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11658|回復: 8

又一个不谋而合的例子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11-10 04: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楚人先祖鬻熊和穴熊的关系问题,一直为大家所关心。今年,李学勤、李家浩、张富海三位先生分别发表论文,都认为鬻熊、穴熊是同一个先祖名的异写,可谓不谋而合。三篇文章出处如下:

    李学勤:《清华简九篇综述》,《文物》2010年第5期。

    李家浩:《楚简所记楚人祖先“鬻熊”与“穴熊”为一人说——兼说上古音幽部与微、文二部音转》,《文史》2010年第3辑。

    张富海:《楚先“穴熊”、“鬻熊”考辨》,《简帛》第5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李学勤先生是结合清华简《楚居》的新材料来谈的,说得不多;李家浩先生是结合上古幽部与微、文二部关系来谈的,举证翔实;张富海先生论述角度与李家浩先生相近,唯举证略简。三篇文章都提到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的意见,这个例子再次提醒我们对于包括清儒在内的前人成绩的注意。

    有意思的是,史杰鹏先生《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简帛》第5辑)虽然没有讨论“鬻熊”和“穴熊”的关系问题(不过在注释中提到了上述李家浩先生的意见),但是文中所讨论的古音现象却和李家浩、张富海先生相同。相信即便不知道上述三位先生的意见,如果史先生在其自己所论问题上持续追索下去,很有可能也会得出相同的结论的。
    上述情况和清末几位学者不约而同地根据金文指出《尚书》中的“宁考”“宁人”“宁王”“宁武”之“宁”是“文”字之讹一样(参看裘锡圭《谈谈清末学者利用金文校勘〈尚书〉的一个重要发现》,收入氏著《文史丛稿》,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10月),都说明学术某一方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总会出现这种英雄所见略同的现象。
發表於 2010-11-10 08:56 | 顯示全部樓層
很強大!
發表於 2010-11-10 14:31 | 顯示全部樓層
幽覺與微物文(脂質真)相通是自乾嘉以來很多學者都曾論及的問題。據予所知者有段玉裁、王念孫、宋保(《谐声补逸》“蒐”字条)、章太炎(《文始》“隹”字条)、何琳儀(《幽脂通轉舉例》《古汉语研究》第一辑,348-372页,中华书局,1996年)、孫玉文(《“鸟”、“隹”同源试证》,《语言研究》1995年第1期)、孟蓬生(《上古汉语同源词语音关系研究》48-50页,又176-178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等。
發表於 2010-11-10 14:59 | 顯示全部樓層
好像周宏伟《新蔡楚简与楚都迁徙问题的新认识》(《北大史学》14辑,2009年)文中,根据南方读音和《史记楚世家》文字等,已指出鬻熊、穴熊为一人。
發表於 2010-11-10 17:40 | 顯示全部樓層
这个问题以前多有讨论,科学地有说服力地论证此观点的是这三位先生。
發表於 2010-11-10 18:15 | 顯示全部樓層
鬻熊、穴熊问题如果单是语音问题,可能早就有人解决了。其实,该问题牵涉到楚世系、楚早期地理、,《史记楚世家》记载等多方面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考虑,能叫“科学地有说服力地论证”?
 樓主| 發表於 2010-11-10 20:45 | 顯示全部樓層
李家浩、张富海先生当然不仅仅是从语音角度来论证的,我只是就他们在语音角度的不谋而合上来强调的,尾声兄不要被我误导,最好先去读一下他们的文章再说。
發表於 2010-11-10 21:23 | 顯示全部樓層
引用第5楼尾声于2010-11-10 18:15发表的  :
鬻熊、穴熊问题如果单是语音问题,可能早就有人解决了。其实,该问题牵涉到楚世系、楚早期地理、,《史记楚世家》记载等多方面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考虑,能叫“科学地有说服力地论证”?
这个意见值得关注,呼吁大家保持清醒的头脑:语音问题跟传说中的古史系统(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确实是两个相关而不相同的东西。请大家想想看,鬻熊和祝融(按照出土文献,熊是写作酓的)、陆终难道没有语音上的联系吗?前一字在觉部或屋部,后一字在侵部(冬部),其语音关系论证起来可谓不费吹灰之力。如果单纯从语音上看,其实不仅是鬻熊和穴熊,包括颛頊(怀疑颛臾跟此有关)、邾娄、老童(卷章)、重黎、祝融、陆终等等都是一声之转,俺自己在读书时的笔记就是这么做的。
我认为正确的态度是:搞文字或语音的学者不要轻易否定古史系统,而搞古史研究的学者也不要嘲笑一声之转。因为所谓古史系统是层累地造成的,它是不同时期的人们根据传说逐渐构成的系统。传说中有同一祖先来源的不同的部族名或人名(这两者常常是合一的)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原因会发生一些变化(这是从语音上可以得到蛛丝马迹的深层原因),被后来的人们整理成一个完整的所谓古史系统(如《史记》中楚国的世系)。我们当然不能根据前者否定后者,也不能根据后者否认前者。
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史记·吴太伯世家》:"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列为诸侯。”假如不是有历史纪录而单纯从语音关系去考虑的话,虞和吴能不搞成一个吗?
發表於 2010-11-10 23:00 | 顯示全部樓層
引用第6楼jiaguwen1899于2010-11-10 20:45发表的  :
李家浩、张富海先生当然不仅仅是从语音角度来论证的,我只是就他们在语音角度的不谋而合上来强调的,尾声兄不要被我误导,最好先去读一下他们的文章再说。
很遗憾,现在网上无法拜读三先生大作。既然jiaguwen(与lht一人?)兄排除了李学勤先生,看来李先生文只讨论了语音问题。不过,我即使没有看李家浩、张富海先生文,也可以肯定地说,他们绝对不可能解决了楚早期地理问题!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1-22 23:46 , Processed in 0.03469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