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14752|回復: 17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伍]》小識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5-11-17 21: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雨書》簡14:草木心。
此“心”疑同《戰國策》:“木實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傷其心。”《呂氏春秋》:“若草莽之有華實也,若樹木之有根心也”之“心”,但此作動詞用,言草木內芯成形。

《雨書》簡18:小雨,以逆正鳥。
“正鳥”應讀爲“征鳥”,即征行之鳥,今所謂候鳥。

《雨書》簡22“虎狼”上應是“多”字之殘。

《揕輿》簡17壹:“筴”下已訛成“夜”形,整理者未出注。

《揕輿》簡64:“王以祭世”之“世”,整理者謂“或是指楚國的宗族先祖”,古書無此用法,且簡後已言:“以祭大神”,大神與先祖亦不同。此簡“世”字疑同楚簡中常見的“从示从大A”或“从示从大(右臂加一撇)B”之字,董珊先生已認爲AB皆從“大”得聲(參其《楚簡中从“大”聲之字的讀法》),“世”、“大”古音相近,且“大”“太”與“世”古書常可通假。則《揕輿》又可做爲董說認爲AB二字从“大”得聲之一證。從簡文以“世”爲大神看,正好也符合董先生認爲的:AB“與社、司命的地位相當”(楚禱祠簡中AB可以舉禱、祈福等)。確定了AB以“大”或“世”爲聲,就爲AB二字的最後釋出又打破了一層障礙。

《揕輿》簡73:“其所得者,共工徒也,得之東北臨水,其得者,家之少子也。……其所得者,龍骨也。”從簡文來看“龍骨”應是指古動物骨骼一類的東西,這應是古生物化石的發現在文獻中的較早記錄。《繫年》簡71+72:“以鶾骼、玉爵與淳于之【71】田。”李松儒言:“‘骼’从骨,‘鶾骼’或指某種珍奇動物(鶾)的骨頭”,(參其《清華簡〈繫年〉集釋》)對照《揕輿》所云,所言還是很有可能的。
 樓主| 發表於 2015-11-17 21:54 | 顯示全部樓層
《穆天子傳》“征鳥使翼:曰□烏鳶、鶤雞飛八百里。名獸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馬走五百里”、《禮記•月令》:“征鳥厲疾”(《吕氏春秋•季冬紀》同)、《文選•沈休文宿東圓》:“驚麏去不息,征鳥時相顧。”舊注亦有解“征”為“飛”者。
發表於 2015-11-25 22:28 | 顯示全部樓層
44號簡“梧域邸造”,“梧”有網友改釋“啎”當可據。整理者對首字解釋太迂曲,懷疑它當讀“圉”,《爾雅·釋詁下》:“圉,垂也”,即國之四陲,這與“域”字義上有聯繫。
發表於 2015-11-26 19:48 | 顯示全部樓層
48號簡“建武牴觸,軍役嘉臧”,整理者對”建“的解釋可疑,似當讀”健“。《廣雅·釋詁二》“武,健也”,可證

42號簡“某枏早蠸”,“早”或應讀“螬”,“螬”、“蠸”皆害蟲
發表於 2015-12-1 21:27 | 顯示全部樓層
《陰陽家言》簡9“大兵起,天下訖”,“訖”疑讀“扤”,訓動,謂天下杌隉、動擾也。
發表於 2015-12-1 21:43 | 顯示全部樓層
再猜一個

簡1“公門改行,中龏之央(殃)”,“龏”或當讀“巷”,古文字有雙聲字“[巷/龍]”(《金文編》959頁),是其通假的直接證據,“中巷”言里巷或內巷。
發表於 2015-12-2 21:46 | 顯示全部樓層
簡7:“反山求金鐵,則地不能涷(凍),水不能[氵/恒]”

整理者對“[氵/恒]”的解釋似待商榷,疑此句當表示水不能結冰之意。

北大本《老子》107簡“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倰信堅強”,注謂:“‘倰信’,帛甲作‘[艹/恒]仞’,帛乙作‘[骨/恒]信’,傳世本無此二字。”(《北大簡二》141頁)是“恒”、“夌”二聲通假之證。

故“[氵/恒]”或當讀“凌”,但檢索文獻,似未見“凌”作動詞的用例。

發表於 2015-12-3 14:29 | 顯示全部樓層
引用第6楼难言于2015-12-02 21:46发表的  :
簡7:“反山求金鐵,則地不能涷(凍),水不能[氵/恒]”

整理者對“[氵/恒]”的解釋似待商榷,疑此句當表示水不能結冰之意。

北大本《老子》107簡“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倰信堅強”,注謂:“‘倰信’,帛甲作‘􀀣信’,帛乙作‘[骨/恒]信’,傳世本無此二字。”(《北大簡二》141頁)是“恒”、“夌”二聲通假之證。
.......
難言先生的思路很好。此處的“[/]”字或可讀為“凝”。“恒”聲字與“夌”聲字可通,“夌”或從“仌”聲(北大簡《老子》中“倰”所從的“夌”即從“仌”聲),“凝”亦從“仌”聲。“凝”與本義為結冰的“冰”為異體字。
發表於 2015-12-4 12:44 | 顯示全部樓層

回 7楼(苦行僧) 的帖子

所言甚是,不過考慮到與古籍對照,“[氵/恒]”似當讀作“冰”,《逸周書·時訓解》:“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凍,又五日,雉入大水為蜃。水不冰,是為陰負,地不始凍,咎徵之咎,雉不入大水,國多淫婦。”《禮記·月令》、《呂氏春秋·孟冬紀》、《淮南子·時則訓》也都有“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虹藏不見”之語
發表於 2015-12-5 15:08 | 顯示全部樓層
北大漢簡《節》有“十二勝”,主要是談地形問題。從“山”開始,到“溝”結束,共計十三種地形,前者勝後者:
山勝丘,丘勝陵,陵勝城,城勝虛,虛勝墓,墓勝險,險勝昜〈易〉,昜〈易〉勝澤,澤勝藪,藪勝夷,夷勝豁,豁勝溝。
山、丘、陵、城等都比較常見。
關於“虛”,有學者指出是“高而空曠之地形”。筆者以為,這樣理解過於寬泛,高而空曠,古稱為“原”(所謂“高平曰原”,是古籍常見訓詁語),而不是“虛”。“虛”就是廢棄之後的“城”,例多不贅。廢棄的“城”已經損毀,所以比“城”要低,但仍然比“墓”要高。

“易”,龐壮成先生讀為“埸”,認為“應是低且廣袤之地,無險阻可守”。筆者以为,如果龐先生讀為“埸”可從,可以理解为田埂道路。《說文》:“埸,疆也。”埸、疆都指田畔。古時田畔中有阡陌交通道路,路邊有水溝。這種風景在現代農村也不難看到,一些主幹道,同時也就是村落鄉鎮之間的“疆界”。例如青川田律:“田廣一步,袤八則,為畛。畝二畛,一陌道。百畝為頃,一阡道。道廣三步。封高四尺,大稱其高。埒高尺,下厚二尺。”顯然,疆埸是高於平地的。在認同整理者改訂”易“字的基礎上,簡文此處“埸”可以直接理解為高出平地的道路(也包括田埂)。

不過,田埂道路怎麼布方陣?筆者竊以為簡文“昜”字不誤,“昜”讀“場”,即《詩經》“九月築場圃”之“場”。《六韜》所謂“吞害”之地,也就是“人聚五穀處也”。這樣的地方,就可以排方陣了。場圃頂多是平地,不會太高。所以它一定低於”險“而高於”澤“。

順此思路,“險”也可以自然地理解為坡岸。青川田律“險阪”連文,險是指坡岸。簡文指高於場圃的坡岸。

關於“夷”,訓為“平”是比較常見的。但這裡“夷”處在“藪”和“壑”之間,只能比“藪”低。簡文在“藪”上還有“澤”,也表明“夷”不可能是一般的平地。筆者疑“夷”讀為“寅”。《太平御覽》引《淮南子》高誘注:“下濕曰寅。”《周禮》鄭玄注:“下平曰衍。”寅、衍相當,指低於水平面的濕地。比這更低的,就是溝壑了。

綜上,筆者以為“墓”可能就是指墳墓。
山、丘、陵一類;
城、虛、墓一類;
險、場一類;
澤、藪、夷、壑、溝一類。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1-25 20:20 , Processed in 0.03962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