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网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樓主: 潘灯

[原创] 清華簡十四《兩中》初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5-3-14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21】簡15-16:曰:寵(攻)殺化益,乃弋(代)之爲王。

    今按:考慮到簡文前面有“曰”字,故推測後面的文句很有可能是上帝的使臣大赤命啟之語,再結合典籍常見的“攻殺”辭例,我們懷疑“寵殺”當讀爲“攻殺”。
    類似文例,如:
    思王卽位五月,弟隗攻殺王而代立,是爲考哲王。(《帝王世紀》)
    公羨初爲交州牙將,素有大志,惡廷藝所爲,起所部攻殺廷藝而代爲節度。(《南漢書》)
    旃大將范尋又攻殺長而代立。(《晉書斠注》)
發表於 2025-3-14 22:59 | 顯示全部樓層
    【21】補:簡15-16:曰:寵(攻)殺化益,乃弋(代)之爲王。
    如此,“乃”當訓爲代詞“你”,指夏后啟。簡文表明,攻殺化益,讓夏后啟代之爲王,是上帝直接下的命令,而由上帝之使臣大赤轉述。此句簡文表明,夏后啟之君權實爲神授,由此體現其政權之正統性、合法性。
發表於 2025-3-15 07:19 | 顯示全部樓層
    【22】簡7:吾以寵(攻)不若
    原釋讀爲:吾以寵不(丕)若。注云:寵,光耀、榮寵。不,讀“丕”,大。若,善。

    今按:榮寵大善,似與上下文意不合?
    據上所論,疑此句當讀爲“吾以寵(攻)不若”。夏后啟意謂:我用來攻打不順從者。所謂“不若(不順從者)”,大概是指猶如化益那般干夏后啟之位或不服從夏后啟統治之人。
發表於 2025-3-19 22:03 | 顯示全部樓層
    【20】補:簡10:而[卝泉](散)庶民之[俎示](詛)
    上面將“[卝泉]”讀爲“翦”,似嫌文義太實?

    今按:“[卝泉]”或可讀爲“散”,分散,消散,排遣。“[卝泉](散)庶民之[俎示](詛)”,意即“消除庶民的怨謗”。《子產》篇有“散愆”之語,似可爲旁證?
發表於 2025-3-19 22:10 | 顯示全部樓層

    【23】簡44:民則行[外+貝](姦)
    今按:據前後文義,“[外+貝]”疑當讀爲“姦”。
發表於 2025-3-19 22:15 | 顯示全部樓層
    【24】簡64:奚(蹊)父之兇(凶)【東部】,是胃(謂)大童(憧)【東部】,上帝絕[午又](舂-寵)【東部】,不凥(處)亓(其)邦【東部】。

    今按:據韻腳,“兇(凶)”、“童(憧)”、“[午又](舂-寵)”、“邦”爲韻,古音皆東部,可見原釋“[午又]”爲“舂”讀爲“寵”,當可信。
發表於 2025-3-19 22:18 | 顯示全部樓層
    【24】補:簡64:奚(蹊)父之兇(凶)【東部】,是胃(謂)大童(憧)【東部】,上帝絕[午又](舂-寵)【東部】,不凥(處)亓(其)邦【東部】。
    原注:[午又],“舂”之省形,讀爲“寵”。此句兇(凶)、童(憧)、邦爲韻,東部。

    今按:實則“[午又](舂-寵)”亦入韻。
發表於 2025-3-19 22:35 | 顯示全部樓層
    【25】簡17、21、34:臨(?)

    今按:《兩中》篇所謂的“監”字有兩種寫法,很是可疑?我們懷疑簡17、21、34下部从“曰”形者,或當釋“臨”字?
    “天則臨民”、“上帝臨民”、“夫皇天上帝,臨虡(據)五夫”,似可通?《詩經•大雅•大明》:“上帝臨女,無貳爾心。”
發表於 2025-3-19 22:41 | 顯示全部樓層

    【26】簡24:句(苟)政(正)庶民
    簡23-24:,祥中國(或)言曰:句(后)政(正)庶民,尚童(重)乃事,……
    原整理者將“句”讀爲“后”。

    今按:本篇簡文“后”字多見。據簡28“則句(苟)以多嘰(譏)”句的用字習慣,可知此簡的“句”亦當讀爲“苟”。
發表於 2025-3-20 13:21 | 顯示全部樓層
    【27】《兩中》篇首句:夏后奠卣(州)
    原注:奠,定。《書•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卣,讀爲“攸”。《説文》:“攸,行水也。”或從水,從攴。段玉裁注:“水之安行爲攸,故凡可安爲攸。”此處“攸”正用本義,“奠攸”指夏禹“奠高山大川”,治水成功。一説“卣”讀爲“修”,整治。

    今按:卣,讀爲“修”,文義似乎難以貫通落實?讀爲“攸”,訓爲“行水”,將“奠攸”理解爲指夏禹“奠高山大川”,治水成功,乍看似可講通簡文,然斟酌起來恐怕也有不妥?
    《兩中》篇通篇所言的“夏后”都是指夏后啟而言。簡1所説的“三年”之後,即提及夏后啟,則三年之前的“夏后”自然也當是指夏后啟而言。因此,首句所謂“夏后奠卣”,恐怕不會是指夏禹“治水成功”之事。如果這樣理解,則就成了夏禹“治水成功”三年之後,夏后啟即登天子之位,中間就沒有任何過渡環節了?即便父子一體,夏后啟繼承了夏禹的政治功績而登天子之位,簡文似乎也不可能毫無過渡直接如此表述的吧?
    既然首句的“夏后”是指夏后啟而言,則“奠攸”就不可能和“治水”牽扯上關係了。因夏后啟爲天子之時,洪水已經被其父夏禹平定。
    雖然洪水已經平定,但夏禹所奠定的九州版圖猶在。夏后啟爲天子之時,所主管的天下疆域,自然就是其父夏禹所規劃經營的九州。故我們認爲,“夏后奠攸”當讀爲“夏后奠州”,指夏后啟安定(夏禹所規劃的)九州。
    傳世典籍中,“禹奠九州”的表述常見。”簡文只不過是將“禹”置換爲“夏后啟”,又出於四字一句行文格式的需要,將“九州”省稱爲“州”而已。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簡帛網|手机版|小黑屋|

GMT+8, 2025-5-10 12:13 , Processed in 0.03424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