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12847|回復: 5

春秋吴城出土刻字竹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6-22 21: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春秋吴城出土刻字竹简最近笔者在阖闾城先后三次,共采集到刻字竹简九枚,存字约四十九个。这九枚竹简的尺寸分别为(排序自右至左,長×宽  毫米-字数);1、156×20—6字     2、130×18—6字      3、182×18—6字      4、128×14—8字5、135×19—3字     6、95×17—4字       7、130×18—7字      8、145×12—6字9、100×16—3字            合计:49字一、出土简报。春秋古城阖闾城位于太湖北岸,无锡與武进接界处,1958年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自去年春天起,以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张敏所長为领队的阖闾城遗址考古队,进驻遗址正式考古发掘。我经常去遗址开挖处观察,还十分留意非发掘区的动态,特别是遗址西北角这一曾经大量出土春秋后期硬纹陶、青瓷的宫殿废墟区,当地农民正为新植桃园开一只直径4米、深1.5米的粪坑,起土时带出了大量古陶瓷片:大类有几何纹硬陶,器型有缸、罐、簋、集滤器等;原始青瓷,器型有壶、碗、缽等;夾砂黃陶制做的釜、盆等炊器;细泥陶盖及陶塑;还有十分精緻少見的印复合纹的涂釉硬陶。陶片有些几近完整(见下图)。从这些陶片的类型、纹飾看,应该是春秋中、晚期的。我们在十分兴奋地采集这批从未见过如此完整精美的陶瓷片时,随手捡了一片疑似有字纹的竹片带回家再仔细研究。回家后忙于整理陶片,把竹片忘了。后来经清洗放大观察,才惊喜发现是刻字竹简,第二天(5月15日)一早,赶去闾江口专门采集竹简,又得七枚。第三次去仅得有字简一枚,无字简三枚。总共九枚刻字竹简。出土点的地层距地表1.2米,表土层约0.4米,褐色耕土层,0.4—1.2米为文化层,黑色,间有淤泥,竹简与淤泥在一起,淤泥终年潮湿。其地理埋藏的特征是沟状分布(坑内3/5处集中出土陶片,其余处土质纯净)。根据出土型器不相类同,器型大而精制的特征,可排除窖址,民居,墓葬之类的可能,我推测是吴国宫殿遗址,越败吴后被毁而埋藏,竹简应为吴宫中藏物同时被埋。二、竹简特征。與以往出土的竹简不同处,是在青(正)面涂漆后刀刻,而不是用毛笔在黃(背)面墨书;長度比楚简短;也沒有装祯成册的编联。推测存世要早於战国中、晚期的楚简,很可能是春秋后期的吴简。竹简的摹写本見下图。竹简的字体有乌虫意,而无篆书典型的健筋硬骨、端庄齐整。春秋时期,吴、越、楚、蔡、徐、舒南方诸国流行乌虫篆,所以推测可能是吴国的鳥虫书。但又有别于刻在青铜器上的鳥虫书,那是正规端庄的书体,而刻于竹简上的应是日常应用通行体,其横划有蚕头燕尾之势,已是春秋隶草笔意。三、出土吴简的意义初探;无锡、苏州、常州是吴国腹地,但从未出土过带吴文字的青铜器。据董楚平先生所著《吴越文化志》统计,吴国具銘青铜器共八十一件,其中出土地点明确者六十四件,按出土地奌分,安徽21 件,江西10 件,河南 6件,山西5件,山东3件,湖北和浙江各2 件,陝西1 件,吴国核心所在地江苏共14 件,其中宁镇地区 13 件,苏北的盱眙1件,苏锡常地区一件都没有。出土于宁镇地区的青铜器,大都是西周和春秋早期之器;出土于外省的青铜器,少部份是婚嫁媵器,大部份是国破家亡后被掠夺走的战利品。苏锡常地区在吴灭四百年后,被司马迁称为吴墟。越灭吴是第一次扫荡,楚灭越佔吴地后是第二次更彻底的毀灭,楚王要报阖闾佔郢都鞭尸妻后之耻,秦灭楚佔吴地后是第三次踏平诸侯旧地,所以西汉初司马迁只能看到吳地一片废墟。吴地从来没出土过吴文字。如果九枚刻字竹简是真正的吴文字,那么这是吴文字在吴地的首度发现。春秋各国都有自已的史官记载历史,吴国也应该有自己的史官,有自己记载的吴史,但已毁于三次扫蕩。即使被掠走,也会被项羽的一把火與咸阳宫同毀。吴国历史散见于由鲁国史官记载、由孔子删改的《春秋》。但孔子对吴国有偏见,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四十二岁步入仕途,在鲁国为官八年,历任中都牢、司空、大司寇,五十岁执相事,公元前501年弃官从教。阖闾攻陷楚都郢城时孔子是鲁相,《春秋》记阖闾弒君、灭徐、侵楚、伐夷、占郢都、妻楚后,坏事做绝了。孔子死于前479年,吴王夫差兵败自杀于公元前473年,比孔子晚6年,所以阖闾、夫差父子两代吴王與孔子同代。孔子在鲁国任大司寇时,吴王阖闾欺压过鲁国;孔夫子周遊列国时,吴王夫差北伐中原爭霸,无意中把孔丘追赶得如喪家之犬。吳、鲁两国,虽不是敌国,但从不是盟国,鲁国瞧不起吴国,对后来居上的暴发户吴国怀有深深的敌意。所以《春秋》中记敘吴国贬多褒少,甚至刻意曲解。孔子还指使他任鲁国行人(外交大臣)的学生子贡,推行一套兴鲁弱齐、助越灭吴的外交方針。所以吴国在它兴旺的顶端突然灭亡,不能忽视孔子的作用。两千多年来史家们以儒家的经为史,所以六百多年吴国史,前八成几乎空白,后两成被扭曲。《吴越春秋》等写于东汉后,更不可全信。我相信慈利楚简记载的吳史,曾千方百计联系張春龙先生,他肯定这是楚简吴、越史,不久将整理好出版。我期待楚版吴史,但更看重吴版吴史。若能多出点吴简,並且解读好吴简。那么被儒家扭曲二千多年,近年又多爭执不定的吴国历史必將重写。无锡 陈万康  2008.5.286.16改定附附:右圖五个字是苏州西郊灵岩山西麓南坡上的崖刻,山坡腑视木渎镇五峰村。经苏州博物館考古发掘,证实这里是吳国最后的都城,四周有城墻,城内有宫址。山上这五字不见记载(由随行的《姑苏晚报》记者戚振林证实),拟读作“祖五丰興粗”。意为;我们的祖先曾在这五峰山下兴盛强大。该是吴族后人在战国时的刻字纪念吧。若是,这该是吴地最早的石刻文字。(2007.10.15摄于苏州灵岩山)作者联系电话:13033513056
春秋吴简集.jpg
發表於 2008-6-22 22:57 | 顯示全部樓層
扑朔迷离
發表於 2008-6-23 09:40 | 顯示全部樓層
玄乎!?
發表於 2008-6-23 12:52 | 顯示全部樓層
为啥要刻?没墨吗?
發表於 2008-6-23 14:02 | 顯示全部樓層
不知為何看不到圖版 :shock:
發表於 2008-6-23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好象需要先登录才能看到图版。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1-22 22:53 , Processed in 0.06072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