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樓主: cbnd

[讨论] 安大簡《詩經》初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9-30 18:23 | 顯示全部樓層
    激流震川兄認爲《摽有梅》簡34的“ 摽1.jpg ”乃是“拋”字的聲旁。傳抄古文“拋”字寫作“ 抛1.jpg ”“ 抛2.jpg ”“ 抛3.jpg
    由於“拋”這個動作與手有關,所以字形从“手”。除去“手”的部分,應該就是“拋”字的聲旁。《古文四聲韻》所錄第二個字形的右側還可以看出是“力”,可以與安大簡116“朸”字所从相比較。中間的部分實際上也是從“力”訛變而來的。安大簡《摽有梅》的“摽”字應當是从“艸”、以“抛”字的聲旁爲聲旁的字,在簡文中可以讀爲“摽”,與今本《毛詩》對應。簡59的“作”下面所從的“力”應是羨符。其言甚是。
發表於 2019-9-30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潘灯 於 2019-9-30 18:35 編輯
王寧 發表於 2019-9-30 17:52
簡72《汾沮洳》:言采其䔩。
整理者云:“‘敕’所從‘束’旁與一般寫法有別。”《毛詩》此字作“藚”,是 ...

細審,此字或上從艸、左下為女和糸,右下為攴,即“蘩”,白蒿也,“言采其蘩”,文從字順。如是,或許這樣更貼近原意。
發表於 2019-9-30 19:35 | 顯示全部樓層
簡59上半為綴合殘片,但無契口,留白處也較他簡少,因此上下兩半恐不能綴合。且依原綴合,韻讀將是:
  與子皆作(鐸);贈子以[59上]組,明月將逝(祭)。始也於我夏屋渠渠……(以下〈權輿〉)[59下]
鐸祭合韻,亦顯可疑。書後「韻讀對照表」將本段列為〈無衣〉二章,三章殘缺,更與綴合相矛盾。簡59上半應該另屬其他缺簡,簡59下半「組,明月將逝」五字,則是他篇逸文。
發表於 2019-9-30 21:51 | 顯示全部樓層
潘灯 發表於 2019-9-30 18:33
細審,此字或上從艸、左下為女和糸,右下為攴,即“蘩”,白蒿也,“言采其蘩”,文從字順。如是,或許這 ...

此字为韵脚字,上下都是屋部字,“蘩”字不韵啊。
發表於 2019-9-30 22:15 | 顯示全部樓層
海天遊蹤 發表於 2019-9-30 13:56
回復pidan:詩經的「誓」哪一個例子作發語詞?願聞其詳。又整理者有「發語詞」的意見嗎? ...

《詩經》“誓”未用作發語詞,整理者也未表達此意見。此前對整理者所引或說的推測,乃因此處取發誓義絕不可通,而《詩經》“逝”可用作“誓”(《碩鼠》)。這是我看到或說的第一反應,難免主觀,故說“有可能”。經先生反問,知所言失審,且有唐突甚或冒犯之處,實在抱歉!鄙意絕非懷疑尊說的原創性,敬請明鑒。以上未周之處,還請多多包涵。
發表於 2019-10-1 16:1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潘灯 於 2019-10-1 16:37 編輯
王寧 發表於 2019-9-30 21:51
此字为韵脚字,上下都是屋部字,“蘩”字不韵啊。

詩經《召南》中有“于以采蘩”“于以采蘋”“言采其蕨”“言采其薇”等句,後兩句與簡文如出一轍,所言皆為帶艸頭之字,由此可知,疑惑之字絕為草名或菜名,單從字讀上把可疑之字釋為與絲織有關的“續”或“縟”,顯然與朔義不合。
發表於 2019-10-2 08:27 | 顯示全部樓層
補一句:
        簡15對應今本「襭」之字,在下之意並非是説此字是從「幵」(元部字)聲的。
        換句話說,在下認爲《說文》所謂的「从門、从幵」的「幵」,是《說文》所收的「開」字古文——「門」中間的「开」字形——之訛變,而不是如陳劍等先生所贊同的那樣,認爲「幵」是「開」的聲符。
        再換句話說,即便其中有的「開」字形寫作「幵」(具有聲符的功能),也當是變形聲化導致的結果,而非其原本的字形就是从「幵」作的;而且《說文》也沒將其中的「幵」字符看作是聲符的吧。

    「開」字之古文字形,其中所从的「开」字符,當如楊樹達先生所說,「一」示閉,廾以開之。
        在下之意,是說簡文此字「宀」下所从,就是《說文》「開」字古文中間所从的「开」(而不是古音元部字的「幵」——「幵」字在安大簡《詩經》中是出現過的,見087簡),是一個从「開」字古文字形中截取分化出來的字符,其讀音自然是讀「開」,而不是「幵」。
        「開」古音溪紐脂部,「襭」古音匣紐質部,聲母同屬於牙音,韻部陰入對轉,音近可通。
        ——再者,「頡」當是一個雙聲符字,「吉」「頁」皆聲。「頁」字,中古音「胡結切」,有的古音學家就是將之歸入匣紐脂部的,則其與「開」字古音同屬於牙音脂部,二字古音尤近。
        如此,將簡文此字下部視爲从「開」省聲,讀爲「襭」,從音理上看應該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點評

已稍調整拙議回覆之字句內容,請見諒,並感謝提示^^  發表於 2019-10-2 12:12
發表於 2019-10-2 12:33 | 顯示全部樓層
再補一句:
    簡104《魏風•扬之水》二章原释“夃”之字,我們認爲當是陳劍先生所釋的“毒”字,讀爲今本《毛詩》的“繡”;“毒”古音爲覺部字,在簡文中於韻正合。
    今按:據古音來看,“毒”與“毐”當是一字分化——陳劍先生演講中已提及,然因至今尚未見到其原文,故不得其詳。——其所舉晉姜鼎中“毒(/毐)揚氒[原脫此“氒”字]光剌(烈)”的詞例,其中的“毒/毐”字形【見《集成》02826】,“女”字形上部,若減去中間的豎筆,與簡文此字形的寫法幾乎完全一致。
    ——而我們看安大簡《詩經》中所出現的字形,類似這種減省掉中間豎筆的字形正好很多,很可能是書寫者的習慣性寫法。
    因此,可以推測認爲:簡文此字就應當是和晉姜鼎中的“毒/毐”字寫法是一致的。之所以看起來不一樣,是因爲安大簡《詩經》書寫者寫此字時筆劃有省略導致的。



發表於 2019-10-2 12:3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汗天山 於 2019-10-2 12:38 編輯
汗天山 發表於 2019-10-2 08:27
補一句:
        簡15對應今本「襭」之字,在下之意並非是説此字是從「幵」(元部字)聲的。
        換句 ...

感覺諸位的討論似乎對在下的意思有所誤解,所以解釋一下
發表於 2019-10-2 12:49 | 顯示全部樓層
再補一句題外話:
    安大簡《詩經》與《孔子詩論》「葛覃」篇名之「葛」字形合觀,似可證明在下當年的猜測(見一會議小稿)——《尚書·牧誓》中武王誓辭所引的古人之言「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的「索」字當是「害」字之訛——應當是有點可能性的;漢人看到安大簡的那種「葛」字形寫法,認作「索」字是毫不奇怪的,而《孔子詩論》中的「葛」字卻是寫作從「害」聲的。
    如此,「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害」,文意更爲順暢;而檢“索”字在先秦古籍中的用例,訓釋爲敗壞之類的義項,其實並沒有多少材料支撐的。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4-11-22 22:22 , Processed in 0.03784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