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子文史哲札记
摘要:以下是近年来读书的心得,未舍得丢弃,也是敝帚自珍之意。阅读时涉及的面比较广,庾赋李诗是文学方面的;《左传》及六朝史地属于史学;《老子》则归诸哲学,故以“文史哲札记”命名。自零六年发疯以来,头脑一直不太清楚,错漏之处在所难免,亟盼海内方家教正。
关键词:“美好”、《老子》、《左传》、西静坛、六朝史地
1 “美好”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殷墟发掘了一个商代王室墓葬,墓主的名字由古文字学家定名为“歸好”,后由郭沫若、唐兰两先生改定为“婦好”,因后者将“女”字旁考虑进去了,故而较为准确,然而此两者皆非确解。郭店《老子。甲》:“美之为美”的“美”字,是左右结构;郭店《老子。乙》:“美与恶,相去何若?”中的“美”是一个独体字。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与郭店《老子》中的两个“美”字正好呼应,故“婦好”应释读为“美好”,不仅在金文中有两个“美”字,甲骨文中也有两个“美”与之相对应,这一发现进一步确证甲骨文、金文、蝌蚪文为同一种文字(参见《商代美好———美丽的王妃 浪漫的名字》,2009.11.22;百度,以下同)。
2 郭店《老子》:郭店《老子》出土后,改写了中国文字发展史,先秦古文字本来只有甲骨文、金文两种,现在增加了先秦的简书;郭店简书的文字即为古代所谓的蝌蚪文,汉代在孔壁发现的以及三国时魏国在今河南发现的汲冢古文,都被称为蝌蚪文,这三处蝌蚪文 的发现,说明蝌蚪文就是夏商周直至秦代一直都在使用的先秦简书文字。天下之文,莫非周(由夏商发展而来)字。简书《老子》与81章《老子》相比较,最大的特点是81章《老子》不比简书《老子》包含更多老子本人的思想。今本《老子》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与简书相同的内容(除个别词句有改动),约占30章。
B故弄玄虚的、无人能读懂的部分,大约占了30多章(参见《老子化胡与老子的胡化》); C依仿简书《老子》,吸收其思想的合理内核,自造词句或章节。这种仿制往往是多次重复进行,如“为下”的观念,参见《今本不比简本包含更多老子的思想》,这一项内容约占15章。
D来自其它方面的内容:如《尚书》、《周书》、《庄子》、申韩。。。。。。约占6章。
《今本不比简本包含更多老子的思想》中所举的例子主要是针对第C项而言。
除去以上4项内容,今本《老子》什么也没剩下,也就是说,今本与简本所包含的老子思想的内容是相同的,今本中的老子原创思想并不比简本的多,多出的部分主要是B和C。
其他方面的问题参见拙作《简书老子笺证》(1)、《简书老子笺证》(2)。郭店《老子》改写《中国哲学史》的意义在于:长期以来,《老子》一直是以儒家思想为对立面而存在的,而郭店《老子》则说明,儒家与老子的思想是相通的,是一脉相承的,而不是相反。郭店《老子》改写《中国学术史》的意义在于:同《老子》一样,道家长期以来也是以儒家为反对派而存在的,随着《老子》———这一儒家思想对立面的消失,道家也应该退出历史舞台。道家的核心理论基础是经过篡改后的《老子》,其它的辅助性的理论均为后世所伪造,从《敦煌资料丛编三种》(五)中可以看出,元代帝王在下令焚毁道家伪造的文件时,只保留了《老子》,而这《老子》还是篡改后的。可见道家从一开始就是以篡改发迹,以伪造持家的一个寄生学派,从实质上来说,这个学派本身并没有自己的思想理论。随着道家的轰然倒台,儒家也就失去了对立面,《老子》接孔子及其后学的思想,就构成了中国传统的(或正统的)主导(或主流)思想。
3《春秋左传》:《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一版)p1500有这样一段记述:“公衍、公为之生也,其母偕出。公衍先生。公为之母曰:‘相与偕出,请相与偕告。’三日,公为生。其母先以告,公为为兄。”公衍、公为,鲁昭公之二子,按照当时的礼制,年长者将被立为太子,可以继承鲁昭公鲁国国君的位子。理解这一段内容的关键在于“偕出”的解释, “偕出”,就是“偕生”的意思,也就是说两人差不多同时出生。公衍只比公为早出生三天,按照正常的情况,公衍应该是太子。可是公为的母亲却对公衍的母亲提出了请求:“既然两个孩子差不多同时出生,那就等我的孩子出生后,我们一起去报告吧。”结果三天以后,公为一出生,他的母亲就抢先报告,这样一来,公为虽然后出生却被立为太子,公衍先出生应该立为太子的,位子却被弟弟抢走了。
4 赤岸:汉代枚乘《七发》曰:“凌赤岸,篲扶桑。”刘宋时山谦之的《南徐州记》曰:“京江,《禹贡》北江,春秋分朔,辄有大涛,至江乘,北激赤岸,尤更迅猛。”则赤岸观涛汉代已为南京最早的著名景点,又江乘在赤岸之南。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二年(217),曹植跟随曹操,率领步骑四十万,“南及赤岸”、“临江饮马”。赤岸在今六合区瓜埠山东一里,现名红山,山已毁坏殆尽。瓜埠石林以形殊,四海飞誉;赤岸山土以色奇,千载流响(参见《六朝史地研究之五———赤岸》)。
5 落星山:左思《吴都赋》曰:“数军实乎桂林之苑,飨戎旅乎落星之楼。”其注释曰:“吴有桂林苑、落星楼,楼在建邺东北十里。”(见《六臣注文选》)楼址在今红山动物园内,陈代建有大壮观(详见《六朝史地研究之六———落星山》),故又名大壮观山。
6 三宿岩:为南京下关静海寺内的一座石山,山虽不大,幽、险、雄、奇诸境皆备,时有烟霞之气。据本人考证,狮子山即古代的四望山,苦无确证,登此岩豁然开朗。原来三宿岩与狮子山为一体,明代修城墙时,因要挖护城河,被分为两处:山(多为土质)在东,岩(为石质)在西。三宿岩原本临江,故东晋又称四望山为四望矶。一山而具有两种特征(土、石),故一座山有两个名称(参见《六朝史地研究之七———山、矶之谜》)。
7 西静坛:2000年以最高票数当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原省级文保单位“钟山坛类建筑遗存”———六朝北郊坛遗址,位于钟山主峰(头陀岭)南坡海拔277米的一个突出的山嘴上,南临紫霞湖。经笔者研究,此处不是刘宋时期的北郊坛,而是梁武帝筑的西静坛,关于这一点,《梁书》有明确的记载,天监十一年(公元512年),三月丁巳,“筑西静坛于钟山”(《梁书》,中华书局标点本,P52)。两年后,即天监十三年(514年)梁武帝为埋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即今朱元璋陵寝所在地,在紫霞湖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时间既近,地亦相临。因此,国家文物局在公布第六批国保单位名单的同时,将“钟山坛类建筑遗存”更名为“钟山建筑遗址”的做法,未为妥帖。西静坛遗址最新重大发现:据《文物》,2003年第七期所载,只在一号坛南登山主道西侧发现附属建筑,笔者最近调查发现主道东侧也存在附属建筑,且附属建筑是以主道为中轴线呈对称分布。由现在登山主道上面残存的原登山石阶判断,这是一条人行道,石阶细小。在这条道的东侧二十步,新发现一条登山马道,与西侧的马道相同,平均宽1.5米,两侧有排水沟,残存上口宽0.5米,筑路石块较大,道路高出山土表面。此道筑坛时可供马驮建材和生活必需品之用。梁武帝登坛时,则可供仪仗队和骑马的卫队使用。在坛的正面,登山主道的两侧,两条马道之间;从下往上,在新修登山道台阶尽头,往下数12级阶梯,发现第一道东西向的石垒残墙,往上一共新发现可以确定的石墙有七道,尚有数处疑似石墙。这种石墙应该有九道,作用主要是用于表明西静坛的崇高地位,梁武帝是帝王,是九五之尊;天有九重,“九”,数之极也;从第一道墙,一直到西静坛主坛一共有九道,高之极也,可以通天,与梁武帝的理想一致。三条石道,九道石墙,在主道两侧的山坡上,可能立有双阙,加上1号坛以及其北20米处的2号坛,构成了整个西静坛的全貌。
8 唐代王勃《滕王阁序》有句云:“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世人皆知是由庾子山《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一句化来。很少有人知道李白《早发白帝城》脱胎于庾子山《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朝发白帝,暮宿江陵,猿啸不惊,鸡鸣即定”,既有这一节,《早发白帝城》谁不能作?
9 石头城的位置为什么会被考证北移?关于石头城的位置有人说在鬼脸城,有的说在四望山,距石头城原来的位置均北移了,这主要是由于没有首先将淮水的位置锁定。六朝时期的淮水在瓦官寺(今花露岗)之北,冶城(今朝天宫)之南(参见《六朝石头城城址考辨》)。《资治通鉴.卷九十三.晋纪十五》:“(沈)冲、(钱)凤从竹格渚渡淮”一句下有注,曰:“秦淮在今建康上元县南三里。”即在今江苏省委党校南三里,就是水西门现在秦淮河的位置。秦淮河的位置定好,石头城在秦淮河入江口的北岸,这样一来,石头城的位置就不会靠近四望山,也不会在鬼脸城。
作者简介:李东怀(1958—),男,江苏沭阳人,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助教。
载2011年《辽宁大学学报》5月增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