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123662|回復: 133

关于郭店竹简《老子》第25章一个此前未被识出的古字的研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6-28 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图片为什么没有出来?那个古字我输入不了.描述一下吧: "三点水"旁,右边上面是"音欠",下面是"臼"
古字2.jpg
金文禹和虫.jpg
 樓主| 發表於 2006-6-28 19:10 | 顯示全部樓層

[讨论]关于郭店竹简《老子》第25章一个此前未被识出的古

关于郭店竹简《老子》第25章一个此前未被识出的古字的研究一、        目前的考证状况今本《道德经》第25章有“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三个排比句,前人对此的解释颇为牵强。笔者虽较早将“大”释为“无处不在”并解决了“反”的词义,但对于“逝”和“远”的解释始终不能令自己满意。在对文本定稿的过程中,不得不再次拿出有关郭店《老子》的研究著作对照研习。发现郭店竹简中对应于“逝”和“远”的两个古字与“逝”和“远”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被确定,尤其是前者,学者们仍在公关过程之中。2002年版的《简帛老子研究》([美]韩禄伯(Robert G. Henricks)著,邢文改编,余瑾翻译,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指出:“此行末字‘X’(因无法输入暂用X代替,实字见图片)仍未识出,它本此处作‘逝’。彭浩提醒我注意与此字字形相同,但仅无三点水偏旁的一字见于《语丛四》,被释为‘愦’。”并提到裘锡圭认为应读为“溃”或“涵”,而作者本人认为应该读为“源”。笔者认为均不值得采纳。2004年聂中庆的《郭店楚简〈老子〉研究》(中华书局,第217页)指出:“X,此字尚无确释,帛本作‘筮’,王本作‘逝’,暂读作‘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赵超的新作《简牍帛书发现与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235-236页)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总结,指出“释文隶定作‘大曰X’。称:‘X’,待考,今本此处为‘逝’字。”提到裘锡圭、李家浩认为当读为“陷”或“遣”。同时指出,日本学者大西克也把它读为元部的“遣”字。而该书作者本人则认为最好把它读为“羡”。可见对于这个字的解读和辨认观点的分歧该有多么大。二、辨识过程也许以前的注释者并没有意识到,《道德经》第25章出现的“大”、“逝”、“远”、“反”其实是注释过程中的一个相当大的难点。之所以说有些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这些人理所当然地把“逝”解释成“往也”即“离开”之义。经过这样的解释,第40章的“反者道之动”的“反”也理所当然地被解释成“返回”的反。然而,笔者对此存在严重的疑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没有搞清楚“逝”和“远”的真实意义的情况下,根据笔者对“大”与“反”的理解,将“逝”释为“分散”。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但是,作为注释,毕竟缺乏证据。因此,6月25日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求证。首先,本人认为应该从寻求古代“逝”字的通假字入手。便检索了《通假字汇释》和《康熙字典》,发现“逝”读为“澨”并与之相通。而后者具有“水滨”和“浅滩”之义,是名词,而不是动词。也许一般到这里便走入了死胡同,但笔者恰好最近读了一点古汉语知识,知道在古汉语中名词与动词的活用是普遍现象,而“水滨”和“浅滩”普遍存在着水的“渗透”现象,而这个意义比较符合“道”“无有入无间”的特性。但是,开始怎样也不能将“X”与这个“澨”字联系起来,因为字形上二者相差太大。分别找部首的对应关系也不通。偶然间,“X”的右半部分三个组成汉字的意义引起了我的注意:“音”、“欠”、“臼”。我先查了“臼”的古义,《说文解字》显示:“臼,古者掘地为臼”。因此古代的臼是由土和砂构成的。“X”的偏旁为“三滴水”,这不是水向“臼”中“渗透”的象征么?那么,如何解释“音”和“欠”呢?好办,此二字的结合是“音欠”即没有声音或无声的意思。这样一来,“X”和“澨”的意思不是联系起来了吗?在文字学上,这种方法叫做形体分析法或偏旁分析法。而“X”或“X’”被称为“澨”和“筮”的“繁文”。三、        进一步证实“X”=“澨”=“逝”的结论出来了,但是,证据还显得不充分,因此,必须再找旁证,尽管这有时会极其困难。可是,对于我来说,正合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俗语。6月26日上午,我在深圳书城无意中发现了前面提到的《简牍帛书发现与研究》,其中,作者恰好用这个字的考证作为对字形复杂的汉字(难点)考证的一个例证,其中提到与“X”相近的“X’”除了没有“三滴水”与此字完全相同,而且,在郭店楚简《语丛四》中出现了两次:[1] 如齿之事舌,而终弗“X’”。[2] 善使民者,若四时一“X’”一来,而民弗害也。这当时就使我大喜过望,因为从这两句话来看,前者的“X’”可能同“噬”,而后者的“X’”可能通“逝”,这样,这两句话的意思就分别是[1] 就像牙齿与舌头的关系,最终不会咬掉舌头;[2] 善于支使民众的人,(他的支使)就像四季一往(逝)一来一样(自然),不伤害民众。这不是天衣无缝吗!因为当时手头没有《通假字汇释》,书城也没有,只好回家确认了。回到家中,自己便迫不及待地查找去掉“三滴水”的“澨”(即“筮”),果然不出所料,在《汇释》的734页“筮”字词条下,明确标明“筮”与“逝”和“噬”相通!至此,笔者完全确定“X”和“X’”的读音应该为“shì”,本文第一节中众学者的猜测是错误的。与此同时,笔者证明大家认为是“远”字的另一个古字根本不是“远”,对此笔者将另文论述。[2006年6月27日星期二]四、        辨认此字意义何在?其意义至少有以下几点:[1] 今本《道德经》中的“逝”字不能反映老子的原意。“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25章)中的“逝”字一般被注为“往也”,“行也”,因此,这段话往往被译成:大就是逝去,逝去便达到遥远,远离后再返回本根。比如孙以楷先生的译文是:“大是说万物莫不运行逝去,逝是说运行达到遥远,远是说又反归于本根[道]。”(《〈老子〉注释三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86页)这里的问题是“逝”不仅被理解成“离去”,而且被理解成是“万物”的离去,而且,由于对于“逝”字理解的错误,又将“反”理解为“返回”。陈鼓应先生的译文是:“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源。”(《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第1版,第174页)这里的“它”指“道”。这是正确的。然而,“道”是来回跑的吗?非也。庄子说:“道在屎溺。”这就是说“道”寓于万物之中,就近作用,无需差遣。庄子是深明老子的“澨”和“无有入无间”以及“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深意的。郭店简本《老子》以及马王堆帛书《老子》的发现表明,在古代,今本的“逝”本为“澨”(简本)或“筮”(帛书)而不是“逝”。不知是哪位抄手用当时与澨(筮)通用“逝”取代前者,这本无大碍,可是,后人不知其妙,便将“逝”的原意误认为“澨(筮)”的意思,所以产生了严重的误解。老子这段话的原意应该是:道无处不在(大),无处不在(大)意味着弥漫于(万物)之中,弥漫于万物之中意味着作用迅速(遄,而非“远”),作用迅速意味着矫正背道行为(反,诛杀凶恶,而非“返回”)。[2] 一石三鸟。第三节提到的《语丛四》中的两段话,现在被写成这样:“善事其上者,若齿之事舌,而终弗啗。善(事其君)者,若两轮之相转,而终不相败。善使其民者,若四时,一遣一来,而民弗害也。”(赵超:《简牍帛书发现与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86页)其中,“X’”被推测为“啗”(通“啖”)和“遣”,虽然意思相近,但是并非古文本字,而且采用的理由不充分(只是“猜”,因为在这段话中这两个字的意思很容易猜到)。反过来想一想:我们能够从“啗”和“遣”推出“X”和“X’”的读音吗?绝对不能。
發表於 2006-6-28 21:25 | 顯示全部樓層

Re: 关于郭店竹简《老子》第25章一个此前未被识出的古字

[quote:788d226cd0=\"ryknight\"]图片为什么没有出来?那个古字我输入不了.描述一下吧: \"三点水\"旁,右边上面是\"音欠\",下面是\"臼\"[/quote]欢迎ryknight谈友,图片要通过附件上传才可以显示,图片大小也有一定限制,单张图片在150kb左右为宜。
 樓主| 發表於 2006-6-29 11:37 | 顯示全部樓層

多谢指点!

改成JPG文件试试.
發表於 2006-6-29 17:34 | 顯示全部樓層
楼主所说的字,已经有多人考释,而且结论基本可信。请参看:1.孟蓬生:《郭店楚簡字詞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第404—407頁,中華書局,2002年7月。又,孟蓬生:《上博竹書(三)字詞考釋》,簡帛研究網站(04/04/26),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mengpengsheng01.htm。2.王寧:《釋郭店楚簡中的“噬”與“澨”》,簡帛研究網站(02/08/27),http://www.jianbo.org/Wssf/2002/wangning02.htm。3.侯乃峰:《楚竹書《周易》“陞宗噬膚”滙考》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hounaifeng002.htm
 樓主| 發表於 2006-6-29 18:56 | 顯示全部樓層

多谢楼上提示,笔者是从解码《道德经》的角度进行这个工

算是不同的一个角度吧!释郭店楚简中的“噬”与“澨” 王  宁  郭店楚简《语丛四》云:“善事其上者,若齿之事舌(原字从月舌声),而终弗 ;善事其下者,若两轮之相转,而终不相败;善使其民者,若四时一遣一逨(来),而民弗害也。”    对其中的“ ”字,《注释》云:“ ,从‘ ’声,读作‘愦’。《说文》:‘乱也。’弗愦,指齿舌之不相乱。裘按:此字见于曾侯乙墓钟磬铭文,可能有‘ ’和‘臽’两种读音。……在此似当读为‘臽(陷)’或‘衍(训错过)。”    笔者以为,上述说法皆不确。首先从读音上说,上引《语丛四》的三句话是押韵的,即以“ ”、“败”、“害”为韵,“败”与“害”古音在月部,则“ ”必亦是月部字,其字形分析不当云“从‘ ’声”,亦不当读为“臽”,“ ”是微部字,“臽”是侵部字,与月部不韵;“衍”字古音在元部,与月部对转为韵,但其字义与文义不谐。这个字上部右从\"欠”,左当是古文“薛”字的形变。“薛”在甲骨文中写作“ ”(《诚》三三七),与此形近。故此字当是从“薛”声,薛古音在月部也。其下部隶定做“臼”,实际上当是“齿”之古文。在古文字(包括楚文字)中,“臼”与“齿”之部首形状全同,颇不易分别,但《语丛四》文中云“若齿之事舌,而终弗 ”,则此字必是与齿有关的动作,故知是从“齿”。我认为《注释》对文意理解也有误,《注释》认为“而终弗 ”是“指齿舌之不相乱”,然文中并无“相”字,齿与舌并无相互关系,其文意实为齿事舌而终不伤害之也。故“ ”字当是“齧(简体作啮)”或“噬”之本字,此二字古音皆在月部,且义训相同,《说文》:“齧,噬也”,《广雅·释诂三》:“噬,齧也”,二字为互训。由于二字音近义同,故在古书中可相通假。如《尔雅·释地》:“邛邛駏驉齧甘草,”《释文》:“齧,本或作噬”;《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狗迎而噬之,”《韩诗外传》七用此文“噬”作“齧”,皆其证。但“齧”与“噬”毕竟是两个字,“ ”字到底该释为哪一个,由于在古书中找不到相关的文字证据,还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我认为,郭店简《老子》甲中的“ ”字可以给我们启示。简本《老子》云:“大曰 ,”《注释》:“ ,待考。今本此处为‘逝’字。”“ ”字从水 声,帛书《老子》甲、乙本并作“筮”,据此,则“ ”当是“噬”之本字。传世典籍中无“筮”假为“逝”的例子,却有“噬”假为“逝”的例子,如《诗·有杕之杜》:“噬肯适我,”《释文》:“噬,《韩诗》作逝。”《经传释词》九云:“逝,发声也。字或作噬。”颇疑帛书本就是以“噬”为“逝”而写作“筮”也。《语丛四》言“善事其上者,若齿之事舌,而终弗 (噬)”,殆谓善于事上者就象齿事于舌,齿可以咬碎嚼烂任何食物,但最终不会咬坏舌也。“噬”与文中的“败”、“害”为韵(同月部)。《老子》中的“ ”字是从水 (噬)声,即“澨”之或体或本字,逝、筮、澨三字古音皆是禅母月部,读音相同,故可互假,简本《老子》即是以“ (澨)”假为“逝”。
 樓主| 發表於 2006-6-29 18:59 | 顯示全部樓層

在看看笔者对62章“奥”字的考证:

关于《道德经》第62章,笔者以前也发表过,但是,最近笔者对“奥”字作了新的考证,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它不读做“ao”,而应该读做“cuan”是“灶神”的意思。之所以要对其进行重新考证,是因为老子多次提到“道”衣养万物但不为“主”(如“长而不宰”),因此,本章的“奥”决不应该是“主”的意思。“灶神”是就是“长而不宰”的典范。62.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今译]:道是万物的灶神①,是善良人的法宝,也是不善之人(改弦更张)的保障②。赞誉之词可以收买③,令人尊敬的行为可以感染④他人。对于人类中不善的人,有什么理由抛弃他们呢?所以,在拥立天子,设置三公的场合⑤,连拱璧在先、驷马于后的盛大进贡礼仪都不如不费那样的周折⑥把“道”奉献给他们。古时候都敬重这个“道”,这到底是为什么?不就是说:有心追求就可以获得,有罪的人(如果求得了‘道’)就不会再犯吗⑦?这就是天下人敬重道的原因。[注解]:① “道者万物之奥”:帛书本为“注”,现代注释者认为通“主”,并列举《左传》中也有“国有奥主”这样的说法为证。河上公注:“‘奥’,藏也。”王弼注:“‘奥’犹瞹也,可得庇荫之辞。”可以说,这些注释大体上是贴边的,但是严格地说不能说没有问题。笔者考证如下:由《康熙字典》得到:奥,又七乱切。音竄(cuàn)。爨神也。(注:即今所谓“灶神”)“灶神”与本文内容有关系吗?乍一看比较离谱,但是,让我们考证下去。下两句为“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那么,“宝”和“保”是否与“灶神”有关系呢?回答是肯定的。先让我们来考证“保”:在王力等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保”字条下的第一个释义就是“抚养”,引申为“安抚”或“安定”。这当然与“灶神”有关。同样,对于善人来说,“灶神”当然也是“宝”。《康熙字典》中也有“保,养也”之义。因此,可以断定,老子在这里是用“灶神”来比喻“道”对于善人和不善之人的双重重要性。它是善人的精神食粮,同时,也是安抚不善之人、使之“恢复健康”(改弦更张)的重要保证。到这里,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帛书甲本的“注”与此有否关系:《康熙字典》引《说文》谓:“灌也。《诗•大雅》:丰水东注。”又引也。《前汉•沟洫志》:注填淤之水,溉舄卤(盐碱——笔者注)之地。显然,“注”具有灌溉滋养土地的意思。这也与“抚养”有关。这绝不是巧合,而是证明了在先秦时期“奥”与“注”有相近的词义。因此,简单武断地将“奥”译为“主”是不可取的。② “不善人之所保”:有注释本译为“不善之人的保护”、“不善之人所赖以保护自己的”、“不善的人也处处保住它”、“不善之荫护之所”等等。沈善增更将其译为“能力差的人因持有它而有价值(因为可将它出售、转让、归附于能力强的人)” 。“道”不是没有原则的东西,怎么会保护不善之人?怎么会成为商品?后文还有“有罪以免”,所以自然就解释成了诸如“有罪的就可以免除”。这完全曲解了老子的原意。实际上,老子的意思是“不善之人改弦更张的保障”(具体考证见注①),“有罪以免”则是“犯罪的人(如果求得了‘道’,在‘道’的滋养(渐进的改造)之下)就不会再犯”之意。“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是对此的进一步阐述。③ “美言可以市”:“市”:收买。《康熙字典》:又《广韵》:买也。《尔雅•释诂》:贸贾,市也。疏:谓市买卖物也。《论语》:沽酒市脯。针对本句的解释也十分混乱。④ “加人”:“加”:《增韵》:施也,著也。《玉篇》:益也。《论语》:又何加焉。⑤ “立天子,置三公”:指重大就职仪式。⑥ “坐进此道”:“坐”:不劳,不费力。如“坐收其利”。《汉书•霍去病传》:“匈奴可坐收虏耳。”⑦ “有罪以免”:“免”:避免。不可以理解为“免罪”。 [对照译文]:道是万物的庇荫。善人珍贵它,不善的人也处处保住它。嘉美的言词可以用作社交,可贵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不善的人,怎能把道舍弃呢?所以立位天子,设置三公,虽然进奉拱璧在先、驷马在后的礼仪,还不如用道来作为献礼。古时候重视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岂不是说有求的就可以得到,有罪的就可以免除吗?所以被天下人所贵重。(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第1版,第297页)
 樓主| 發表於 2006-6-29 19:27 | 顯示全部樓層
《老子》中的“ ”字是从水 (噬)声,即“澨”之或体或本字,逝、筮、澨三字古音皆是禅母月部,读音相同,故可互假,简本《老子》即是以“ (澨)”假为“逝”。=========================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可是,笔者以为王宁的结论是以“ (澨)”假为“逝”,而不是今本以“逝”假为“(澨)”。这对于解释第25章是关键。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古今注家均采用了“逝去”又“返回”的观点。
發表於 2006-6-29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古墓新知》里陈剑先生有篇文章,讨论过这个字,可以参看。
 樓主| 發表於 2006-6-30 11:19 | 顯示全部樓層

多谢指点.

一定找来参考.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1-22 17:16 , Processed in 0.03879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