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樓主: 潘灯

[原创] 清華簡十四《兩中》初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5-1-19 22:44 | 顯示全部樓層
簡70:[氵+舌+月](厭)[亡+又]<[乍+又]作>不章
按:我在98#言“‘[亡+又]’乃抄手筆誤,將‘亡又’二字誤書為一字,當讀‘無有’。”今日見蔡偉先生《清華簡<兩中>校釋一則》一文已先言之,認為此字“應即‘亡又’二字,應屬於‘二字誤合為一字’之例”,讀為“無有”(見“錦州抱小”微信公眾號2025年01月03日)。筆者寫札記時未及見蔡先生文,特向蔡先生致歉。故筆者此條說作廢,當引蔡先生說。
發表於 2025-2-6 19:22 | 顯示全部樓層

    【1】《兩中》篇之“祥”
    本篇中,原整理者隸定爲“羕”之字,注釋云:羕中,本篇多次出現,“兩中”之一。羕,疑讀「祥」。

    賈連翔先生《清華簡〈兩中〉篇復原研究》一文之注釋[8]早已正確指出:該字下部應看作與羊共用兩橫畫而省寫的“示”,字即“祥”。其説甚是。邱瑞峰先生《清華簡〈兩中〉讀札》(復旦網2024/12/26)一文中,對此字字形也是同樣的看法。

    今按:可爲補充者,就是原整理爲何將此字隸定爲“羕”而讀爲“祥”?究其根本,可能是受到學界原來固有認識的影響。
    《新金文編》“羕”字頭下,收有[我阝]陵君鑑、中山王壺兩個字形,其下部顯然當是从“示”作,故其字就和簡文是同一字形,亦當直接釋爲“祥”,而非“羕”字。當然,此字也不是如編者在中山王壺之字下所注的那樣,是“羕”字“假作祥”。
    新版《古文字類編》雖然將中山王壺之字收在“祥”字頭下,但同時又將此字收到“羊”字頭下。可見編者之意,應當是將其字釋爲“羊”,而假借爲“祥”。中山王壺之字,在銘文中明確讀爲“祥”(“不祥莫大焉”)。學界之前對此字構形的認識不清,故或釋爲“羕”,或直接釋爲“羊”。今得《兩中》簡文,可證此字在戰國文字中就是“祥”字。

發表於 2025-2-6 21:45 | 顯示全部樓層
    【2】《兩中》篇兩見之“[口豕戈]”(簡2、52)
   
    今按:此字討論較多。因戰國時代已經不是大規模的“造字”時代,如果説戰國士人在原有字形基礎上進行字形重構倒是有可能的,但恐怕不會毫無根據地重新憑空創造一個新字。由此,我們懷疑此字形仍然當是源自固有字形。
    循其形音以求,頗疑此字當是“毅”字。“毅”字从殳、豙聲,“豙”見於毛公鼎等西周金文。“毅”字从“殳”,“殳”“戈”作爲義近形旁可以換用。此字左上部所从之“口”,當是“豙”字上部整齊化或者説“成字化”的結果。毛公鼎所見之“豙”字,上部正好類似“口”旁。“豙”字古音爲疑紐物部,與簡文韻腳所限定的質部亦不遠。
    設若此字釋“毅”有理,則在簡文中或可讀爲“乂”。《爾雅•釋詁》:“乂,治也。”
發表於 2025-2-6 21:50 | 顯示全部樓層
    補【2】:
    西周王姜鼎之“豙”字,“豕”之上部所從,與“口”字形尤近。
發表於 2025-2-6 21:59 | 顯示全部樓層
    【3】簡2:[肴攵](教?)毅(乂?)天[禼土](憲),尃(敷)綸(倫)天聿(律)
    “[禼土]”字,原整理報告讀爲“列”。認爲:天列,與後句“天律”相對,疑指天位,天子之位。《詩•大明》“天位殷適,使不挾四方”,朱熹集傳:“天位,天子之位也。”

    今按:此字若是从“禼”得聲,“禼”同“契”,“契”从“丯”聲,結合下句相對應的“天聿(律)”,則此字當讀爲“憲”。《爾雅•釋詁》:“憲,法也。”“天憲”即上天之法則,正與“天聿(律)”對應。
發表於 2025-2-6 22:20 | 顯示全部樓層
    【4】簡86:是胃(謂)夭(妖)[佱+貝](貶)
    原注:[佱+貝],從貝,從“法”字《説文》古文,讀爲“乏”,廢也。

    今按:“夭”後之字,就是標凖的“貶”字。“貶”字在先秦古文字中似是首次出現。
    所謂的“法”字《説文》古文,古文字學界或以爲就是假借“乏”字爲“法”。此字从貝、乏聲,自然就是標凖的“貶”字。《説文》:“貶,損也。”
    “貶”字,大徐本《説文》分析字形作“从貝从乏”,段注以爲“形聲包會意也”,則原整理報告讀爲“乏”亦不爲誤。
發表於 2025-2-6 22:35 | 顯示全部樓層
    【5】簡45-46:
    亓(其)級(急)則兇(凶),亓(其)贏亦兇(凶),是胃(謂)不從,則非天之二尚(常)。級(急)贏相稱,而【四五】少(小)大相得,民乃不[熒-目],百眚(姓)乃服,是胃(謂)先工(功),天中之則。

    今按:據韻腳推測,此段當有誤字,導致句讀亦誤。
    竊以爲,“則非天之二尚”句,“二”當是下一簡“工”之省訛,原本當作“工”。如此,“尚”當連下讀,表希冀之意,本篇簡文多見。
    這樣的話,韻腳分布顯然更爲合理:
    亓(其)級(急)則兇(凶)【東部】,亓(其)贏亦兇(凶)【東部】,是胃(謂)不從【東部】,則非天之二<工>【東部】。尚級(急)贏相稱,而【四五】少(小)大相得【職部】,民乃不[熒-目],百眚(姓)乃服【職部】,是胃(謂)先工(功),天中之則【職部】。
發表於 2025-2-6 22:44 | 顯示全部樓層
    【6】簡55:乃身丰吉    簡58-59:母(毋)丰天之不祥


    今按:簡文兩個“丰”字,皆當是“大”之義。“乃身丰吉”即“乃身大吉”。“母(毋)丰天之不祥”意謂:不要使得上天降下的不祥擴大。清華簡(柒)《子犯子餘》篇已見類似“豐”字用例(“天豐悔禍於公子”)。
發表於 2025-2-6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7】簡4-5:珪(圭)中乃進,左執玄珪(圭),右執玄戉(鉞),以賓于后所。祥中【四】乃進,左執瑞,右執黃鈇(斧),以從珪(圭)中。


    今按:根據句式的對應關係,其中的“瑞”字,我們懷疑是不帶合文符號的合文,在簡文中當讀爲“瑞玉”。
發表於 2025-2-6 23:01 | 顯示全部樓層
    【8】簡7:而比者(諸)帝悳(德)
    注釋云:帝德,天子的德行。《吕氏春秋•古樂》:“帝舜乃令質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

    今按:根據傳世典籍,將“帝德”理解爲“天子的德行”,恐可商。傳世典籍的用詞,是有前後文義限定的,並不能簡單地與簡文比附。本篇簡文,“帝”應該都是指上帝、天帝。如簡15“帝乃命大赤命啟于枳山之昜(陽)”,其中的“帝”顯然是“上帝、天帝”。作爲人間君王的天子,簡文中恆稱爲“后”。
    簡文“比者(諸)帝悳(德)”,當理解爲“匹配密合於天帝之德”。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5-5-10 12:16 , Processed in 0.03455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