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gefei 於 2024-12-4 00:43 編輯
這幾日學習《第三屆戰國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論壇會議論文集》(合肥,2024年,11.30-12.1),很有啟發。研究者或討論《大夫食禮》篇中“廛”的讀法與理解。
有關釋文如下: 《大夫食禮》簡40—43:“如五大夫、客七大夫以食,而有它七大夫焉:主既拜客之辱,客者乃廛(展)就它七大夫,主乃發,廛(展)咠(揖)之,賓主之既升,乃各廛(展)就七大夫,大夫各辭,如一如再,乃皆降,處南面。客者就一大夫亞客,亞客者不辭,以其皆七大夫也。”
“廛”,整理報告讀爲“展”,注釋云:“上文言君子既入,主人既揖君子,乃出逆客;門外揖客,主人先入;客立於屏西端、東鄉,主人揖客,乃還盥。此處主人門外拜客之辱,客就它七大夫,主人發展揖之。‘展’訓爲‘陳’‘次’。”學界或讀“廛”爲“轉”或“躔”,或讀“蟬聯”之“蟬”,細按皆有可疑。
今謂將“廛”讀作“展”是可信的,但簡文中“展”應作會面、拜會講。按“展”有會面、拜會之類義,中古、近代漢語用例較爲多見。茲從學界有關論著,再加檢索數據庫,從中列舉一些語例於下: 《古小說鉤沉·俗說》:“劉真長少時居丹徒,家至貧,織芒履以養母。劇方回數出南射堂射,劉往市賣履,路經射堂邊過。人無不看射,劉過,初不迴顧。方回異之,遣問信,荅曰:‘老母朝來未得食,至市貨履,不得展詣。’後過,劇呼之使來,與共語,覺其佳。” 《說文》言部:“詣,候、至也。”“詣”之兩項詞義“候”、“至”,其中“候”即問候、拜訪、探望、看望之類義。如《論衡·知實》:“既往候,時其亡。”《漢書·張禹傳》:“上臨候禹,禹數視其小子,上即禹牀下拜爲黃門郎,給事中。”可見“展詣”是近義複詞,“展”亦拜會、拜見之類義。 《全晉文》卷二十四王羲之《雜帖》:“入月共至窟山看甘橘,思君宜深,想鐵已還,旦夕展也,故復旨示。羲之報。” 又,“邈然無諮敘之期,每賜翰墨,使如蹔(暫)展。羲之死罪。” 卷二十五王羲之《雜帖》:“向宅上靜佳眠,都不知足下來,一甚無意,恨不蹔(暫)面。”“蹔(暫)展”猶言“蹔(暫)面”,是“展”與“面”義近。 又,卷一零三陸雲《與戴季甫書》:“累蒙誨命,舊眷惟新。執對之曰,如或面展。長塗自替,聽誨未由。” 又,《與陸典書書》:“無因親展,書以言心,心之所積,萬不敘一。雲再拜。” 唐·牛肅《紀聞·吳保安》:“至蜀保安寓書於仲翔曰:‘幸共鄉里,籍甚風猷,雖曠不展拜,而心常慕仰。’” 《宋史·禮二十一》:“又令:諸司使、副使、通事舍人見宰相、樞密使,升階、連姓通名展拜,不答拜。其見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宣徽使,以客禮展拜。”【按:此段文字雖晚,但用於禮儀場合,尤與《大夫食禮》相關。】 “展拜”,又可倒言作“拜展”(“拜”,以禮拜見,亦即拜訪、拜會。如《論語·陽貨》:“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可知兩字係近義連言。 《淳化閣帖釋文》卷九《唐諫議大夫錢唐褚庭誨書》:“辭奉後,不辱問,實增馳係。初寒,惟動履休勝。庭誨推前耳。未由拜展,悠悠下情,惟珍厚。”
在敦煌文獻中,此義之“展”語例多見,又組合爲“展拜”、“展對”、“展覯”、“展會”、“展接”、“展謁”等詞。茲亦不妨從中各采擷一例,以便比較體會: P.4050《書儀》:“一日不展,有若三秋,况(況)乃累旬,實深勤渴。” P.2556《新定吉凶書儀》:“即此厶蒙推免,所守有限,展拜未由,空增馳暮(慕)之至。” S.1438背《書儀》:“靜然獨居,不無悲矣。展對未卜,但增馳系。” S.5613《失名書儀》:“足下才同王際,筆並陳琳,輔佐元戎,運籌帷幄,發言成寶,吐氣生珠,州縣官寮,末不仰止。甚善甚善。未期展覯,空增健羨也。” S.329《書儀鏡》:“未審旅途何似?常思展會,竟未遂心。” S.766《書儀》:“即日蒙恩,限以官守,展接未由,空增瞻戀。” S.2200《新定吉凶書儀》:“奉別多時,常思展謁。首春尚寒,伏惟尊師道體康和,即此厶蒙推免。”
《大夫食禮》簡文中“廛(展)就”兩見,實係近義複詞(按:楚簡中“就”作拜會、會見講,以前就有其例。如《鄭子家喪》甲簡1“莊王就夫大夫而與之言曰”),故後文“客者就一大夫亞客”可單言“就”,至若中間“廛(展)咠(揖)”即展而揖,是兩個連續性的動詞。“展揖”一詞,見於文獻,但時代較晚。《太平廣記》三五四引《玉堂閒話》:“漢州崇聖寺,寒食日,忽有朱衣一人,紫衣一人,氣貌甚偉,驅殿僕馬極盛。寺僧謂其州官至,奔出迎接,皆非也。與僧展揖甚恭,唯少言語。”(《後漢書·董卓傳》:“卓諷朝廷使光祿勳宣璠持節拜卓爲太師,位在諸侯王上。乃引還長安,百官迎路拜揖。”“展揖”猶此“拜揖”也)。
“展”緣何而有會見、拜會之類義?或謂:“‘展’有‘伸展’義,常用於陳述心愫的場合,如:‘不及省侍,展布腹心。’由此種用法引申出‘造訪、拜謁’之義。”(江藍生《魏晉南北朝小說詞語匯釋》262頁,語文出版社1988年)或謂:“考《集韻·獮韻》:‘展,省視也。’引申即有一般的‘見面’義。”(張涌泉等主編《敦煌文獻語言大詞典》,第2617頁,四川辭書出版社2022年)顯而易見,後議近是。 “展”作伸展、延展講,是其常見義、基本義,但由深層次察之,此義與由此及彼、由甲至乙的部分位移動詞頗相類似。伸展、延展動作本帶有位移特征,有其出發起點與目標終點。“詣”、“就”之拜會、會見、進見義,顯然與其及、至、進義有密切關聯(出土文獻中“就”有及、至義,其例很多,如新蔡簡甲三137“冊告自文王以就聲桓王”,對學界來講已是常識。《漢書·楊王孫傳》“未得詣前”,顏注:“詣,至也。”《小爾雅·廣詁》:“詣,進也。”),因爲拜會、拜訪別人,即由某起點進發、前進至目標地,始能與人相會、會面、會晤。“展”即前、進以至目標地點,與人會面,或拜會、拜訪某人,除“詣”、“就”之外,“前”亦有面見、會見、謁見、拜見之類義(很多學者有揭示,如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第86—87頁“前”字條,中華書局1985;張振德等《世說新語語言研究》第129—130頁,巴蜀書社1995;宋子然《古漢語詞義叢考》第67—68頁,巴蜀書社2000年。東牌樓簡牘《侈致督郵某書信》:“客處空貧,無緣自前。”亦其例),然則上引文獻中“展”與“拜”、“對”、“覯”、“會”、“接”、“謁”等組合成詞,便不難解。 又,“及”有拜會、拜見義,與“就”、“詣”等詞義遞衍之迹相類,唯古文獻中似不見此義之“及”,但出土文獻有其語例。如《子儀》簡15+2“乃有見工(功),公及三謀,慶而賞之”,又前文簡1“欲民所安,其旦不更,公益及三謀傅之”,兩個“及”實皆爲拜會、拜見、會晤義(“晤”之爲言“迕”也,即接、遇、對、逢、會。《詩·陳風·東門之池》“可以晤歌”,鄭玄箋:“晤,猶對也。”《後漢書·陳蕃傳》“與蕃相迕”,李賢注:“迕猶遇也。”亦可參驗)。 上引《子儀》“公及三謀”與“公益及三謀”兩句表意相同,“益及”可省“益”而單言“及”,則頗疑“益”亦是拜會、拜見、會見、會晤之類義,“益及”實係近義駢言。其省言方式,正與《大夫食禮》既言“廛(展)就”,又省去“廛(展)”而單言“就”相類。 以上忖度“益”是拜會、拜見義,除勘察辭例比較合乎文理外,由比較“展”、“益”詞義引申軌迹,亦可得驗證與支持。“展”之伸展、延展義,與“益”相近,古有近義複詞“益展”。《史記·酷吏列傳》:“溫舒頓足歎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展”引申出拜會、拜見義,則“益”亦平行引申而獲有此義,當不難理解。
以上是個人不成熟的想法,拋磚引玉,提供給學界拍磚批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