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123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ee

清華九《廼命二》初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12-6 08:2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王寧 於 2019-12-6 10:43 編輯

簡12-13:母(毋)或不相孫(遜)教於善,夙夜從事,而相[昏見](暋)於不共命,[氵悤水](沈)迻(滯)不懽(勸),就哿內以出于外。
整理者:哿,《詩·正月》“哿矣富人,哀此惸獨”,《經義述聞》謂當從《左傳》昭公八年杜注訓為“嘉”。
按:“哿”訓為“嘉”,仍不能通讀“就哿內以出于外”這句。《說文》:“哿,可也。”《說文》:“妿,女師也。从女加聲。杜林說:加教於女也。讀若阿。”段註:“按《列女傳》華孟姬、楚昭伯嬴傳皆言‘保阿’,《內則篇》、《喪服經》注皆言‘可者’,鄭云:‘可者,賤於諸母,謂傅姆之屬。’葢可者即‘阿’,‘阿’即‘妿’也。”《禮記·內則》:“擇於諸母與可者”,鄭註:“可者,傅母之屬也。”“哿”即“可”、“阿”、“妿”,指保姆之類的女子。“內”當即“內人”,《周禮·天官·內宰》“則會內人之稍食”,孫怡讓《正義》云:“內人所晐甚廣,當上關女御,下兼女府史及女酒、女籩、內工等。”以此,則“哿內”即“可內”、“妿內”,是指家中的妾御、保姆、女僕之類的女人。這條專門說不要“就哿內以出于外”,應該就是不許和家內的女人私自外出(暗含通淫之意)。
發表於 2019-12-7 10:5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my9082 於 2019-12-7 19:27 編輯

整理者:簡12「作美惡取爲憲,用以加德于外」
按:通觀文例(包括《廼命一》),多「毋或……以……」,此句「用」亦當上屬;「用」可讀爲「庸」,「憲庸」近義並言。舊注多見「庸」訓「常」(《故訓匯纂》)。《爾雅·釋詁上》:「庸,常也。」(看《爾雅詁林》)《廣雅·釋詁一》:「甬,常也。」《淮南子·泰族》:「子囊北而全楚,北不可以為庸;弦高誕而存鄭,誕不可以為常。」許注:「庸,常也。」揚雄《太玄·中》首尾信可以爲庸」,范注:庸,法也。《金史·盧庸傳》:盧庸,字子憲。」  ……


發表於 2019-12-8 19:3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王寧 於 2019-12-8 21:41 編輯

簡8-9:母(毋)或從而必(密)逐(邇)之讒=(讒,讒)非良圖,不綸之灄【8】焉取資,吾咸□氒(厥)工。天命非漗(忱),昌唯宜悳(德)……
整理者:“咸”下闕一字,或可補為“付”。
按:此句的斷句可能應當是:母(毋)或從而必(密)逐(邇)之讒,讒非良圖,不綸之灄【8】,焉取資?吾咸□氒(厥)工,天命非漗(忱),昌唯宜悳(德)……
“綸”當讀“論”或“倫”,“灄”當讀“讘”,“資”可依字讀,也可讀“咨”。從文意上看,“咸”後的缺文當是“告”、“戒(誡)”之類的字。

簡11:母(毋)或[辵冄](抩)人之田土
整理者:[辵冄],讀為“抩”,《說文》“幷持也”,有兼併義。
按:此字當即“𢓏(𢓒)”字,本義是遲行(《類篇》)。此讀“抩”是。然傳世典籍中無用“抩”者,段玉裁注:“兼者,會意字;𢪈者,形聲字。‘𢪈’與‘兼’音略同。”朱駿聲《通訓定聲》也認為此字“與‘兼’略同”。以此,疑“𢪈(抩)”是兼併之“兼”的後起形聲字,其讀當與“兼”同(兼古有來紐讀音),《陌上桑》“鬑鬑頗有鬚”之“鬑鬑”,蓋即《說文》“毛冄冄也”之“冄冄”。後世通用“兼”,“抩”字乃廢,故不見用之者。

簡10-11:郜[興臣]強(剛)柄(猛)
按:首二字疑當讀“酷嗔”。


發表於 2019-12-12 13:3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松鼠 於 2019-12-19 18:28 編輯

    賈連翔先生在“李學勤先生學術成就與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中發表的論文《淺談竹書形制現象對文字識讀的影響——以清華簡幾處文字補釋為例》根據清華《乃命二》簡2“祖”字的寫法,釋清華三《芮良夫毖》簡6舊釋爲“導”的字爲“䢐”,可信。我們以前已言《尹至》、《芮良夫毖》類字跡“且”上多有加兩斜撇者(《再論〈祭公〉與〈尹至〉等篇的字迹》,《战国文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西书局2017年),其實更與《芮良夫毖》簡6的字相近。(《廼命》、《禱辭》與《湯處於湯丘》、《湯在啻門》、《管仲》爲同一書手所寫。又,清華九《治政之道》與《成人》的字跡爲首次出現,分別爲不同書手所寫。)但要注意,這個“䢐”的“止”部好像多出現了一撇,但其實是“止”短撇的頓壓起筆及撇畫,可參考同字“且”部右上一撇的頓壓起筆。
    不過賈先生說:“《说文》:‘䢐,往也。’或体作‘徂’。‘莫之扶䢐’句意为如果没有辅助就去前往。”不太通順。我們認爲“䢐”可讀爲“助”,“助”和“䢐”都從“且”得聲。“扶助”典籍多見,如《白虎通•鄉射》“所以扶助微弱而抑其強”、《釋名•釋親屬》“夫,扶也,扶助其君也”。賈先生又評論《芮良夫毖》簡6的“倒山形”字形說:“其中的‘道’字的釋讀本是錯誤的,因此這種韻腳的總結恐怕也不能成立。綜合現有材料來看,將此字歸入耕部,釋為‘傾’,更為優勝。”其言亦確。“倒山形”字形釋爲“傾”最早是裘錫圭先生的說法,學者少有采用,我們以前也曾說:“從《芮良夫毖》中‘倒山形’字形與‘敬’押耕部韻及《殷高宗問於三壽》簡7的‘傾’作‘倒山形’字形加‘聖’作聲旁來看,‘倒山形’字形很可能即‘傾’的會意字。”(《清华五字迹研究》,《简帛》第十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發表於 2019-12-13 10:59 | 顯示全部樓層
QQ图片20191213105729.png


其中三個從“沝”的字形整理者認為都是“湛(沈)”字,也指出《厚父》簡9有“天命不可漗斯”之“漗”亦為“”字之省。


按:筆者認為第一個字形當是“沁”字之形誤。後兩個字形的確應該是“漗”。傳世典籍和字書中沒有從沝悤聲的字形,而有“漗”字,比較晚出,《字彙》訓“汲也”,不知此訓所由自。從讀音上講,此字應該“淙(潨、灇、𣽇)”字的本字,《說文》訓“水聲”。“漗”、“沁”同清紐雙聲、東侵通轉疊韻,可以通假。《集韻·去聲八·五十二沁》以“㓎”與“𠖶”、“浸”與“湛”、“沈”與“湛”並同字,因此可以知道,“漗”、“沁”與“湛”、“沈”都是可以通假的。它可以讀為“沈”或“湛”。我在《散札》一文中把《廼命二》的“非漗”讀為“非浸(潛)”不準確,當從整理者說讀為《書》中常見的“棐忱”。


“沁迻”、“漗迻”我曩讀為“浸移”、“潛移”或“遷移”,從文意上看也顯勉強。現在想來,“沁迻”、“漗迻”也許該讀為古書中常見的“淫侈”,“淫”、“湛”音近可通,“迻”是移動之“移”的本字,段玉裁於《說文》“侈”下云:“《三禮》皆假‘移’爲‘侈’。”“淫”是過甚、過度,“侈”是紛張、誇大。《成人》裡說“五臬淫侈,五辭不聽”,和《新書·瑰瑋》裡的一段論述可以並觀:“世淫侈矣,飾知巧以相詐利者為知士,敢犯法禁昧大姦者為識理,故邪人務而日起,姦詐繁而不可止,罪人積下眾多而無時已。君臣相冒,上下無辨,此生於無制度也。今去淫侈之俗,行節儉之術,使車輿有度,衣服器械各有制數。制數已定,故君臣絕尢,而上下分明矣。擅退則讓,上僭者誅,故淫侈不得生,知巧詐謀無為起,姦邪盜賊自為止,則民離罪遠矣。知巧詐謀不起,所謂愚,故曰使愚而民愈不罹縣網。”


《廼命二》裡說“淫侈不勸”則當是奢侈的意思。


發表於 2019-12-19 18:52 | 顯示全部樓層
    《廼命二》簡7與《廼命一》簡7互調。又,根據竹節位置可知,《廼命二》使用了兩種形制的竹筒,但是與《廼命一》所用的竹筒竹節位置不同,其簡背劃痕情況如下:
    A竹筒:《廼二》簡9→(約缺兩支簡劃痕)→《廼二》1→《廼二》2→《廼二》3→《廼二》4→《廼二》5→《廼二》6→《廼二》10→《廼二》8;
    B竹筒:《廼二》12→《廼二》11→《廼二》13→《廼二》14→《廼二》15→《廼二》16
發表於 2020-8-9 15:2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my9082 於 2020-8-9 15:31 編輯
my9082 發表於 2019-11-27 15:33
譚生力先生也有相關文章。另外由此文,《禱辭》16釋「廩」的字可能得改釋讀爲「坛/墠」 ...

帛書《國次》“變故亂常,擅制更創”不知是否有關,與“變”“亂”“更”錯雜(讀“創”參蔡偉先生文)

發表於 2020-9-8 10:0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my9082 於 2020-9-8 10:59 編輯
my9082 發表於 2020-8-9 15:29
帛書《國次》“變故亂常,擅制更創”不知是否有關,與“變”“亂”“更”錯雜(讀“創”參蔡偉先生文)
...

同源不代表同詞,要結合具體語言環境看。部分例子本字殆田文提及的“嬗”,嬗變、嬗替、嬗易、變更、更替
發表於 2021-12-7 19:01 | 顯示全部樓層
簡4“毋或非而所及,智求利”,“智”顯然當屬上,讀“知”,“昔公勤劳王家,惟予冲人弗及知”(其實,“及”與“知”意思相近,曉喻、明白、理解)。剩下“求利”,曾見《三德》4“求利、殘其親,是謂罪”
發表於 2024-3-23 23:4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my9082 於 2024-3-23 23:46 編輯
my9082 發表於 2019-11-26 10:30
字形表210頁下面从「臣」的字,上面是不是甲骨文裡見過,周忠兵先生釋爲「茨」。
[黑+攴],樓上先生改釋為 ...

《廼命二》簡10—11:“郜A強(剛)【十】柄(猛),以相爲音惪(德)【十一】。”

根據謝明文先生《釋古文字中的“葺”》(復旦網,http://www.fdgwz.org.cn/Web/Show/11127),A字上部从双手、从宀,應該也與“葺”有關。據此,A可讀爲“輯”,是聚合、集聚的意思。前面“郜”其實從“造”,此字與洹子孟姜壶“人民郜(聚)邑”的“郜”是同一個字,禤健聰先生讀爲“聚”,可從(參其《洹子孟姜壺“人民聚邑馑寠”考》,《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4年11期)。此处“郜”也可讀爲“聚”。《五紀》簡76“[告攵]群”,從“造”之“[告攵]”字,本人曾讀“聚群”(“清華簡《五紀》初讀”網貼下第125樓“gefei”發言),亦可參。
簡文“聚輯剛猛,以相爲音惪(德)”,“聚輯”、“剛猛”都是近義複詞,意即糾集剛猛(之人)。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3-29 05:38 , Processed in 0.03846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