带,进一步证明这条驰道的存在。”贸易走的是天子专用的道路--“驰道”吗?
关于楼主对于秦始皇第一次来云梦的叙述我觉得很搞笑,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祭,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刻所立石.然后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而去.接着南登琅岈,大乐之,留三月.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遇大风,几不得渡.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最后自南郡由武关归“.这是秦始皇的第一次东巡,用以示威六国也.
都没有提到云梦这两个字,大意是第二次巡视是在公元前219年,出巡的是东南地区。秦始皇首先到峄山(今山东邹县),在峄山上树立了刻石,即"峄山刻石",歌颂了他统一的功绩。接着便到了泰山。泰山是五岳之首,许多儒生认为人间的帝王应当到泰山山顶去祭祀上帝,祭名叫做"封禅"。秦始皇已称帝,于是在泰山顶上积土筑坛,举行了封禅典礼,并树立了刻石,即"泰山刻石",歌颂了他发展生产、注重建设和尊崇礼教的成就。随后,秦始皇来到胶东半岛海滨,登芝罘山(今山东福山),又在琅玡(今山东胶南)筑台立石,即"琅玡台刻石",更全面地对自己在统一事业上的成就加以歌颂。秦始皇到海边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求长生不老的仙药。当地的方士徐福等人上书,宣称海中有三个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山上的宫殿全是用黄金和白银建造的,宫中住着许多仙人,又藏有一种长生不老的仙药。徐福请求允许他带领几千童男童女往海中去替皇帝求仙药。这正符合秦始皇希求长生的愿望,他立刻派徐福带几千童男章女入海求仙,没想到徐福等人一入海便音讯全无。
秦始皇失望地从海滨回来,路过彭城(今江苏徐州),斋戒祈祷,想从泅水中捞出周朝的传国宝九鼎,命令上千人潜入水中去寻找,但没有捞到。秦始皇又西渡淮水,沿长江来到洞庭湖,恰巧遇到大风,湖水汹涌,无法渡过。秦始皇认为这是山神作祟,一怒之下命人将湖边山上的树木全部砍去,随后便从南郡经武关回到咸阳。
秦始皇这次出巡,路经今山东、江苏、安徽、湖南、湖北等省,这些地方大部分是过去齐、楚两国的领土。显然,他要在东方地区树立声威,巩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
楼主说的那些故事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还有下面这段论述就更离奇了:
“遥祭在哪里都可祭,不一定要来云梦,但始皇偏偏选择了云梦,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云梦具备了接待他那高贵而庞大队伍的条件和能力,因为他九年前来过,对云梦的接驾设施留下了良好的记忆。始皇要来云梦遥祭,随行人员多,停留时间长,所以他行前特向云梦发出通知:皇帝及其随从“舍禁苑中”,明确指示要下榻在云梦禁苑中,充分说明他是有备而来。秦汉时的行宫多建在禁苑中,证明云梦禁苑早就建有行宫,而且设施优良,同时云梦禁苑有雄厚的财力保障和丰富的物资供应,这是始皇来云梦遥祭的主要原因。”
当时的背景楼主说得很对。但是所谓的“随行人员多,停留时间长”,“明确指示要下榻在云梦禁苑中”,“云梦禁苑有雄厚的财力保障和丰富的物资供应,这是始皇来云梦遥祭的主要原因。”这些是没有任何根据的。秦始皇在第一来云梦的出巡中在琅琊住了三个月,在云梦住了多久正史中直接省略了,能说明秦始皇“九年前来过,对云梦的接驾设施留下了良好的记忆”吗?
从网上找了一段关于这个背景的通俗的描述。
公元前211年,一颗流星燃烧着耀眼的光芒落在了秦国东郡今河南濮阳一带的地面上,变做了巨大的陨石。有人在上面偷偷地刻了七个字:始皇帝死而地分。
秦始皇听说了,派了御史前去挨家查问,没有人认罪,于是把居住在那块石头周围的人全部抓起来杀了,并愤怒地命人焚毁了那块陨石。
借天降陨石刻字,这其实传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他的国家潜藏着危机了。可惜秦始皇没有坐下来对此进行认真的分析,却在一种郁闷的心情中过多地思考如何让生命延长或者不死的办法。
这年秋天,又发生了一件事情。
秦使者在华阴道上,一个神秘的山人手里拿着一块玉璧拦住他,说,拜托你把这块玉璧送给滈池君。说完转身而去,回头又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今年祖龙死。
使者想问个明白,那人已消失不见了。
使者不敢大意,回来后就把这件事情向秦始皇作了汇报。一起看那玉璧,认出来,原是始皇第二次出巡渡过长江时不慎落入水中的那块玉。
秦始皇笑了轻松地说,一个山鬼,最多也就知道一年间的事。
秦始皇说这话,因为当时已是秋季,意思是说今年快过去了,山鬼的话未必能够应验。
退朝后又轻松地说,祖龙,是人类的祖先。
秦始皇故意把祖龙混淆为祖先,因为祖先是已经死了的人,与己无关。
虽这么说,而他的心里并不轻松。
秦始皇知道那个山鬼话里的含义。
所谓滈池君,是水神,秦始皇以水德为国政以至改黄河为德水,那么这个山鬼暗指的水神就是秦始皇;所谓今年要死的祖龙,还是暗指他的,祖,开始的意思;龙,皇帝的象征。
对待这件事情,秦始皇仍然没有坐下来对此进行认真的分析,譬如为什么人们都通过不同的方式期望着他死,是不是政策有了问题,政权有了问题,官吏有了问题,人心有了问题等等。而他还是过多地考虑怎么让自己长生不死以及不死的办法。
通过占卜,显示他必须迁徙和巡游。
秦始皇就相信了。先是迁徙三万户民众到北河、榆中定居,每户赏赐一级爵位。然后决定出巡。
这是秦始皇第五次出巡,也是他在这么一种特殊背景下的最后一次出巡。
很显然,他的这一次出巡怕是凶多吉少了。
他到了湖北、湖南,其中去湖北云梦遥祭九疑山的虞舜,再乘船顺长江而下,观览籍柯,渡过安徽江渚,经过浙江丹阳,接着到达钱塘。到浙江边上的时候,因那一段江面靠近大海,江面宽,风浪大,秦始皇一行就向西往回行走了一百二十里,从余杭一处江面较窄的地方渡过去。这才去了绍兴,登上会稽山,祭祀大禹,遥望南海,并刻石立碑。
始皇返回时,途经吴地,从江乘县渡江。沿海岸北上,到达琅邪。
这时,那帮装神弄鬼的方士不知从哪又冒了出来,其中那个著名的徐市带人到大海上已经为秦始皇寻找仙药好多年了,也没找到什么狗屁仙药;倒是不知花了秦始皇多少寻找仙药的专项经费,无法向秦始皇交代,只好硬了头皮编造谎话瞎话鬼话,说,蓬莱仙药确信是可以找到的,但问题是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被大鲨鱼所困扰,希望皇上能派善于射箭的人一起去,用装有机关可以连续发射的弓弩射杀它!
秦始皇在听了他们的谎话瞎话鬼话后,日思夜想,就做了一个梦,像真的一样,他在梦中与海神交战,海神好像人的形状。醒来后就请博士给他解梦。谁知那博士也是个装神弄鬼的方士,说了一通幼稚弱智到极点的谎话瞎话鬼话,说,水神本来是看不到的,它是用了大鱼蛟龙做侦探。你看现在皇上祭祀做得周到又恭敬,却还能出现这种恶神,应当想一切办法除掉它,然后真正的善神就可以找到了。
秦始皇就相信了,这进一步表现出这时的秦始皇精神迷茫心灵困扰生命极度焦虑。于是命令入海求仙药的人携带捕大鱼的工具,自己也亲自带了弓弩去等候大鱼出来,以便按照方士们说的射杀它。
精神迷茫心灵困扰生命焦虑的秦始皇从琅邪向北,航行到荣成山,也没见到一条为海神做侦探的大鱼。继续航行到之罘山的时候,一条大鱼出现了,秦始皇激动不已地扣动了弓弩的机关,连发数箭,射死了那条大鱼。
那天始皇的气色有了一些生动,饭量也好了起来。然后沿海岸向西进发。
第二年的七月,在到达到河北广宗县沙丘时,秦始皇终于病倒了。
随着病情的加重,旅途跋涉中又不能得以及时的疗治,秦始皇在对衰弱不支的身体最后放弃之前,巨大的恐惧已经摧垮了他的精神和信心!
他给儿子扶苏写下了遗书:回咸阳来参加我的丧事,把我安葬。
七月丙寅日,秦始皇在沙丘平台逝世。
秦始皇两次南巡云梦没有因果关系,如果非要找出秦始皇出巡的原因,可以列出如下:
(1)宣德扬威、安宇天下的政治目的
在秦始皇东巡的意图中,有一个政治目的不容忽视,这就是所谓“东南有天子气,因东游以厌之”。秦统一后,吴楚之地仍潜伏着取秦而代之的政治基础和浓郁的不满情绪,始皇视之如心腹之患,故借巡游和视察政务,予以镇压抑制。后世有不少文献记载了他在巡行吴楚之地过程中,采取更改地名、挖断地脉、修筑厌气台等种种手段破坏金陵(秣陵)、朱方(丹徙)、剡山、徐州等地“天子气”的活动。
(2)虔诚的宗教情感
学者们根据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日书》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墓竹简《日书》及有关文献记载进行充分研究,认为秦代宗教信仰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秦代普遍盛行多神崇崇拜,神权思想支配着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活动。及至始皇,神学思想在其十余年短暂的统一帝国历史上,成为其统治的支柱之一,当时全国各地的山山水水无不有神存焉。从其分布看,一是东方的神学思想和神祗,以齐地即山东为中心;一是秦人本土的神学思想和神祗,以陕西西部为中心。东西方的诸神,组成了秦王朝的众神之舟,这是先秦及秦王朝时的宗教文化背景。
在这样的背景下,秦始皇推崇五德始终说,到泰山封禅,在各地祭祀天地山川鬼神,“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这不是秦始皇的迷信,而是整个时代的迷信。秦始皇于称帝后的第二年就迫不及待地去泰山封禅,在先后两次巡游东南吴楚之地的过程中,有,‘过彭城,斋戒祷祠,”“浮江,至湘山祠”,“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上会稽,祭大禹”等祭祀活动。
(3)求仙长生的期望
秦始皇推崇五德始终,又迷信封禅说。但是,鬼神的魔力对于秦始皇还不限于此,他在祈祷天神护佑其帝王基业的同时,还滋生出另一种强烈的欲望,这就是长生不老,由此引发他求仙与求不死药的狂热行为。
(4)地理景观地域差异的吸引
现代旅游心理学研究分析表明,旅游行为产生的最基本的原动力来源于人们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渴望,也称异地情结,在这方面古人、今人当同一此理。秦始皇巡游活动涉足的范围广阔,南极吴楚,东至海滨,北涉赵代、燕北之地,由于气候地带性规律和地貌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地理景观的多样性和地带性特点,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地理景观差异,这正好满足了有着好大喜功、果敢刚毅、雄心勃勃性格特征的秦始皇在巡游中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所以地理景观地域差异的吸引应是其巡游活动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