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8208|回復: 1

读简记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6-8 20: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读简记
   摘要:由于2010夏以来,身体一直不好,不能读书,所以本篇才晚出了近两年。由于本人将郭店简定性为蝌蚪文,在读简时遇到一些字,有自己的看法,适当与否,在此请教海内学者。论述《五行》时的一些见解,以及笺证《老子》时的观点能否成立,愿一并领教。
   关键词:淄衣  太一生水  不乐无德  老子
                          《淄衣》
郭店简《淄衣》与今本《礼记。淄衣》在结构方面有所不同:简本23章,今本25章,今本第一、十六、十八三章,简本所无;今本第七章由简本第十五、十六两章合并而成,且合并后的原简本十五章后无《诗》。简本与今本在体例方面亦有不同,简书所引只两部书———《诗经》、《尚书》(多引篇名),先《诗》后《书》;今本所引,《诗》、《书》而外,尚有《易经》,时有先《书》后《诗》的情况发生。
   一 简本“好美如好《淄衣》”,今本作“好贤如《淄衣》”。按,《诗。淄衣》言“淄衣之好兮”,见“衣”不见“人”,故用“美”不用“贤”。简本“则民臧它而不屯”,“臧它”二字不识,“屯”,当据今本读为“试”;或曰:刑铸于鼎,释为“屯”,陈也,亦可通。简本“视”,蝌蚪文“视”、“见”本字同,这里读为“见4”,显示之意。   简本“好”、“恶”对举,故“弋”当据今本释为“贰”。  三《尹诰》,《尚书》篇名,另有《汤诰》、《仲虺之诰》等,还有《伊训》一篇,也是伊尹所说的话。简本“《尹诰》”所引内容在《尚书。咸有一德》篇:“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此“暨”即简本之“及”,“尹躬”,为伊尹自称之辞。   简本“视”,同上,当读为“见4”。简本“不诒其所能”,其中“诒”,有释为“辞”者,是也。简本所引《巧言》“非其止之,共为王恭。”“恭”,当为“邛”之误,如此,则诗意胜于《诗经》及今本。   简本所引《诗》:“不自为正”,《诗》以“政”为“正”,非是。简本所引《君牙》:“日*雨,小民唯日怨;晋冬耆沧,小民亦唯日怨。”《君牙》,《尚书》篇名,亦为人名,周穆王时大司徒;简本“日怨”,在今本及《尚书》中,皆误为“曰怨”;对照今本,引文夺“夏”字,又“*”,当读为“暑”;“ 晋冬耆沧”,当据今本释为“资冬祁寒”,蝌蚪文“冬”、“寒”已能释读,“寒”,亦在郭店简《太》,P3   简本“上好仁,则下之为仁也争先”,今本此句夺“也”字,衍“人”字;简本“则民致行己以悦上”,“致”,当读如蝌蚪文本字———“至”,“至行己”,自己做到最好。   简本:“百姓以仁道”,为“以仁道百姓”之倒置,起强调“百姓”的作用,“道”,读为“导”。   简本:“民之柬也”,“柬”,蝌蚪文字形:树上有果,果上有皮、毛、壳,又据今本,仍释为“表”。    简本:“《诗》云:‘其容不改,出言有训,黎民所信。’”当以《诗经》及今本为准。   简本:“教此以失,民此以变”,乃“教以此失,民以此变”之倒装,起强调的作用;“此”,这个原因。简本:“《君陈》云:‘未见圣,如其弗克见,我既见,我弗迪圣。’”此引文在《尚书》为:“凡人未见圣,若不克见;既见圣,亦不克由圣。”意甚明了,故“迪”,当释为“由”。  十一 简本“而亵臣托也”,“托”,蝌蚪文为“比”之半“匕”,“匕”下为心,又据今本,仍读“比”。简本“民之绝也”,今本“是民之表也”,从之;简本“祭公”,今本作“叶公”,从之;简本“大作”,今本同;“作”,蝌蚪文为“者”下加“心”,在原字上加上一些辅助的偏旁,而音义不变,只是写法不同,这种情况在蝌蚪文中多有发生,这里仍释为“者”。简本“息”,不如今本释“疾”。  十二 简本“则民有劝心”,“劝”,蝌蚪文当释为“让”。简本“则民有遁心”,“遁”,蝌蚪文为“其”下有“子”,姑释为“忌”。简本“《诗》云”,今本及《诗经》皆无,当为逸诗。简本“非用旨”,今本及《尚书》皆作“苗民匪用命”,“旨”,即“命”也。                   十三 简本“《吕刑》云:‘播刑之迪。’”《尚书》为:“非时伯夷播刑之迪?”今本“播刑之不迪”,“不”字衍。 十四 简本“故大人不昌流”,句末夺“言”字,今本作“不昌流言”。此章无《诗》。  十五 简本“则民言不危行,行不言”,“行不”下夺“危”字,今本作“则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危”,危害。  十六 简本“君子道人以言,而恒以行。”“恒”,长久;今本作“禁人以行”,非是。  十七 简本“白圭之石”,“石”为“玷”之误书,蝌蚪文“石”、“玷”二字形似,今本作“白圭之玷”。简本所引《君奭》“割绅观文王德”,蝌蚪文“割绅观”三字,“割绅”二字不识,第三字释“观”,《尚书》不可据。  十八 简本“齐而守之”,“齐”,蝌蚪文字形确为“齐”,然此处借为“斋”,慎重之意,下同。  十九 简本“苟有车,必见其*”“*”,蝌蚪文与郭店简《语》四P10字形同,《语》四释为“盖”,当从之。简本“苟有言,必闻其声”在另简,当从今本顺序。简本“服之无怿”,“怿”,今本作“射”,《诗经》作“斁”,根据蝌蚪文字形,从《诗经》及简本。  二十 简本“旨我周行”,“旨”,蝌蚪文与郭店简《尊》,P26字形同,《尊》释为“嗜”;这里同音假借为“示”。  二十一 简本“君子能好其匹”,“匹”,今本作“正”;“匹”,蝌蚪文为“駜”,“駜”、“匹”古或同音,故此处为同音假借。  二十二 简本“而厚绝富贵”,“厚”,蝌蚪文字形释“厚”,此处借作“重”,今本亦作“重”,从之。  二十三 简本“宋人”,今本作“南人”,《论语。子路》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按,简本的大意是:“人而无恒”,就不能给他卜筮,不能给他提供这项服务,因为这样的人,“龟筮犹弗知,而况人乎?”所引之诗也证明了这一点———“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论语》所述则是“人而无恒”,不可以从事巫、医这两种职业,而这两这职业都需要长期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2011-12-18
    说明:凡以“P”字标的页码,皆为《郭店楚墓竹简》,由《简帛书法选》编辑组编辑,文物出版社,200212月第一版,下面未作说明者,皆同。
《太一生水》
   一 简文:“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沧”蝌蚪文字形与郭店简《淄》,P10“晋冬耆沧”之“沧”字同,今本《淄衣》为“资冬祁寒”,故释为“寒”。   简文:“地之所不能理”,“理”,暂释为“埋”。   简文:“削成者,以益生者。”“削”,蝌蚪文字形为“雀”,通“阙”,亏、损之意。   简文:“故过其方”,“过”,蝌蚪文字形为“化”下有“心”,为“化”之异体,仍释为“化”。
《太一生水》为一篇先秦宇宙生成论,其内容与《礼记。礼运篇》、《吕氏春秋。太乐篇》、《淮南子。天文》、《周易乾凿度。卷上》等相仿佛。此篇为先秦时期的文本,保持了当时的特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唯在以下诸方面要稍加注意:1 本篇与《老子》绝无关系;2 文字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用字不精练:既用“四时”,复用“寒热”、“湿燥”,显得罗嗦;段落意思重复:“岁者,湿燥之所生也”以下,其实为上一段的重复;3 “湿燥”一词的使用,表明该篇的作者可能是南方人———楚人;4 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的故事,为老生之常谈,说明《太一生水》并非全部原创。
“不乐无德”
————简、帛《五行》理论是为当代提供的长治久安之术
思、孟在《五行》中提出的“不乐无德”的观点,是对孔子儒家思想的重大拓展,它为当代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充分地理论依据。遍检存世的儒家经典,未见有此种说法,它是在最需要的时候,失而复得的。
儒家哲学把“德”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这是哲学界的一致共识。“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提出:‘西洋社会靠宗教和法律,而中国社会却是以道德代宗教,以礼俗代法律’。以今日的眼光来看,无论怎样突出道德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中的地位,都不过分,在一定的意义上说,中国哲学就是道德哲学。”(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2)“儒学的特点在于道德的主体性”(3)“儒学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把道德放在首位,突出道德在人类生活中的优先地位。”(4)这是当代人总结的。
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也说:“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第二》);又说:“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那么这“德”,又是怎样来具体评价和衡量呢?
请看《五行》:“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智,无中心之智则无中心之悦,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在这里,“悦”与“乐”有何不同?帛书《五行》“说”部云:“悦也者,形也。”就是说“悦”是表现在外的;关于“乐”,帛书《五行》“说”部云:“乐也者,和;和者,德也。”也就是说,所谓的“乐”即是“和”,所谓的“和”即是“德”,这是内在的。如果反推一下,则思、孟之“德”的内涵要求有“乐”、有“安”、有“悦”、有“智”、有“忧”。这是第一组对“德”的具体说明,第二组对“德”的具体说明为:
“智弗思不得,思不清不察,思不清不形,不形不安,不安不乐,不乐无德。”这一组“德”的具体内容,除了有“乐”、有“安”之外,还要求有“智”,光有“智”还不行,有“智”必须要“思”,“思”还要有结果,那就是“得”;光有“思”还不行,“思”必须要“清”,“思”“清”才能“察”;有“思”还要“长”,不“长”就没有结果“得”;有“思”还要“轻”,不“清”不“行”。只有这些都做到了,才算是有“德”。另外,“思”要清还必须有“仁”,“思”要长还必须有“智”,故《五行》曰:“不仁,思不能清;不智,思不能长。”所以第三组说明中便加入了“仁”:“不聪不明,不圣不智,不智不仁,不仁不安,不安不乐,不乐无德。”这一组里“德”的内容包含了:“聪”、“明”、“圣”、“智”、“仁”、“安”、“乐”。以上三组都是对“德”的具体评价标准。
那么,这里的“德”究竟是什么?《五行》明确地给出了答案:“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
“有德”能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则善,善则有德,有德则邦家兴”。
再从时间上看,1973年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是长沙王利仓之子的三号墓。长沙相利仓卒于汉惠帝二年(前193),其生前的这一时段,正是高祖后期向文、景之治的过度阶段,而利仓之子则已经沐浴到文、景之治的光辉,其卒年为汉文帝12年(前168)。窦太后历文、景、武三朝,窦太后好黄、老之术,但文帝之世尚未掌权,再加上《老子》连上后世增加的部分也只有五千言,故皇亲国戚弟子之教育仍以儒家经典为主,帛书《五行》有“解说”之部便是明证;即便在窦太后当政之时,情形依然如此,汉武即位后,窦太后听说他好儒术,颇为不悦,也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利仓之子死前是带兵守卫边疆的将军,父亲为长沙相,因此,随葬的有关政治方面的书籍,应该皆与治国密切相关者,《老子》是当时总的治国方针,儒家的经典则是具体的策略。《老子》与儒家思想主张并不矛盾,而是相承相辅的,文、景之治以及汉代长治久安局面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与汉代的治国之术————《老子》参以儒家思想有直接关系,而关系尤为密切者,当推思、孟《五行》学说中“不乐无德”的观点。
简、帛《五行》中的“不乐无德”,按照汉代人的解说,就是“不和无德”。因此,强调“乐”,实质上就是强调“和”,能“和”才有“德”。
思、孟所主张的“德”是当代所倡导的“和谐”的准确注释和有力支持,可谓是异代同心,殊时同理。
注:(1)《中国哲学精神》,惠吉兴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3月第一版
   2)《中国哲学史》,吉林文史出版社,陈佩雄,200611月第一版,P24
   3)参见《儒林》第一辑,庞朴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儒学的性质特点极其现代价值》,吴光。
   4)《儒学的时代价值》,蒋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4月第一版,P21
                    
老子之道有二:曰人道,“为……下”是也,“以身后之”,“以言下之”,集中地体现了老子的民主思想;曰天道,“道法自然”是也。孔子问道于老子,事见典籍,故师承关系成立;儒家之于老子,传承之迹明显,细分则为二,治国则为一,实为中华文化之精要所在。

作者简介:李东怀(1958—),男,江苏沭阳人,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助教。


                              
             载《辽大学报》增刊,20125


















 樓主| 發表於 2012-6-11 20:02 | 顯示全部樓層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行,则有以任于世矣。知天而不知人,则无以与俗交;知人而不知天,则无以与道游。”————《淮南子。人间训》

人道、天道,则老子之道备矣;若老子还有其他道,则吾不敢请矣。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1-23 08:31 , Processed in 0.03565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