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樓主: 東潮

[原创] 张家山汉墓竹简(336号墓)《盜跖》初读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3-4-19 23:57 | 顯示全部樓層
  我們註意到,《張家山漢墓竹簡[336 號墓]》《盜跖》篇簡文大部分內容與今本《盜跖》相合。與傳本《盜跖》篇進行比校後,我們不難發現,雖有各類異文,但在頗多細節處,簡本與傳本往往若合符契,具有密切的關係。我們有理由認爲,他們是同出一源的。

    簡 25 至 27 言(釋文從整理者,標點略作改動):


   …今子隨文武之業,長遂[言工戈 ]<試-弑>亂之道,以教後世。綘衣䙁帶,謞言高行,以矇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奠(尊)貴焉,盜莫大於子。天下何故不胃(謂)子盜丘,而乃胃(謂)我盜[豸足](跖)哉?…

  這是孔子勸說盜跖後,盜跖反詰孔子之語。此段內容,今本《莊子》各版本無實質性異文。引如下:

   今子脩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辯,以教後世。縫衣淺帶,矯言偽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貴焉,盜莫大於子。天下何故不謂子為盜丘,而乃謂我為盜跖?

  此段中簡本與傳本差異最大之處,在於“謞言高行”。傳本的“矯言偽行”,成玄英䟽:“矯飾言行,誑惑諸侯。”“謞”字原簡字跡清晰,字形可靠。整理者在“謞”下註云:“‘謞’,讀作‘矯’。”並引《公羊傳》何休註:“詐稱曰矯。”謂以今本之“矯”為正字。又在“高”字下註云“傳本作‘偽’”,未作其他說明。

    謞從高得聲,矯從喬得聲,高喬音近可通,此處似乎可看作同一版本不同時代用字之差異。但“高”與“偽”,在音義上幾無聯繫。因此,簡本與傳本此句的差異及其成因,仍有探討之必要。

   從言高聲的“謞”字,亦見於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其與此批簡抄寫時代相近。銀雀山漢簡中,“謞”字凡三見,皆在《守法守令等十三篇》(整理者擬)”中的《兵令》篇中。971-973號簡云(釋文從整理者):

  …及至兩適(敵)之相[走巨](距),… 矢弩未合,兵刃未椄(接),先謞者虛,後謞胃(謂)之實,不謞胃(謂)之閉。…

   其中“謞”字字形亦可靠。簡本此篇內容,多見於今本《尉繚子》的《兵令》篇中(惟今本《兵令》分上下兩篇)。相關文句引如下:

   矢射未交,長刃未接,前譟者謂之虛,後譟者謂之實,不譟者謂之秘。

   這是在分析兩軍交戰前敵方的表現。

“謞”字不見於《說文》。《詩·板》:“多將熇熇,不可救藥。”毛傳云:“熇熇然,熾盛也。”《爾雅·釋訓》:“謞謞,崇讒慝也。”邢昺疏云:“謞、熇音義同。”《說文》:“熇,火熱也。”然則此{謞}非上揭漢簡中之{謞}。
發表於 2023-4-20 08:38 | 顯示全部樓層
《集韻》平聲三五肴下:“詨,吳人謂叫呼為詨。或作謼、呼、謞、嚆、誟、嘮。”去聲三十六效下:“詨,叫也。”“嗃,大嗥也。或作謞、詨。”
  今本《莊子》中有“謞”字。《齊物論》:“激者、謞者、叱者、吸者...”此皆風聲之喻。《經典釋文》引司馬彪註云:“若讙謞聲。”成玄英䟽:“謞者,如箭鏃頭孔聲。”兩說有異。
再說今本《尉繚子·兵令上》之“譟”字。《說文》:“譟,擾也。”《玉篇》:“譟,羣呼煩擾也。”《廣韻》去聲三十七号下:“譟,羣呼。噪,上同。”“噪”字為《說文》所無。《說文》收“喿”字:“鳥羣鳴也。”古譟噪音義同,其本字當即“喿”字,後增“言”或“口”為形旁,表義無別。先秦典籍有“鼓譟”一詞,或作“鼓噪”,謂作戰時將士們擊鼓呐喊,以壯軍威,葢當時常語,至唐宋時仍沿用。將譟字“羣呼”之義代入上引今本《尉繚子》文句,文義暢達,然則銀雀山漢簡此句相應之“謞”,當取“叫呼”之義,同“譟(噪)”字。謞與譟(噪)音可通。謞從高得聲,譟、噪俱從喿得聲,高與喿韻同,齒牙音雖稍遠隔,亦有相通之例。此處異文可看作是不同版本閒的用字差異。我們同時認為,對傳本《莊子·齊物論》“謞”字的訓釋,司馬彪所註“若讙謞聲”更為可信。
  但簡本《盜跖》篇“謞言高行”之“謞”,顯然難以解作“叫呼”,須另覓佳詁。我們認為,此處的“謞”字,或即表“高言”之“高”的專字,可徑讀為“高”。“高言高行”,謂言談舉止高於常人。
細繹文句,這一段內容實前有所承。
  簡8至11言(釋文從整理者,標點略作改動):

  …盜[豸足](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髮螢(盈)冠,曰:“此夫魯偽人丘非邪(耶)?往為我告之曰:‘壹夫作言造語,忘(妄)稱文武,冠枝木之冠,帶死牛之脅,多辭繆(謬)說,辯於無[臣僉](驗),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脣舌,古(鼓)是物以惑天下之主,使天下之學士皆不反(返)孝弟本,作而儌(僥)幸於封侯貴者邪(耶)!’”…
  這是“謁者”向盜跖通報孔子求見後盜跖的反應。他對孔子整體的評價是“魯偽人”,之後則具體陳述孔子之“偽”。
  當孔子堅持見了盜跖後,盜跖又當面對孔子做了一番評價,前引簡25-27內容即在其中。為方便論述,將有關部分復引如下:
  …今子隨文武之業,長遂弑亂之道,以教後世。綘衣䙁帶,謞言高行,以矇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尊貴焉。…

  這段話正可照應簡8-11所言。在盜跖看來,孔子“高言高行”是為了迷惑君主。既能迷惑君主,言行當然要顯得高於常人。“高言高行”之本義,不當有貶義。簡本的“綘衣䙁帶”,傳本作“縫衣淺帶”。《經典釋文》則以“摓”為正字,云“本又作縫”。綘、縫、摓記錄的是同一個詞,典籍又作“逢”。《荀子·儒效》有“逢衣淺帶”,楊倞註:“逢,大也。淺帶,博帶也。韓詩外傳作‘逢衣博帶’,言帶博則約束衣服易也。”得之。後世又有“寬衣博帶”,可證。“綘衣䙁帶”,本義亦當無貶義。身著寬大的儒服,自然也能給人留下好印象。有了“綘衣䙁帶”“高言高行”,外表言行俱佳,矇惑天下之主可矣。如此,將“謞”讀為“高”,文從字順。盜跖認為,孔子的虛偽,正在於他在君主面前“身著儒服,故作高於常人的言行,來掩飾自己竊取富貴的可恥行為”。這是孔子“矯飾言行”的全過程。今本的“矯言偽行”,則直接對孔子言行做出了負面評價,不僅與上文的“魯偽人(今本作‘魯國之巧偽人’)”文義重複,也未說明孔子之“偽”何在。揆諸簡文前文相應的“多辭謬說,辯於無驗,不耕而食,不織而衣(與今本內容大意相合)”云云,也難稱孔子在“矯言偽行”。然則今本之“矯言偽行”,當為後人所改,不復達其本意。因此,我們認為,簡本的“謞(高)言高行”,更接近此篇原貌。
  “高言”一詞,見於《莊子》。《天地》篇云:“大聲不入於里耳,《折楊》《皇荂》則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於眾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勝也。”“大聲”謂雅樂,《折楊》《皇荂》皆俗曲。“高言不止於眾人之心”,成玄英䟽云:“至妙之談,超出俗表,故謂之高言。”此“高言”即高出常人之言。
  《管子·任法》篇云:“是故人主有能用其道者,不事心,不勞意,不動力,而土地自辟,囷倉自實,蓄積自多,甲兵自强,羣臣無詐偽,百官無姦邪,奇術技藝之人莫敢高言孟行,以過其情,以遇其主矣。”言明君垂拱而治之效。末數句房玄齡註云:“孟,大也。遇,待也。不敢以謬𡚶姦言𡚶行以待其主也。”按,房註“孟,大也”得之,“不敢以...待其主也”句難通,“姦言𡚶行”亦與前註不合,此或非房註原貌。《管子》此篇“奇術技藝之人莫敢高言孟行,以過其情,以遇其主矣”,正可與簡文合觀。“高言孟行”意近簡文“謞(高)言高行”,“以遇其主”意近簡文“以矇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尊貴焉”。《任法》篇此數句,與簡本《盜跖》篇相關文句如出一轍,或許有參照關係。
  《荀子·非十二子》:“古之所謂處士者,德盛者也,能靜者也,…今之所謂處士者,無能而云能者也,無知而云知者也,利心無足而佯無欲者也,行偽險穢而彊高言謹愨者也…”處士,不仕者也。文中條陳今處士之罪狀,其中一條就是“行偽險穢而彊高言謹愨”,即高言自己“謹愨”以自飾。謹悫義近。
  《商君書·農戰》:“故其民農者寡而游食者眾,眾則農者殆,農者殆則土地荒。學者成俗,則民舍農從事於談說,高言偽議,舍農游食而以言相高也,故民離上而不臣者成群。此貧國弱兵之教也。”文義顯豁。清人蔣禮鴻已經指出,“舍農遊食而以言相高也”乃後人註釋之語誤入正文,可信。還原之,“高言”,以言相高也。
  今本《尉繚子》中也有“高言”。《將令》篇:“將軍入營,則閉門清道。有敢行者,誅。有敢高言者,誅。有敢不從令者,誅。”此處的“高言”,則當是喧嘩之義。如上,“高言”屢見於先秦典籍,但意義不一,具體訓釋當驗諸文義,不可一槩而論。
  為何更接近此篇原貌的“謞(高)言高行”會被改作“矯言偽行”呢?整理者在《盜跖》篇篇首說明中指出,《史記》載莊子“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三篇是否是莊子本人所作,今難確考,但其思想無疑與“孔子之徒”的思想相對立。改動此句之人,當是老莊思想的忠實信徒。我們據此提出如下猜測:其見《盜跖》篇言孔子“高言高行”,不由生疑,想當然地認為此句有誤,便擅加修改。此處改動,也許並非一時一人所為。另外,對此句的改動亦可能是有意為之。出於己一派反儒的要求,為了避免後學思想受到污染,改動者不惜破壞原書論述的思路,將實為“欲抑先揚”的“高言高行”改成了完全是貶義的“矯言偽行”。如果後一種猜測成立,這一現象就與戰國晚期老子學派之人改動《老子》部分文句以反儒墨的現象非常相似。

發表於 2023-4-20 19:42 | 顯示全部樓層
簡32,孤竹當為“狐竹”,古書孤、狐常通用。
iShot_2023-04-20_19.40.20.jpg
發表於 2023-4-20 20:01 | 顯示全部樓層
簡33“僟於名”之僟或可讀為“祈”,訓“求”。祈、幾均為牙音,文部、微部陰陽對轉,音近。祈、幾古書常互用,見《會典》124頁。
發表於 2023-4-21 09:55 | 顯示全部樓層
知至 發表於 2023-3-30 20:36
简33的“施”字与同篇从“包”得声诸字从字形上看颇有距离,或以为是“抱”的误抄,实未可必。整理者引《礼 ...

顷读《韩非子·忠孝》篇有“朽骨烂肉,施于土地”,王先慎注:“施,陈也”。可见“施”也不专用于伏刑的语境,前言不审,当据正。
發表於 2023-4-23 11:0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云间 於 2023-4-23 16:47 編輯

記得自己前幾年買到清華簡十,快遞至今未拆,因為前頭都還未讀完,遑論仔細玩味
近兩年治詩,去年才買安徽詩經,以供校對
看著莊子又熱,還生髮許多校勘的所謂新問題,屏住不涉足
前幾天看到網站有討論盜跖今本避席竹書避壇異文的
倒也沒辦法,因為事實就是這樣的異文,哪個文獻專家都出不了校。為啥,因為還沒讀通原文。
盜跖壞吧,搞人肝料理。從尋常人角度,來看這段文字,那就離開莊子愈遠
因為盜跖也算道屬,黃巾不也是道嗎
近來看到史語所28本有楊聯陞先生文章,引用了未曾讀過的魏書釋老志,稱道是收稅的
這點從未想到過,想起桃花源。
昨夜偶然翻到桃源圖記,描繪了壇,壇上有爐灶。
這是有祭祀連帶料理可能附加賓客
盜跖或作壇,也對,或作席,亦不誤
從跖言辭振振來看,場景時令
應當在三秋,月令祭先肝
肝為木藏(或為金藏)
中庸仁者人也,鄭注有偶人、相存問云云
或莊子於此有隱微寓意
發表於 2023-4-24 01:5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罗小虎 於 2023-4-24 02:02 編輯

孔子復徹曰:“臣得幸於兄,願賜堅(臣),履而拜見。”                                          關於“堅”字,東潮先生認為乃“望”字誤讀。我們認為這個觀點雖然有其合理性,但可能也未為確解。對於整句話該如何解釋,東潮先生沒有作進一步的說明。如果把這個字看做是“望”字,其優勢在於可以和今本“願望履幕下”中的“望”對應起來,但問題在於,簡文“願賜望履而拜見”是很費解的。在馬王堆帛書老子甲84中,有這樣一個字形:

马.png

其辭例為:“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亓死也枯槁。故曰:‘ 【圖片代表字形】強者,死之徒【84】也。’”該字對應的正是傳世本中的“堅”字。將此字與《盜蹠》中的字形相對比,不同之處在於右上角一者從攴,一者從又,攴、又可通。所以說《盜蹠》中的這個字還是可以認為是“堅”字(或受“望”字影響而稍有訛誤)。在把這個字看成“堅”此基礎上,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呢?我們認為可破讀為“閒”。閒,見母元部;堅,見母真部,聲母相同,韻部相近,可以通用。閒,閒暇。”這句話也就可以點斷為“願賜閒,履而拜見”。願賜閒,希望賜予一個空閒。願賜閒,乃古代卑者求見尊者常辭,古書中類似的表達很多:

《史記·袁盎鼂錯列傳》:“鼂錯在前,及盎請辟人賜閒,錯去,固恨甚。”
《漢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臣奉乃深知道之可信也。不勝拳拳,願復賜閒,卒其終始。”

《漢書》中的這個例子“願復賜閒”與簡文“願賜閒”尤其接近,只是多了一個“復”,表示再一次。

古書中類似的話還可以說“願賜……之閒”、“願賜清閒”:

《戰國策·秦策三》:“非若是也,则臣之志,愿少赐游观之閒,望见足下而入之。”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自非然者,臣願得少賜游觀之閒,望見顏色。一語無效,請伏斧質。”
《漢書·鮑宣傳》:“愿赐数刻之閒,极竭毣毣之思,退入三泉,死亡所恨。”
《漢書·楚元王傳》:“《書》曰‘伻來以圖’,天文難以相曉,臣雖圖上,猶須口說,然後可知,願賜清燕之閒,指圖陳狀。”
《漢書·循吏傳》:“王曰:「郎中令何為哭?」遂曰:「臣痛社稷危也!願賜清閒竭愚。」王辟左右,遂曰……”

也可表達為“願請閒”、“請閒”、“願少閒”:

《史記·袁盎鼂錯列傳》:“袁盎還,愧其吏,乃之丞相舍上謁,求見丞相。丞相良久而見之。盎因跪曰:‘願請閒。’”
《史記·李斯列傳》:“李斯數欲請閒諫,二世不許。”
《史記·汲鄭列傳》:“黯請閒,見高門,曰:‘夫匈奴攻當路塞,絕和親,中國興兵誅之,死傷者不可勝計,而費以巨萬百數。’”
《史記·孝文本紀》:“王馳至渭橋,群臣拜謁稱臣。代王下車拜。太尉勃進曰:「願請閒言。」”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范睢日益親,復說用數年矣,因請閒說曰:「臣居山東時,聞齊之有田文,不聞其有王也;聞秦之有太后、穰侯、華陽、高陵、涇陽,不聞其有王也。”
《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曰:「善。先生相寡人何如?」對曰:「願少閒。」”

以上諸多例證都是證明“願賜閒”這種說法可以成立。(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願賜閒”有時包含著“摒除他人”的意思,簡文中是否有這層意思,還可討論。)“履而拜見”之履,可讀為“禮”。履、禮相通也很常見,可參看《古字通假會典》“禮與履”條(第544頁)。“禮而拜見”,施禮而拜見,與本篇前文孔子說的“魯人丘聞將軍高義,敬拜,勞謁者入徹”中的“敬拜”正相呼應。古書中也有與“禮而拜見”類似的表達:

《風俗通義·正失》:“秦王大悅,禮而見之。”
《後漢書》:“礼而见之,挚乃说汤致于王道。”

這兩個例子雖然說的是尊者禮見卑者,但至少從語法、用例上可證“禮而拜見”的合理性。正因為孔子說“禮而拜見”,但是後面敘述他拜見盜蹠時並未遵循禮儀,而是“避壇反走”,反而是用非常無禮的行為拜見的,所以簡文說“盜蹠大怒”。盜蹠大怒的原因之一,顯然與孔子不禮見他有關。
最後談一下今本對應的“願望履幕下”這一句。與簡文相比,少了“賜閒”二字,多了“幕下”二字。我們懷疑可能是後世因為未明“賜堅”二字之義,所以刪除。也因為不明整個句意及不明“履”為“禮”字通假,故在“履”字後補上“幕下”,遂成“願望履幕下”。


                                                                          
發表於 2023-4-24 12:12 | 顯示全部樓層
簡13“避壇反走”,今本作“避席反走”,“壇”、“席”音義均不同,當作異文看待。“壇”疑是“邅”之假借字,《離騷》:“邅吾道夫崑崙”,王逸註:“邅,轉也。楚人名轉曰邅。”“避”即迴避,“邅”即邅迴(或作㣶徊),謂轉行,迴避轉行故曰“反走”。蓋古人見尊長者,先趨行至前,然後轉身反行與尊長者拉開一定距離之後,再行禮參拜,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和“避席反走”意思相同。
發表於 2023-5-10 14:5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质量复位 於 2023-5-10 17:35 編輯
质量复位 發表於 2023-3-19 16:58
1.簡22“晝日拾梩栗”,整理者注:“梩,疑讀作‘李’,《説文•木部》:‘李,果也。’傳本作‘橡’。”按 ...

今日查資料發現,廖名春先生早在1996年就將簡22中“栗”之前的字釋爲“杼”,認爲“杼栗即橡栗”(《竹簡本〈盜跖〉篇管窺》,《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集刊》第1輯,P93)。需要説明的是,我們之前是閉門造車,并非掠奪先生之美。
發表於 2023-5-27 22:07 | 顯示全部樓層
  簡本“不顧議浬,貪得孟豬”,傳本作“貪得忘親,不顧父母兄弟,不祭先祖”。
  學界當前意見有讀為“忘祖”、如字讀、讀為“無斁”(“無(亡)射”“無度”)、讀為“汙瀦”、讀為“妄狙(抯)”五種,釋義大致分為“忘祖”義、“貪”義(不知厭足、沒有極限)、“胡亂索取”義,以及“妄加畜積”義四類。我們認為當從整理者觀點,將“孟豬”讀為“忘祖”。“孟”與“忘”雙聲疊韻,均為明母陽部,“豬”與“祖”韻同聲近,二者均為魚部,“豬”為端母,“祖”為精母,精母與端母屬舌齒鄰紐。“忘”與“孟”於漢代通假之例有馬王堆帛書《周易·無妄》:“亡(无)忘(妄):元卿(亨)利貞。其非(匪)復又(有)褚(眚),不利又(有)卣(攸)往。”其中“忘(妄)”帛書本作“孟”。【1】
  《說文》:“豬,從豕者聲。”從“者”得聲之“㥩”字與“作”相通,例有郭店楚簡《緇衣》簡二二~二三引《〈葉(祭)〉公之顧命》曰:“毋以少(小)悔(謀)敗大㥩…”今本《逸周書·祭公解》作:“汝無以小謀敗大作。”從“且”得聲之“組”“伹”與“作”亦相通,例有銀雀山竹簡《晏子·一六》:“公組色大息,蕃弓矢。”此在傳本為《外篇第八》第十八章,明本作:“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及《璽彙》○○○三:“圩君伹室鉨。”何琳儀說“伹室”即“作室”。《說文》中亦有“殂,古文作”之例。【2】此為從“者”與從“且”得聲之字因均與“作”通而可相通之例。
  從“昔”得聲之“藉”字與從“且”得聲之“蒩”字可通。“昔”與“作”在簡帛文獻中有通假例,《帛乙老子·道經》:“萬物昔(作)而弗始(辭),爲而弗侍(恃)也。”“昔”讀為“作”。
【3】且從“昔”得聲與從“且”得聲之字相通,由此可進一步證明“且”與“作”相通,即可證從“且”得聲之“祖”與從“者”得聲之“豬”相通。
  “忘祖”與傳本“忘親”亦有關聯,在文獻中“親”與“祖”常並稱。如《白虎通義·姓名》:“於祖廟者,謂子之親廟也。明當爲宗祖主也。”【4】《管子校注》“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國之度,在飾四维;順民之經,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廟,恭祖舊。”颜昌嶢云:“祖謂宗親,舊謂故舊。《論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5】由此,可將簡本“豬”讀為“祖”,與傳本“忘親”之“親”相對應。
  “忘祖”即“忘記祖先”,也可用於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左傳·昭公十五年》:“女,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籍谈不能对。宾出,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杜預注:“忘祖業。”【6】《魏書·天象志》:“天若言曰:母后之釁幾貫盈矣,人君忘祖考之業,慕匹夫之孝,其如宗祀何?” 【7】此為“忘祖”之文例。“貪得忘祖”謂盜跖貪求眼前之利,而忘記祖先,與前句“不顧義理”語義相近互補。


【1】參見白於藍:《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12月),第1026頁“忘與孟”條。
【2】參見: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中華書局,20082月),第293頁“㥩”條、“組”條、條。
【3】參見: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中華書局,20082月),第293頁“昔”條。
【4】[漢]班固. 白虎通義[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320.
【5】[清]黎翔鳳. 管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3+8.
【6】《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李學勤主編. 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上、中、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344+1345.
【7】[北齊]魏收. 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2413.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3-29 18:32 , Processed in 0.04033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