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11288|回復: 5

宋華强先生有關“戡”的文章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1-6 11: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宋華强先生《釋史墻盤銘文的“戡”》一文,讀“廣戡”~
清華簡《祭公》篇13簡:“宀+往”(皇)“宀+甚”(㽎)方邦,
一句,剛看到時也曾想讀為“廣戡”,不過感覺文意不大順,一時也沒找到類似的表述~

——公曰:“天子,三公,我亦 (上)下卑(譬)于文武之受【12】命, (皇) (㽎)方邦,不(丕)隹(惟)周之蒡(旁),不(丕)隹(惟)句(后)禝(稷)之受命是羕(永) (厚)。隹(惟)我 (後)嗣,方 (建)宗子,不(丕)【13】隹(惟)周之 (厚)荓(屏)。……【14】
發表於 2011-1-6 11:42 | 顯示全部樓層
多谢汗天山先生提供宝贵材料!小稿草就早矣,一直也没寻到相同的辞例,后来看到清华简旨夜的辞例,赶紧补入。
清华简第一册尚未寓目,看来是座宝山啊,引脖望之兮长唏嘘。
發表於 2011-1-6 14:05 | 顯示全部樓層
李家浩先生認為如果這個字如劉雲先生釋爲”一“的話,應該讀爲”抑“,是征伐而非消滅的意思。曾伯漆簠有”印燮繁湯“之語,”印“也應讀為”抑“。剛剛發表的清華簡《祭公之顧命》中”懿德“之“懿”用“印”表示,可爲李師說法之例證。
發表於 2011-1-6 17:01 | 顯示全部樓層
墻盤中的那个字,“攴”左边的部分,跟楚简中读“一”的字,多少有些差别。宋华强兄已经指出。
我认为比较可信。
也就是说楚简中读作“一”的字,跟新蔡简中读作“熊”的那个字,可能没有关系。

不过宋文中说“其上部筆劃的變化可以參考“質”字左上方偏旁”,我没有看明白,不知道跟“质”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發表於 2011-1-17 09:29 | 顯示全部樓層
筆畫的形態變化相同
發表於 2011-1-17 11:00 | 顯示全部樓層
引用第2楼lht于2011-01-06 14:05发表的  :
李家浩先生認為如果這個字如劉雲先生釋爲”一“的話,應該讀爲”抑“,是征伐而非消滅的意思。曾伯漆簠有”印燮繁湯“之語,”印“也應讀為”抑“。剛剛發表的清華簡《祭公之顧命》中”懿德“之“懿”用“印”表示,可爲李師說法之例證。
lht先生區別“征伐”與“消滅”,很有意義。以前在討論上博簡《鄭子家喪》的“辸”字時,月有暈先生曾指出:這裡的“辸”和“能攴 ”一樣也可讀作“笞”,表“打擊”義。是否可以讀作笞,另當別論,但他指出此字為“打擊”義,我認為是正確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夜》云:“武王八年,征伐黎,大戡之。”先言“征伐”,後言“戡”,則“征伐”不等於“戡”明甚。故孔傳云:“戡,勝也。”戡勝音義並近。我們認為墻盤“能攴”當用“征伐”義,而不是“戰勝”義。《說文·戈部》:“戡,刺也。”《廣雅·釋詁一》:“抌,刺也。”《說文·手部》:“抌,深擊也。”段注:“《刺客列傳》:‘右手揕其胸。’揕即抌也。”。戡抌當為一詞,至少為同源詞。《孟子•滕文公下》:“無父無君,是周公所膺也。”赵岐注: “是周公所欲伐擊也。”《說文·隹部》:“𨿳 ,鳥也。从隹,瘖省聲。 ”是古音鷹或膺當在侵部,猶如能古音本在侵部也。所以在“刺”或“擊”的意義上,戡、抌、膺有可能記錄的是同一個詞。古音能與乃相通,在“能(有能力)”的意義上,堪勝能同源,猶如在“伐擊”的意義上,戡抌“能攴”辸(膺)同源。學者們提出的幾個備選字,從語音講,都沒有什么問題。我認為,現在著力的重點應該是解決詞義上的細微差別。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1-23 04:21 , Processed in 0.03373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