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35005|回復: 28

[转帖]清华大学入藏战国竹简典籍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10-22 20: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清华大学入藏战国竹简典籍 是迄今发现的最早中国书    专家组鉴定认为:“这批竹简内涵丰富,初步观察以书籍为主,其中有对探索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经、史’类书,大多在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中是从未见过的,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在简牍形制与古文字研究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10月22日下午,清华大学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清华大学入藏一批大约2100枚珍贵战国竹简,全国11位权威学者专家的鉴定一致认为:“从竹简形制和文字看,这批竹简应是楚地出土的战国时代简册,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项罕见的重大发现,必将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将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介绍说,今年7月中旬,清华大学接受校友捐赠,自境外抢救入藏了一批战国时(大约公元前3、4世纪左右)竹简。竹简到校时,已经发生菌害霉变,学校立即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开展了竹简的紧急抢救和保护工作,组织研究人员对霉变组织进行采样、化验和分析,明确霉菌的性质和种类,科学制定了积极而又稳妥的保护办法。与此同时,清华成立了校级研究机构——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并建立专门工作室,聘请专家学者参与竹简研究和保护。至10月初,第一阶段的保护工作基本完成,初步统计竹简数量约为2100枚(包括残片)。与这批竹简同时入藏的,还有传为同出的漆绘木笥(装竹简的箱子)残部,纹饰带有楚国艺术风格。     竹或木制作的简,是纸发明以前我国用以书写的主要材料。一支一支的简,用丝绳编连起来,就称为册。简册上面的文字,都是用毛笔和墨写成的。据了解,目前已发现的古代竹简,大致分为书籍和文书,并以文书居大多数。     清华所藏的这批竹简,其形制多种多样,简的长度最长的有46厘米(战国时的2尺);最短的不到10厘米。较长的简都是三道编绳,借以固定编绳的切口及一些编绳遗迹清楚可见。文字大多书写精整,多数至今仍非常清晰。     “这批竹简就像是一位新出土的历史学家,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书。”历史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说。“这批竹简的内容丰富,目前还来不及详细检视,已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尚书》。《尚书》是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列于六经之首,是研究古史的最重要依据。第二是这简竹还是一篇编年史,体裁类似西晋武帝咸宁5年(公元279年)在今河南汲县一座战国时魏国墓中发现的竹简书籍《竹书纪年》。这批清华简所记历史上起西周初,下至战国前期。与传世文献《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有许多新的内涵,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清华简专家鉴定组组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伯谦教授表示:“从重要意义上讲,其价值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李学勤说:“1926年,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清华讲演时指出,中国自古新学问的兴起常由于有新发现,在学术史上有两次‘最大发现’分别是西汉‘孔壁中经’和西晋‘汲冢竹书’。现在清华简的发现,足以与孔壁、汲冢相媲美。”     面对这批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竹简,谢维和教授表示,竹简是出土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与文明的重要载体,而清华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出土文献研究工作的开拓者和重镇,始终将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作为一项责无旁贷的学术使命。他指出,清华大学要以这批战国竹简的收藏为契机,把竹简等出土文献的研究和保护作为学科建设和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平台,作为文、史、哲等基础文科发展的突破口,进一步促进基础文科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促进文科和理工科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他强调:“这批竹简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瑰宝,学校将本着开放的原则,吸收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深入研究探讨这批竹简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谢维和教授表示,出土竹简的长期保护目前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清华大学将联合多单位、组织多学科专家进行科研攻关,力争完善地保护好这批珍贵的竹简。”http://www.sciencetimes.com.cn/htmlnews/2008/10/212302.html
清华2.jpg
清华.jpg
 樓主| 發表於 2008-10-22 20:29 | 顯示全部樓層

清华大学收藏一批两千多年前的战国竹简

清华大学收藏一批两千多年前的战国竹简2008年10月22日 19:28:18  来源:新华网新华网北京10月22日电(记者李江涛)清华大学22日宣布,该校日前收藏一批楚地出土、两千多年前的战国竹简。经权威专家鉴定,这批竹简为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项罕见的重大发现。    据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介绍,清华收藏的这批珍贵竹简是今年7月由校友捐赠、自境外抢救入藏的。初步统计,竹简数量约为2100枚(包括残片)。    这批竹简形制多种多样,简的长度最长的有46厘米(战国时的2尺);最短的不到10厘米。较长的简都是三道编绳,借以固定编绳的切口及一些编绳遗迹清楚可见。文字大多书写精整,多数至今仍非常清晰。    竹或木制作的简,是纸发明以前中国用以书写的主要材料。一支一支的简,用丝绳编连起来,就称为册。简册上面的文字,都是用毛笔和墨写成的。    多位学者专家对这批竹简观察鉴定后认为:“竹简内涵丰富,初步观察以书籍为主,其中有对探索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经、史’类书,大多在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中是从未见过的,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在简牍形制与古文字研究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据了解,目前已发现的古代竹简,大致分为书籍和文书,并以文书居大多数。清华所藏的这批竹简以书籍为主,而且很多从未见过。    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说,这批简内容丰富,从目前检视结果看,其中很多篇都是前所未见的佚篇,是传世本《尚书》里所没有的。同时,这批竹简还有一篇编年体的史书,所记历史上起西周初,下至战国前期,与《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有许多新的内涵;此外,类似《国语》的史书、类似《仪礼》的礼书、前所未见的乐书,与《周易》有关的书等,都是两千余年无人见过的。    谢维和表示,清华要以这批战国竹简的收藏为契机,把竹简等出土文献的研究和保护作为学科建设和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平台,作为文、史、哲等基础文科发展的突破口,进一步促进基础文科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促进文科和理工科的学科交叉与融合。    与这批竹简同时入藏的还有传为同出的漆绘木笥(装竹简的箱子)残部,纹饰带有楚国艺术风格。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0/22/content_10234903.htm
 樓主| 發表於 2008-10-23 07:27 | 顯示全部樓層
清华大学获校友捐赠2100枚战国时期竹简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3日01:46  京华时报 本报讯 (记者周逸梅)昨天,清华大学宣布,2100枚战国时期的竹简入藏清华。这批竹简是目前数量最多、年代最早的竹简书之一。  校友捐竹简给母校  这批竹简是今年7月由校友赵伟国从境外拍卖所得后捐赠给清华的。至于这批竹简的出土时间、流散过程,目前已不得而知。  清华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回忆,当时这批竹简包着保鲜膜,装在密封筒里被送到学校,已经有菌害霉变的危险。学校特地为此“白手起家”成立了专门的实验室,还成立了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整合清华历史、化学、图书馆等学科资源,聘请专家保护清理。几天前,第一阶段的保护工作基本完成。  首见古代“口袋书”  经过11位学者组成的专家组鉴定,这批“清华简”属于战国中晚期,距今大约2300—2400年左右,应出土于古代的楚国境内。初步统计竹简数量约为2100枚(包括残片),预计整理后为1700支。  “清华简”的形制多种多样,最长的有46厘米,最短的不到10厘米。“10厘米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口袋书’了,在以前从未发现过。”李学勤介绍,战国简最早发现于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只有零散的出土。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两次发现大量的战国竹简书,分别为800支和1000多支,所以“清华简”可以说是目前数量最多、而且年代最早的竹简书之一。  《尚书》佚篇首现  之前发现的竹简书,多为哲学思想领域的书籍,而“清华简”则多为“经、史”类书,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很重要的意义。从目前的检视结果看,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发现了失传的《尚书》篇章。《尚书》是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列于六经之首,为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据。据称先秦时《尚书》有百篇,经过秦始皇焚书,大多佚失,汉朝初年只有29篇流传下来。  “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都是焚书坑儒以前的写本。有些篇有传世本,如《金縢》、《康诰》、《顾命》等,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的则是前所未见的佚篇。  另外,“清华简”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一篇编年体的史书,所记历史上从西周初起至战国前期,与传世文献《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有许多新的内容。此外,类似《国语》的史书、类似《仪礼》的礼书、前所未见的乐书、与《周易》有关的书等,都是两千余年无人见过的。  竹简有望展出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表示,清华将吸收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深入研究探讨这批竹简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出土竹简的长期保护目前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清华将联合多单位、组织多学科专家进行科研攻关。  李学勤介绍,清华正在酝酿建设博物馆,届时这批竹简有望展出。
 樓主| 發表於 2008-10-23 21:40 | 顯示全部樓層
2100枚战国竹简入藏清华大学京报网 www.bjd.com.cn    日期:2008-10-23 09:30    网络编辑: 傅郁京报网讯(记者刘昊)挂上特殊胸牌,穿过警卫把守的大门,借助放大镜,隔着玻璃保护罩,终于得见浸泡在防霉变药水中的战国竹简的“芳容”。这2100枚距今已两千多年的珍贵竹简昨天入藏清华大学。据该校历史学家透露,两千多年国人从未见到过的古文《尚书》就在这竹简之上。    流散竹简终回国内    竹或木制作的简,一支一支用丝绳编连起来,成为册,是我国在发明纸张前的主要书写材料。此次入藏清华的竹简已流散海外多年,是清华校友赵伟国自境外抢救入藏,今年7月捐赠给母校的。按惯例,这批由清华收藏的竹简被称为“清华简”。    竹简抵达清华时,部分存在菌害霉变的危险。经过紧张的抢救保护工作,至10月初,基本完成了对竹简的第一阶段保护清理。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历史教授李学勤告诉记者,这批极为珍贵的竹简,年代应在公元前三至四世纪,属于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400年。由于竹简上的文字类似楚国文字,再加上同时入藏传为同出的漆绘木笥(装竹简的箱子)残部上有楚国艺术风格的纹饰,判定该批竹简应出土于战国楚国境内。    “清华简”包括残片在内约有2100枚,形制多样,最长达46厘米,最短的不到10厘米。较长的简都是三道编绳,固定编绳的切口及编绳遗迹清楚可见。简上文字精整,少有潦草。“这应该是迄今为止发现数量最多的战国竹简之一,经过保护整理,估计应能整理出竹简1700多支。”李学勤表示。    真本古文《尚书》再见天日    现已发现的古代竹简大致分为书籍或文书。“清华简”属于极为珍贵的战国古文书籍,且多为对探索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经、史”类典籍。让不少专家心跳加快的是,这批竹简中出现了古文《尚书》,这是自秦始皇焚书之后,首次出现的真本古文《尚书》。    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中的书指的就是《尚书》,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研究古史的最重要依据。据称,先秦时《尚书》有百篇之数,但在秦始皇焚书后大多遗失。汉朝初年,一位作过博士的儒生,凭借记忆默写出29篇《尚书》,得以传世,即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今文尚书”。至汉景帝末年,又在曲阜孔子后人宅屋的墙壁中发现焚书时隐藏的竹简书籍,里面有16篇古文《尚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16篇《尚书》流散,如今看到的古文《尚书》已被明清以来的学者论定为伪书。    据李学勤介绍,“清华简”中发现的多篇《尚书》均是焚书以前的写本。《金縢》、《康诰》、《顾命》等部分篇目有传世本,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都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篇章。例如《尚书》中的名篇《傅说之命》,即先秦文献引用的《说命》,和传世伪古文就并不相同。这意味着对“清华简”的研究可以使现代人得以重见古文《尚书》真容。    竹简中有《史记》未有的史事    这批竹简书中还有一篇编年体史书,体裁类似西晋时在今河南汲县战国魏墓中发现的竹简书籍《竹书纪年》。《竹书纪年》中所记载的很多史事与传世文献并不相同。但《竹书纪年》也已流散,今日所见的“今本竹书纪年”被认为是伪书。    “清华简”中的编年体史书,所记历史上起西周初,下至战国前期。记载了很多《左传》、《春秋》、《史记》等未有的史事。此外,竹简中还有类似《国语》的史书,类似《仪礼》的礼书,前所未见的乐书,以及与《周易》相关的书等,均为两千余年无人见过。    1926年,王国维曾认为西汉“孔壁中经”和西晋“汲冢竹书”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两次最大发现。在李学勤看来,记载着孔壁中经和汲冢竹书的“清华简”足以与这两大发现媲美。    11位专家学者评价极高    上周,清华大学特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上海博物馆、荆州博物馆的11位学者专家,对“清华简”进行观察鉴定。对竹简的研究和释读是十分庞大的工程。清华将邀请国内外的学者共同完成对“清华简”的研究,并计划到2011年该校百年校庆时,能够出版第一卷有关“清华简”的研究报告。    “这批竹简的发现,将对夏商周断代史研究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清华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张国刚说。清华大学特别成立了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专家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将对这批竹简的保护和研究列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给予大力支持。http://www.beijingdaily.com.cn/gd/200810/t20081023_487801.htm
 樓主| 發表於 2008-10-23 2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这次挖到了一个历史学家”记者 丰捷 发布时间: 2008-10-23 04:11 来源:光明日报本报北京10月22日电(记者丰捷) 前所未见的《尚书》佚篇和乐书,与《春秋》、《史记》等传世文献相比独具新内涵的编年体史书——一批“两千余年无人见过的”“经、史”典籍在流散于境外的2100枚(包括残片)竹简中惊现。清华大学今天宣布,这批由校友捐赠的珍贵竹简已经入藏该校,全国11位权威学者专家鉴定后认为,“这批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项罕见的重大发现,必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这次挖到了一个历史学家”,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今天这样向媒体描述自己见到这批距今两千三四百年前的“书籍”时的惊喜。清华简专家鉴定组组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和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裘锡圭则表示:“从重要意义上讲,其价值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经专家鉴定,这批极为珍贵的竹简从形制和文字看,应为楚地出土的战国中晚期简册。竹或木制作的简,是纸发明以前我国用以书写的主要材料。此次清华所藏竹简,其形制多种多样,最长的有46厘米(战国时的2尺),最短的不到10厘米。较长的简都是三道编绳,借以固定编绳的切口及一些编绳遗迹清楚可见。文字大多书写精整,多数至今非常清晰。  据了解,目前已发现的古代竹简,大致分为书籍和文书,并以文书居多。专家组鉴定认为,这批简内涵丰富,初步观察以书籍为主,其中有对探索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经、史”类书,大多在已发现的先秦竹简中是从未见过的,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在简牍形制与古文字研究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李学勤特别指出,从目前检视结果看,这批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据、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位于六经之首的《尚书》,且其中很多篇都是前所未见的佚篇,传世本《尚书》里没有。这些佚书是真正的“古文尚书”,对古史研究的意义难以估计。同时,竹简中一篇编年体史书,所记历史上起西周初,下至战国前期,与传世文献《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有许多新的内涵;此外,类似《国语》的史书、类似《仪礼》的礼书、前所未见的乐书, 与《周易》有关的书等,都是两千余年无人见过的。  据悉,清华大学此次入藏竹简是今年7月由校友自境外抢救而来的。与竹简同时入藏的,还有传为同出的漆绘木笥残部,纹饰带有楚国艺术风格。  据介绍,由于经历流散,竹简到清华时部分已发生菌害霉变。清华为此迅速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开展了对竹简的紧急抢救和保护工作。同时,该校成立了校级研究机构——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聘请专家学者参与竹简研究和保护。至10月初,第一阶段保护工作基本完成。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今天表示,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出土文献研究工作的开拓者和重镇,清华大学将以这批战国竹简的收藏为契机,把竹简等出土文献的研究和保护作为学科建设和学科交叉的重要平台。他强调,这批竹简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瑰宝,清华将本着开放的原则,吸收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他说,出土竹简的长期保护目前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清华将联合多单位、组织多学科专家进行科研攻关,力争完善地保护好这批珍贵文物。 http://www.gmw.cn/01gmrb/2008-10/23/content_851513.htm
發表於 2008-10-24 01:31 | 顯示全部樓層

“这次挖到了一个历史学家”

是谁挖到的?为什么我们的文物(尤其是这十来年)总要经过“盗墓”--“走私”--“收购”--“捐赠”的怪圈才能回归?文物管理部门在做什么?公检法在做什么?
發表於 2008-10-29 00:14 | 顯示全部樓層
看来是春秋后期,周王室的王子朝带到楚国的周朝典籍了!
發表於 2008-10-29 15:37 | 顯示全部樓層
要真是王子朝带走的"周之典籍",那可就是当时最权威的版本了.
發表於 2008-11-4 01:10 | 顯示全部樓層
好,希望尽早看到研究成果的发表@~!
發表於 2008-11-21 09:50 | 顯示全部樓層
清华的动作真快,这一点武大要学学啊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1-22 23:51 , Processed in 0.03915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