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10145|回復: 2

[新闻]我国第一座唐代帝陵寝宫遗址完成考古钻探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1-11 15: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记者从陕西文物部门获悉,陕西考古工作者日前完成了对唐昭陵寝宫遗址的考古钻探。作为中国全面钻探调查的第一座唐代帝陵的寝宫遗址,其宫城平面布局已基本清楚,是由一系列宫殿组成的建筑群,其壮丽与恢弘,不逊于任何宫殿。  据记载,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墓,位于陕西咸阳市礼泉县东北二十多公里的九蝬山上。开创了唐代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也是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寝宫则是唐代帝陵内高等级祭祀设置,寝宫内供奉着先皇衣冠和使用过的器具,住有守陵宫人,依其生前起居方式每日按时侍奉,即“随鼓漏、理枕被”。根据考古发现,昭陵的寝宫是目前所见的第一例寝宫遗址。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专家介绍,二00五年考古人员对昭陵寝宫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钻探,与此同时,还与德国美因兹博物馆合作,用测地雷达和磁力探测仪对遗址进行了探测,两种方法探测的结果基本吻合。  经调查,寝宫的宫城呈长方形,外围有近三米厚的城墙,其东西宽达两百三十八米,南北总长三百零一米,宫城内距北墙四十七米处有一道城墙使北部形成一个夹城。夹城内只有一处面积很小的建筑遗迹,大部分建筑遗迹分布在南侧的宫城内。宫城内的建筑由南到北共有三组,基本呈中轴对称的建筑格局,三组建筑两边都连接有长条状建筑基址。  宫城内最北端的建筑形状近似不规则的“凸”字形,最南端的基本呈哑铃状,中间为东西向的长条建筑,其东西长七十三米、南北宽十五米。在东廊的东边显示出一座用围墙围起的小院落,西边则是一座面积较大的长方形建筑。位于南北两组建筑中间的,则是一处面积较大的建筑遗迹,其东西长五十九米,南北宽三十八米。它和南端的一组建筑以及两边的长条状建筑,共同围成了一个东西长七十一米、南北宽四十四米的大型长方形广场,广场上普遍存在较坚硬的踩踏面。  有关专家表示,从最新发现的昭陵寝宫遗址,可以推测出昭陵寝宫是由一系列宫殿组成的宏大建筑群,为研究唐代帝陵陵园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完)   http://news.sina.com.cn/c/2006-01-11/14007954907s.shtml
 樓主| 發表於 2006-2-22 09:34 | 顯示全部樓層

[新闻]发现新石器时代陶器 周原文明史提前至6000年前

在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岐水边的一处断崖上,考古专家日前发现了大量陶器碎片,这些碎片和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同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迹。这一考古发现意味着,在周朝以前3000年,就已经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周原的文明史至少要提前到6000年前。   据考古人员介绍,周原因西周时期周人在此居住而得名,是周朝的发祥地,在中国古代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周原遗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周原遗址东起武功县、西至凤翔县、北至北山、南到渭河,总面积数百平方公里;狭义的周原遗址则指岐山、扶风两县接壤处的核心区20多平方公里,因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素有“青铜器之乡”的美称。   今年春节前夕,考古人员在岐山脚下的流龙嘴村一处断崖上发现许多陶器残片,经过修复拼接出30多件陶器。根据这些陶器的烧制手法、器形以及纹饰,专家认为这批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的遗物。在修复好的器物中,除少量粗沙黑陶外,大多数是细泥红陶。这些陶器胎质轻薄均匀,多以绳纹、刻花纹等装饰,显示出很高的工艺水平。据专家介绍,从出土的彩陶盆纹样分析,当时使用的绘画工具应该是毛发做成的,很可能是毛笔的雏形。   (王科 杨曙明) 《人民日报》 (2006年02月21日 第十一版)
 樓主| 發表於 2006-2-22 09:38 | 顯示全部樓層

[新闻]河南首次发现灾害性遗址

  本报郑州2月21日电(记者崔志坚)疏浚硝河河道挖出的汉代瓦顶建筑遗址,经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两年的考古发掘和勘探,在地处黄河故道的内黄县三杨庄发现一处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汉代农田和庭院建筑遗址。   相对于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提供的丰富汉代城市信息,汉代农村是什么样子,普通民居如何布局,文献记载不清楚,也查无实证,不得而知。据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在日前召开的三杨庄遗址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目前该遗址已确认7处庭院基址,发掘了4处,成组的农村庭院布局及其附属设施、大面积的农田和耕作原貌,均为汉代考古中的首次发现,填补了学术研究实物资料空白。   较为完整的第二处庭院遗址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平面布局从南向北依次为第一进院南墙及南大门、东厢房、西门房,第二进院南墙、南门、西厢房、正房等。南大门外偏东南约5米处有一眼水井及通往水井的用碎瓦铺设的便道,水井壁系与房基相同的小砖圈砌,井口周围用同样的砖铺砌成近方形的低井台;水井西侧约5米处,有一处据专家推测可能为编制竹席或草席类物品的遗址;该庭院内及南大门外,还清理出5个大石臼、石磙、石磨等石器,水槽、碗、轮盘等陶器,犁、刀等铁器和3枚“货泉”铜钱;庭院西北角有一带瓦顶的厕所。   第三处庭院遗址北侧和东西两侧水沟外,清理出排列整齐、高低相间的田垄遗迹,十分明晰。田垄有东西走向,但多为南北走向,宽度60厘米左右。第三与第四庭院遗址之间,也为有田垄的农田,田地内发现车辙和牛蹄痕迹。   这些东北距内黄县城约30公里,东距濮阳市区约20公里的汉代农田、庭院建筑遗址,由于黄河洪水泛滥而被淤沙深埋地下5米,庭院布局、农田垄畦保存基本完好,均为我国汉代考古中的首次发现,再现了汉代农村的真实景象,为研究汉代基层社会组织、农耕文明和耕作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专家认为,这些发现将改变以往单纯依靠文献、画像资料和模型明器研究汉代建筑艺术与农耕文化的状况,也可能改变我国农学史。 http://www.gmw.cn/01gmrb/2006-02/22/content_377872.htm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1-23 05:03 , Processed in 0.03318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