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505|回復: 2

[原创] 說荊州望山橋一號楚墓卜筮祭禱簡中的“竆”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4-5-4 22: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潘灯 於 2024-5-5 09:24 編輯

2017年第1《江漢考古》81頁至84頁,刊發了蔣魯敬、劉建業二先生《荊州望山橋一號楚墓出土卜筮祭禱簡及墓葬年代初探》一文,文中披露了5枚出土竹簡,其中第1枚釋文中有“秦客竆成”語,關于“竆”字的釋讀,似有商榷之余地。

原文謂:“簡1中的‘秦客’名竆成,‘竆’字形作 图片2.png ,應當是見于包山簡210213217227等的 图片3.png 省形。”所證之字形 图片3.png ,取材于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第703頁。(參原文第82頁,第84頁注[10]
今把原文所提包山簡“竆”字形截取如下:

图片4.png

再對比望山橋簡中的 图片2.png ,我們發現,此字與包山簡中的“竆”,在字形上存在一些差異:

一、此字上部與楚簡或古文字當中常見的“高、京、亭”等字頭相似。如:

图片5.png

二、原文 图片2.png ,人頭下呈“口形,上部明顯開口,與所從橢圓(厶)形有所不同。其中部當為高字頭所從的“冂”,因受簡寬的限制,橫折筆畫不顯,只寫出橫畫,這種現象很普遍,上舉高、京字形便。反觀包山簡中的“竆,中間不存在明顯的橫或橫折筆畫;

三、原文下部明顯從“千”,而包山簡中的“竆”字形從“身”,雖“千、身”二字均與人形有關,但字形迥異。

鑒于以上差別,我們認為 图片2.png “竆”不妥,此字或可釋“亭”。亭,古文字字形作 图片6.png 等。

《說文》:“亭,民所安定也。亭有樓,從高省,丁聲。”《說文注》:“亭、停也。人所停集。”《揚子·方言》:“楚東海之間,亭父謂之亭公。”

戰國時,國與國之間為防御敵人,在邊境上設亭,置亭長。秦漢時在鄉村每十里設一亭,置亭長,亦稱“亭父”“亭公”,掌治安,捕盜賊,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

從用字情況來看,戰國時有常用字“亭”,楚系文字也應該有,此 图片2.png 很可能就是新見楚文字“亭”。

眾所周知,“千”與人有關,楚簡中的“信”,即把“人”部寫作“千”。在楚文字中,楚人為了彰顯與周人、秦人用字的區別,特意造了一些專字。此“亭”很可能就是一例,它是把聲符“丁”置換成“千”。在古音中,亭,定紐耕部;丁,端紐耕部;千,清紐真部。三字讀音極近,把聲符“丁”置換成“千”是極有可能的。亭,本義供人休息的亭樓,后衍生出停留之“停”。

原文 图片2.png ,當從高省,千聲,千亦表義,形聲兼會意字。

綜上,我們暫且把原簡中的秦客名“竆成”,改釋為“亭成”,是否就是秦國的一位名“成”的亭長,還有待更充分的證據。
 樓主| 發表於 2024-5-5 09:2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潘灯 於 2024-5-5 09:45 編輯

還有一種可能,即把 图片2.png 釋為“亳”,其字形演變軌跡如下:

图片1.png

無論如何,原文本義與高字頭即建筑物有關,釋“竆”有誤。

西周時期西戎在今陜西省境內建有亳國。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秦霸西戎,吞并西戎12國。《匈奴列傳》記秦穆公時有西戎八國。

在望山橋卜筮祭禱簡中,“亳成”當理解為亳國(地)名成的君主(使者)。“秦客亳成”作為秦國的政客出使楚國也是大有可能的。相較之下,把 图片2.png 釋為“亳”似乎更可信。



 樓主| 發表於 2024-5-6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潘灯 於 2024-5-6 09:42 編輯

按:帖主失檢,2017年3月17日,何有祖先生在簡帛網“簡帛文庫”刊發了《荊州望山橋楚簡補釋一則》,文中也把“竆”改釋成“亭”,我們之前觀點與何先生不謀而合。現在我們再次把“竆”改釋成“亳”,是否屬實,還有待學界檢驗。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5-24 20:32 , Processed in 0.04161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