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5793|回復: 2

八卦李家浩先生之二(转)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8-28 11: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李先生《北京晚报》2009年7月19日  方 麟  李家浩先生是裘锡圭先生的弟子。  如果按照北京土著居民的观点,李家浩先生讲话那不是一般的口音问题,简直就是说鸟语的南蛮。三十一年前,他从湖北沙市来到北京,也带来了一口标准的沙市话。这口沙市话他一直保留至今,不容易,虽然在北京大学课堂上李先生多少还是会打上一些普通话的补丁。饶是如此,大伙儿仍然听得费劲:他的口头禅“你比如说”听起来像“泥逼撸锁”。我这个南方人,上课也得凝神细听,北方同学更不必说了。记得有一次李先生讲《说文解字》,来了一个俄国留学生,那哥们儿听了一节课,下课后对着李先生深深鞠了一个躬,说李先生抱歉,我实在听不懂您讲什么,然后落荒而去。对于自己的方言,李先生似乎也很抱歉。听他的学生杰鹏讲,李先生也曾经想学普通话来着,因为学不好,又害羞,所以干脆保持自己的英雄本色。不过我们却觉得李先生好可爱,沙市话算是先生的名片吧,对喜欢李先生智慧的学生来说,口音不成问题。    不改的还有李先生对学术的执着。他从木匠、瓦匠、板车工、印染工,一步一步,走到北京大学古文字教授岗位上。我看他上课的讲稿,工工整整地抄写在一沓厚厚的稿纸上,稿纸方框外面是密密麻麻的批注,那该是历年讲课的增补。这些讲稿如果搁别人那里,可能早就出版了,然而李先生却一直不肯拿出手,仍然在家里不断地锤炼,大概想炼出干将、莫邪吧。算起来,我听李先生的课共有三门,《说文解字》、《战国文字概论》和《出土战国方术文字资料研究》,应该是很幸福的。有一次课间我问他一个秦楚月名对照问题,李先生口讲指画,讲了大半天,第二次上课又重讲这个问题,让人感佩。    他谈到清末金石学家吴大澂,官至广东、湖南巡抚,感慨过去学者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做学问的,我想李先生做木匠时也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的;他谈到朱德熙先生的成就,说古文字学的功夫不在古文字学本身,应该利用西方语言学方法来研究古文字学;他说做学问要掌握主动,别人能看出来的问题自己先交待,有些话不能说死了,因为所见的材料有限,等新材料出现想改都改不成了;他说知识面要宽,研究问题要专,古文字有时只需把相关材料排比在一起,问题就出来了。最后一堂课上,李先生自我总结:在大学撰述三十多年,一直干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生怕误人子弟;做学问第一是正确,第二是要公正;文章的分析过程比结论更重要。这些话散见于我的几大本笔记本内。可惜当时不用功,听李先生的课纯粹是旁听,并不想拿学分。我把李先生的这些话摘出,希望爱好古文字的人能够看到。假如把李先生考证古文字的过程拍成“探索”系列片的话,一定像福尔摩斯破案一样精彩。    记得有次去中文系,正好看见李先生骑着他的二八自行车过来,印象中二八自行车在城市很难看见,一般农民上菜载货才用的。我叫道“李老师好”,没想到李先生竟然“飞身下马”,说道“你好你好你好”,笑呵呵地和我攀谈起来。这让我多少有些受宠若惊。李先生问我什么时候回来读博士的,学习忙不忙,家里景况怎样。接着又骑着他的二八铁马飞身而去。 J072(jiaguwen1899摘自http://newepaper.bjd.com.cn/bjwb/html/2009-07/19/content_167471.htm)
 樓主| 發表於 2009-8-29 06:53 | 顯示全部樓層
从没见过李老师骑车,遗憾呐 :cry:
發表於 2009-9-13 16:06 | 顯示全部樓層
俺比较有幸,李家浩先生来中心开会,见过几次,总觉得很亲切,因为先生说的真是标准湖北话。很喜欢“骑自行车”那段,可见李家浩先生很平易近人。我也骑过二八自行车,小时候学车时,骑三角架那里,只能踩半圈踏板。希望能听李家浩先生讲课,我想应该没有俄罗斯学友的语言障碍。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1-1 15:19 , Processed in 0.03971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