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10339|回復: 2

[转帖] 2300岁国宝重获新生 “清华简”编排是难题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1-28 12: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300岁国宝重获新生 “清华简”编排是难题

徐轶汝    新民晚报

乐乐旨酒,宴以二公,
任仁兄弟,庶民和同。
方壮方武,穆穆克邦,
嘉爵速饮,后爵乃从。



  这段周武王致毕公的乐诗,就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下称“清华简”)的内容之一。秦代以后,乐经已经全部亡佚,这篇竹简兼具的历史价值和文学意义显而易见。
        类似的重大发现在“清华简”的整理研究过程中比比皆是。从2008年7月“清华简”入藏,到上周宣布将于年底出版第一册共9个篇目的研究报告,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专家学者们克服了包括抢救性保护、不脱水状态下的拍照、近2500枚竹简编排通读在内的三大难关。近日,记者走访了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近距离接触这一国宝,听中心副教授刘国忠讲述研究道路。

在极湿环境中保存至今



  上周五,一些专家和记者来到清华大学,参观“清华简”实物。
  手举放大镜,透过玻璃罩,记者细细观察这些2300多年前的“书籍”——竹简按号码依次浸泡在高纯度实验用蒸馏水中,呈咖啡色,宽约1厘米,长短各异,上面炭黑色的古文字清晰可辨,每根竹简都以玻璃条覆盖在有字的一面,顶端是一个银色的号码牌,最后以细线螺旋式缠绕。
 “清华简”之所以能保存至今,因为它身处极端潮湿的环境中。古代,荆楚之地地下水位高,竹简被放入地下墓葬后,地下水不断渗入,挤掉了空气,墓穴内活跃的微生物耗光了剩余的氧气后死亡,再加上当时的墓葬使用密封性很好的泥土,多层夯实,隔绝外界空气,墓穴就成了一个类似真空的大罐头。
  在水中浸泡了2300多年的竹简被送到清华大学时,情况十分糟糕:有的脏东西结成了坚硬的外壳,把竹简包裹起来;有的竹简完全粘在了一起。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教授刘国忠说:“这些竹简的含水率高达400%,可以说每个细胞都充满了水,每枚竹简就像一根柔软的面条一样,根本拿不起来,一拿就断。”

每天换水将脏物清除掉
  历时3个月的抢救性保护工作迅速展开。
 专家们用最细最软的毛笔,耐心细致地清理附在竹简表面的脏物,“一不小心,竹简上的墨书文字就毁了”。
  为了延缓竹简的衰退过程,专家们还要尽量模仿竹简原本饱水的“家”的环境,为它们建一个“新家”。
  目前存放竹简的库房环境是恒温恒湿的——温度保持在20摄氏度以下,相对湿度50%;竹简保存在不锈钢盘内,每个盘子里浸泡约30枚。
  竹简本身因年代久远已经产生了菌害、霉变,在流散过程中又遭到化学品等各种污染。最初的几周,每天都要换一次水,清除竹简内的脏物。这也是一个耐心细致的工程,换水时一般采用类似医用输液管的橡胶软管,先将脏水吸出来,再输入干净的水,速度要非常缓慢,尽量不对盘里的竹简产生冲击。每天,专家们都要仔细观察竹简的状态、水的质量,随时采取相应措施。

竹简拍照时必须“饱水”

  2008年11月,抢救性保护工作告一段落后,为了留下最重要的原始资料,拍照开始了。
  “竹简实物最终会走向消亡,拍照的意义,就是将第一手资料传给后代;我们的研究也不能老对着实物,而是要根据照片,因此照片质量直接影响到研究和资料的价值。”刘国忠说。
  拍照时专家们遇到了3个问题。首先,竹简必须“饱水”拍彩色照片,这在以前尚未有成熟的经验。“水中的拍摄环境大不一样,水有反光,简上可能附着水珠,这都会影响拍摄效果。”刘国忠说。其次,竹简最长的有46厘米,若用普通相机拍摄整支竹简,只聚焦一个点,两端难免会变形。最后,竹简本色应该是外青内黄,现在却成了咖啡色。
  专家们到各地的藏简机构调研学习,结合“清华简”的实际情况,邀请清华美术学院摄影实验室的学者一起反复试验,解决了“反光”和“聚焦”的问题。至于颜色,在拍摄过程中采用了临时的脱色处理,用化学品还原本色,拍照完成后马上把药品冲洗掉,减少对竹简的伤害。
  刘国忠介绍说:“最终拍摄出来的照片鲜活通透,就跟看艺术品一样。”整个拍照过程历时3个多月

编排试读近2500枚竹简

  2009年春节后,编排试读工作开始。将写满字的纸撕碎后重新拼起来都很难,何况是近2500枚写满古文的竹简。专家通过综合分析“清华简”中的各种信息来编排——
  -简的长短和宽窄 “清华简”最长的46厘米,最短的10厘米,就像书本有16开、32开一样,同一篇文章,简的长、宽基本一致;
  -编绳的位置 就像书本的装订点;

  -版式 有些人誊写文章时喜欢“顶天立地”,有些人偏爱留白,页面的宽度不一致;
  -字体和字符间距 “清华简”中的不同篇章出自许多人之手,书法也很不一样,但一般一篇文章的抄写者是一人,所以可根据字体的大小、工整程度和字符间距等大致分类;
  -内容 这是最重要的判断标准,以上所有的分类,最后都要根据内容来验证。
  没有一个学者敢断定,自己的编排就是正确的,“不同学者会有不同的排列方式。”刘国忠说,经初步归类,“清华简”共有63篇,但绝对不是最终数字,只能说不少于,有可能其中某一篇将来被发现是两篇或若干篇。


【焦点关注】


古文《尚书》又见天日

  “清华简”属于战国中晚期,其特点是数量大,且内容具有唯一性,多为对探索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经、史”类典籍,被视为“国之重宝”。它的陆续整理、分册出版,有助于破译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千古之谜”。


  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介绍,第一册研究报告收录的107支简,包含9个篇目:《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其中前8篇都是《尚书》一类的文献。

  “焚书坑儒”后失传的多篇古文《尚书》重见天日,这是从去年3月启动初步释读工作以来的最重要发现。

  《尚书》位于六经之首,是夏商周三代各种重要历史文献的汇编,是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同时,竹简中一篇编年体史书,所记历史上起西周初,下至战国前期,与传世文献《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有许多新的内容。
發表於 2010-1-28 15:41 | 顯示全部樓層
年底,不会是年三十吧
 樓主| 發表於 2010-1-28 20:01 | 顯示全部樓層
那敢情好,“旨酒”下饺子,有滋味!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1-22 16:34 , Processed in 0.03382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