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7008|回復: 2

馬王堆帛書《易傳》之“昭力”應即“邵陟”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6-8-10 22: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易傳《昭力》中之人物“昭力”,似無人考略,我們認為他應該就是《汲冢竹書》中“公孫段與邵陟論易”中的“邵陟”,力與陟在楚簡中的通假是大家所熟悉的,三晉文字用“陟”字,《帛書》用“力”字,這也反映了《帛书》保留了底本的用字习慣,也能窺見《易傳》在楚地的流傳。似乎還可以發明的是,段通碫,春秋傳鄭公孫段字“子石”,“尼”通“泥”,泥與石一類也,“碫“,“泥”似一名一字也,故《汲冢竹書》中之”公孫段“可能就是”公孫尼子“,《韓非子·顯學》儒分為八,其中有“孫氏之儒”,或以為前脫一“公”字,陳奇猷先生繼而認為即“公孫尼子”(《韓非子新校注》),李學勤先生認為“公孫尼子”可能與“仲良氏”之儒有關(《周易溯源》)。看來楚系這一傳易派從子弓開始到荀子,再到漢楚時期傳易后學,傳承性似乎很強。
發表於 2016-8-11 09:35 | 顯示全部樓層
《公孫段》出自戰國墓,是一篇先秦古書無疑,裡面記載的公孫段、邵陟都是春秋時期的人,二人論《易》,但是它裡面討論的是什麼內容現在已經不能知道。《昭力》與《繆和》本屬於一篇而被拆成兩篇,根據《集成》3注:“張注:‘繆和問於先生,此先生不知何人,蓋漢初之傳易者。’又於‘漢初’旁鉛筆標問號,下批註‘秦?’;釋文旁有‘秦時楚人所作’。張注中又兩次提及此篇作者或為秦人,且另頁旁注曰:‘秦不焚易,易大發展。’”(122頁注[一])實際上,儒家先秦無傳《易》之事,這個李鏡池、郭沫若、平心等先生都作過詳細精闢的論述,郭沫若先生更明確地指出《易傳》都是秦始皇三十四年以後的東西,即秦火以後的作品,多出自荀門,這個看法很可能是正確的。《漢書·儒林傳》里說:“自魯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裝。及秦禁學,《易》為筮卜之書,獨不禁,故傳受者不絕也。漢興,田何以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雒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數篇。同授淄川楊何,字叔元,元光中征為太中大夫。齊即墨成,至城陽相。廣川孟但,為太子門大夫。魯周霸、莒衡胡、臨淄主父偃,皆以《易》至大官。要言《易》者本之田何。”看看這個傳授記載再配合諸家的研究就可以明白,這個譜系里田何以上的那些所謂傳授譜系均不可信,那一定是秦漢間傳易的儒生的杜撰,真正可信的譜系是從田何開始,也就是說,儒家傳易的第一人是田何,他本是齊人,後來遷到秦地的杜陵,而《易傳》主要就是田何的門弟子所作,所以《漢書·儒林傳》里也很老實地說“漢興,言《易》自淄川田生”、“要言《易》者本之田何”、“至成帝時,劉向校書,考《易》說,以為諸《易》家說皆祖田何、楊叔元(何)、丁將軍(寬)”,都是很可信的記載,田何以上再無儒家《易》之事。所以,張政烺先生認為是秦代人所作或漢初所作都是正確的看法,其時間本來相隔就不長。
特别可注意的是田何是齊人,根據《史記》記載,荀子最初是在齊地講學而出名的,而且荀子是孔子之後儒家八派的最後一個大門派的“孫(荀)氏之儒”,在戰國末至秦漢影響極大,儒生多出自其門下,田何是齊地儒生,他自然有可能出自荀門,那麼郭沫若先生說《易傳》多出自荀門恐怕也不是隨便說說的。
《繆和》、《昭力》是用先生和諸弟子的問答來討論《易》的微言大義,明白是一篇儒家《易傳》,里面的“先生”、“子”都是指那位先生,而弟子除了繆和、昭力外,還有呂昌、吳孟、莊但、張射、李羊等一批人,而《公孫段》只是說公孫段與邵陟論《易》,是二人的問答。由此而言,《公孫段》是戰國時期的作品,《繆和》、《昭力》是秦漢間的作品,先生與繆和、昭力等人都該是秦漢之際的人物,與春秋時期的公孫段、邵陟恐無關聯,從音理上說“昭力”可讀為“邵陟”,但時代和事情上不合,所以昭力與邵陟是否為一人,還需斟酌。
 樓主| 發表於 2016-8-11 10:17 | 顯示全部樓層
啊,多謝多謝。王先生看書真多!慚愧慚愧。對於帛書《繆和》,《昭力》是戰國時作品還是秦漢間作品,似乎還有爭議。即使作品形成較晚,而裡面的人物來源很早,亦或者假托較早真實存在的人物,也都是有可能的。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1-22 22:29 , Processed in 0.03434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